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馬屁”趣解】
在古代,馬是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人們相見,往往要拍拍對方馬的屁股,稱讚馬好,這含有禮節成分。但有的人順風承意,趨炎附勢,不管對方馬之良否,均拍馬屁股稱好,這就有了阿諛奉承的意思。後來,人們就稱那些阿諛奉承的舉動為“拍馬屁”。 又,蒙古族好騎手,善於拍馬屁。即使烈性馬,騎手過去,輕輕地拍拍馬的屁股,當馬感到舒服的時候,突然躍身上馬。這是為了騎馬才拍馬屁。 還有,明朝天啟年間太監魏忠賢,有一套高明的馴馬本領。有天他見皇帝不悅,便奏請皇帝在西校場舉行賽馬以解悶取樂。於是皇帝下詔,令京城武官在九月九日重陽節參加賽馬。 賽馬開始,數百騎隨著號炮聲響奔騰而去,眾武官在馬上拚命揮鞭,有的馬鞭打斷,便用手在馬背上狠拍。但魏忠賢不揮鞭,起跑時隻在馬屁股上輕輕拍三下,馬即四蹄生風,騰空而去,奔騰中仍不擇鞭,隻是輕拍馬屁股。賽馬結果,魏忠賢遙遙領先。天啟皇帝追問魏忠賢何因?魏答曰:“奴才的馬並非神馬,要馬跑得快,就要順馬性,絕不能強行,駕馬妙法,說穿了就在‘拍馬屁’三個字上。 天啟皇帝十分高興。可以說,魏忠賢拍皇帝稱心如意了。於是,魏忠賢更加得到了天啟皇帝的寵愛,逐漸掌管了朝政大權,顯赫一時。
【“風馬牛”又一說】
“風馬牛”出自《左傳》僖公四年,全句是“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作為成語,已經普遍使用,但要規定其義,卻是言人人殊,莫衷一是。
1.誘逸說。
這是最早的說法。東漢服虔的解釋是,“牝牡相誘謂之風”。杜預注《左傳》采其說,自此以後,對“風”字多據此為釋。
2.順逆風說。
作此主張的是宋人張世南。他說:“牛走順風,馬走逆風。故楚子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遊宦紀聞》卷三)。
3.逃逸說。
說者以《尚書?費誓》“馬牛其風”句的鄭注“馬牛其有風佚”為解,以“風”為逃逸,因為和它相對的下一句是“臣妄逋逃”。
4.放出說。
主張這一說的是因為“風”常常被解為“放”,服虔就說:“風,放也。”“風馬牛”就是把牛馬放出去。 周乾〖HT5”,6”〗氵〖KG-*2〗榮
在《學術月刊》著文說,這些說法,解釋了“風”,但未和“不相及”掛起鉤來,這是不合於古人講話之樸實明確的。“風”應是“諷”之假。古籍中多有這樣的用法。《經籍詁》卷六十“諷”下注:“通作風。”具體例子很多,且以《漢書》為例,朱駿聲說:“諷”在漢書誌傳凡幾十見,皆作“風”(《說文通訓定聲?臨部》),說明這種用法決非個別的,而且到東漢還是這樣,因而用之於《左傳》就不奇怪了。
【千夫指?孺子牛】
魯迅《自嘲》中有著名詩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長期以來,對“橫眉冷對千夫指”的解釋,已形成了一種固定的說法:“‘千夫’,在這裏就是說敵人,對於無論什麼凶惡的敵人我們決不屈服。”(引自《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千夫”,本指眾多的人。《周禮?地官》說:“掌邦之野,百夫有氵血,氵血上有塗;千夫有澮,澮上有道。”《吳子?論將》說:“十夫所守,千夫不過。”白居易的《紫藤》詩說:“豈知纏樹木,千夫力不如。”蘇東坡在《送劉景文鈐轄》詩中說:“路人不識呼尚書,但見凜凜雄千夫。”由以上所引可知,“千夫”一詞曆來是指眾多的人或多數人,而絕對不是指獨夫民賊。“橫眉冷對千夫指”,是說“千夫所指的人”,即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指斥的人,與廣大人民群眾為敵的人。