【“倒插門”應是“倒踏門”】
“倒插門”《現代漢語詞典》釋為:“舊時稱男子到女方家裏結婚並落戶。”有人認為“倒插門”應是“倒踏門”,它的含義很清楚,即女子踏入丈夫家門生活,是天經地義的,否則即係反常所以丈夫到妻子家生活,即謂之“倒踏門”。“倒踏門”一詞至晚在明朝中葉即已通行,在明朝人寫的文學名著裏常常見到。如《金瓶梅詞話》第十七回,寫李瓶兒的婚史,曾說“使馮媽媽通信過去,擇六月十八日大好日期,將蔣竹山倒踏門招進來,成其夫婦”。《西遊記》中亦有此提法。
【“壓軸戲”並非“壓台戲”】
現在,許多人常用“壓軸戲”一詞來形容最後一個精彩節目。實際上,這是一個流傳很廣的錯誤用法。 “壓軸”本是京劇的“術語”。京劇一場戲如有五出的話,第一出叫作“開羅戲”,第二出名曰“早軸”,第三出為“中軸”,第四出(倒數第二)稱為“壓軸”,第五出(最後一出)側叫“大軸”。可見稱最後一個節目為“壓軸戲”是錯誤的,應改稱“壓台戲”或“大軸戲”才對。
【“東道主”】
東道主指東道上的主人。這個詞出在《左傳?僖公三十年》。魯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晉、秦兩國圍攻鄭國。鄭文公嚇得手足無措,急忙派燭之武去勸說秦穆公退兵。燭之武分析了當時的政治形勢,看出秦、晉兩國都要爭霸天下,秦穆公不會眼看著晉國吞並鄭國,造成對它的威脅。燭之武掌握了秦穆公這個心理,機智巧妙地說服秦穆公退了兵,這就是有名的“燭之武退秦師”的故事。燭之武對秦穆公說,鄭國在晉國的東邊,秦國在晉國的西邊,秦鄭之間隔著晉國,秦國即便打敗了鄭國,能夠越過晉國來占領鄭國的土地嗎?鄭國滅亡了,鄭國土地自然被晉國占領,這樣,晉國的力量就要比秦國大了,替別人打仗爭土地,增強了別人,削弱了自己,聰明人是不會這樣幹的。燭之武又說:“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如果保留下鄭國,以後貴國有事派使者到東方來,讓它做東路上的主人,負責供應他們缺少的東西,對君王也沒有什麼害處)。”這就是“東道主”一詞的出處。 後來,也有把“主”字省掉,以“東道”作主人的代稱的。《元曲選?薦福碑一》:“兄弟,請你那東道出來,我和他廝見。”這裏的東道,就指主人。
【“不倒翁”的來曆】
今人把“不倒翁”一詞作貶義來解,殊不知“不倒翁”一詞的本意是個褒義詞。 在春秋時候,楚國的卞和一次遊荊州的荊山,采得一塊玉璞,外表看來是石,卻有美玉包藏其中。卞和兩次將這塊玉璞呈獻給楚王,楚王見是頑石,又聽信讒言,便先後剁去了卞和的兩足,逐出宮門。卞和歎息而去。楚文王接位後,卞和見無人識室,懷抱玉璞,哭於荊山之下,楚文王得知後,覺得卞和哭之有因,便召來玉匠開鑿這塊玉璞。果然,鑿開石頭,中有美玉,命製成玉璧,命名為“和氏璧”。楚文王見卞和失去雙足仍堅持真見,不禁讚歎道:“真是個扳不倒之翁也!”後來就流傳為“不倒之翁”之說。 由此可見,今人所稱雲“不倒翁”,其實是“易倒翁”,東來東倒,西來西倒;隻有那些堅持真理的人才是真正的“不倒翁”。
【“搖錢樹”的傳說】
舊時傳說一種樹會結金錢,搖落之,可再生。西南地區漢墓出土的明器中,有搖錢樹。又據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樹記?搖錢樹》記載,我國北方民間有這樣一個傳統習俗,人們在神位前設瓶,裏麵插上鬆柏枝條,上麵再係上古錢、元寶、石榴花等物,稱搖錢樹,以求財源廣進。後人便把賴以掙錢的人或技術、物件喻為搖錢樹。
【“鬼打架”的由來】
人說“鬼打架”,不過是一句戲言。然民間雜技有一套傳統節目,由一壯漢安上另—個假人頭,把雙手化妝成另一人的雙腿雙腳,其雙手雙腳各蹬一雙古式快靴,在地上蹦跳滾爬,酷似兩個人扭作一團廄打格鬥,這類表演,以往多是藝人於夜幕下的昏燈前進行,故而叫作《鬼打架》。人們最是愛看。 其實,這“鬼打架”節目起源甚早。遠在清代康熙即位時,帝京有一排獲寵的小太監,他們多是貴族名門之後,生性精靈活潑。自恃恩寵,便是勇武得力。 康熙帝爺命此一批小太監攻習“布庫”武功,將一名叫拜的惡魔擒獲並處刑監禁不赦。把NFEE2拜餘黨群頑一一殺滅,使百姓得以生計安寧清泰。 日後,朝廷興起一樁紀念性的文娛節目,為摹仿當初擒NFEE2拜格鬥搏擊之舉,就由小太監“一飾為二”,表演起來,因小太監乃貴族之後,故節目定名為《二貴摔跤》,複因“貴”與“鬼”字諧音,久後便叫《鬼打架》。 江湖兒女據此節目,還興起《啞背瘋》歌舞,即由一人裝成老漢背鄉女、啞漢顛舞、瘋女表唱,倒成為民間一項花會劇目。亦即湖北人喜愛的《一枝梅》。“鬼打架”一詞是否由此而來呢?姑此存照。
【鬼門道】
我國舊式劇場,一般都是方形舞台,舞台由前後四根柱子構成,後麵兩根柱子之間設有板壁,板壁左右兩端各辟一門,供演員上下場之用。演出傳統劇目,演員大部從右門上,由左門下,這個上(下)場門,就是人們常說的“鬼門道”。 “鬼門道”也叫“古門道”、“鼓門道”,為什麼這兩個由前台通往後台的門,叫“鬼門道”呢? 據明代朱權《太和正音譜》“勾欄(宋元時百戲雜劇的演出場所)中,戲房出入之所,謂之‘鬼門道’。鬼者,言其所扮者,皆是已往昔人。愚俗無知,因置鼓於門,訛喚為‘鼓門道’,於理無宜。亦曰‘古門道’,非也。”這就是“鬼門道”語詞的注釋。“鬼門道”一詞,在我國北宋時即已有了,蘇東坡曾有詩雲:“搬演古人事,出入鬼門道”即是一證。 戲劇是社會的縮影。諸色人等在舞台上進行表演,悲歡離合,變化多端,情節錯綜複雜,但演員必須首先通過“鬼門道”才能走向前台進行表演,因此人們就把那些機警多變,善於謀劃的人比喻為“鬼門道多”,也就是俗語“點子多”。
【“抱佛腳”的來源】
有一句俗語,叫“臨時抱佛腳”。這句話,可以形容那些平時對佛將信將疑,遇到病痛災難求佛保佑的不怎麼虔誠的信徒;也可以形容那些平時不用功,考試時翻書複習的學生;更可以形容那些平時不大來往,有事登門求人的客人…… “抱佛腳”一詞的來源,有幾種說法: 唐代詩人孟郊在《讀經》詩中寫道,“垂老抱佛腳,教妻讀《黃庭》。”謂年老方信佛,以求佛佑;有臨渴掘井之意。這大概是最早的“抱佛腳”者了。 宋代劉〖HTXL〗窸
的《中山詩話》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王丞相論沙門道因曰:‘投老欲依憎’,客遽對曰:‘急則抱佛腳’。王曰:‘“投老欲依憎”是古詩一句’。客亦曰:‘“急則抱佛腳”是俗諺全語。上去“投”,下去“腳”,豈不的對?’王大笑。” 《通俗編?釋道》引宋代張世南《宦遊紀聞》,則又是一種說法:“雲南之南一番國,專尚釋教,又犯罪應誅者,捕之急,趨往寺中,抱佛腳悔過,便貰貫其罪。今諺雲:‘閑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乃番僧之語流於中國也。”
【“磨洋工”的來曆】
“磨洋工”一詞,一般指消極怠工。其實,最初“磨洋工”並不包含磨蹭、怠工的意思,而是建築工程的一道工序。中國舊式房屋建築,其考究者要求“磨磚對縫”。磨工,就是指對磚牆的表麵進行打磨,使之平整、光滑。1917至1921年,美國用清政府的庚子賠款在北京建協和醫院和協和醫學院。工程耗資500萬美元,占地22公頃。建築質量要求很高,外觀上采取中國傳統的磨磚對縫,琉璃瓦頂。由於這項工程是由外國人出資、設計,中國工人稱之為“洋工”。協和醫院有主樓14座,又是高層建築,“磨工”工序十分浩繁。參加建築工程的許多工人就把這一工序稱為“磨洋工”。
【“吹牛皮”的由來】
過去黃河上遊一帶,人們常用牛、羊皮製成渡河用的筏子,使用時用嘴將皮筏吹起來。不用足夠的力氣,光說空話,皮筏是吹不起來的。人們常對光說空話的人說:“你有本事就到河邊吹吹牛皮看。”以後,就把愛說空話大話叫做“吹牛皮”了。
【“二百五”的涵義】
有關“二百五”的涵義是什麼?向無定說,有人講它出於稱古銅錢“一吊”當中的“半吊”之“半數”,意思是“小不點”的差大截;有人又講它出自賭具“牌九”裏的“長二”加“黑五”點,前者叫“二板凳”,後者簡稱“五”,合共起來便是“二板(百)五”。意思是點子最低(“背時”)。另有人說,“二百五”不是俗語,而是一個曆史故事。戰國時期,身掛六國相印的蘇秦被人暗殺了。齊王很惱怒,要給蘇秦報仇,可一時拿不到凶手。於是,他就想了一條計策,讓人把蘇秦的頭從屍體上割下來,懸掛在城門上,旁邊著一道榜文說:蘇秦是個內奸,殺了他乃為齊國除了一大害,當賞黃金千兩,望領賞。榜文一貼出,就有4個人前來聲稱是自己殺了蘇秦。齊王說:“這可不許冒充呀!”4個人又都咬定說是自己幹的。齊王說:“真勇士也!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各分得多少?”四人齊聲回答:“一人二百五。”齊王拍案大怒道:“來人,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 現在人們口頭說的“二百五”多帶貶義,是傻蛋、不識時務的同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