由於舊體詩詞受字數和格律的限製,其所用詞語往往有所省略,如蘇東坡《水調歌頭》詞裏“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一句,其中“無眠”是指“無眠之人”,而不是“無眠”本身。又如毛澤東《送瘟神》一詩裏的“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其中“六億神州”是說有六億人口的神州大地上,而不是說有六億個神州。弄清楚上述道理,也就不難理解魯迅的這一著名詩句了。 不過,有人認為,通讀魯迅寫給李秉中的原信(1931.2.4)就可知道所謂的“千夫”,大致包括了上海的“文壇小醜”、“通訊社員”、“小報記者”等等。如果以上分析能成立,那麼“孺子”在原詩中本意則指海嬰,而“千夫”在原詩中本意指一切曾和魯迅對立的人。這裏麵當然包括在政治上迫害魯迅的人,也包括那些在不同時期內,雖非敵人卻曾無理攻擊、斥罵、嘲笑和諷刺魯迅的為數不少的人,如單為揭露、秤擊一小撮敵人,實不必以“自嘲”、“打油”的形式出之,而且,“千夫指”也就完全失去了“自嘲”、“打油”的意味。 關於“孺子牛”,有一個典故:齊景公晚年,非常寵愛小兒子荼。有一天荼撒嬌,硬要景公裝條牛給他牽著玩。景公拗不過他,隻好銜了一條繩子讓他牽看到處走,連連發出牛的叫聲。由於年歲大了,沒有走多久就眼花繚亂,一頭栽在地上,磕掉了一瓣門牙。於是“孺子牛”的典故就出來了。“孺子牛”本來隻用於表示父母對子女的過分溺愛,經魯迅引用,“孺子牛”就變成了鞠躬盡瘁為人民的意思了。
【“國是”與“國事”】
“國是”和“國事”兩個詞不時在報上出現,例如“共商國是”、“國事訪問”等。這兩個詞意義相近實有差別。“國是”,指國家大計,出自劉問《新序》:“楚莊王問孫叔敖曰:寡人未得國是”。現在多作書麵語言用。“國事”,即事情有關於國,如“國事在身”。此詞出自《周禮》:“辨其能而可任於國事者”。
【“革命”一詞溯源】
“革命”一詞的含義是實施變革以應天命。古時認為帝王受命於天,因稱朝代更替為革命。 現代意義的“革命”一詞,是孫中山先生倡議采用的。在這之前,從太平天國到興中會,都把自己的行動稱之為“造反”、“起義”或“光複”,向來不用“革命”二字。1895年9月,孫中山、陳少白、鄭弼臣三人自香港東渡日本,舟過神戶時,三人登岸買日本報紙看,報上登有一則標題為《支那革命黨領袖孫逸仙抵日》的新聞。看了這條新聞,孫中山對陳少白說:“‘革命’二字出於《易經》‘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一語,日人稱吾黨為革命黨,意義甚佳,吾黨以後即稱革命黨可也。”從此,革命黨人自豪地把自己的行動稱作“革命”。“革命”一詞遂賦於了新的時代意義。
【同誌】
早在春秋時期,左丘明就對“同誌”一詞作了解釋:“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誌。”東漢人鄭玄更明確地說,同誌就是朋友。王充《論衡》中也用了“好友同誌”的說法。可見在古代就已使用“同誌”一詞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政黨出現了。為了表達政黨內部政治理想的一致,“同誌”便成了政黨內部的稱呼。在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國民黨內部就稱同誌。孫中山先生在1918年曾發表《告海內外同誌書》。1920年,毛澤東、羅學瓚等人在通信中也開始引用“同誌”這個詞。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在“一大”黨綱中規定:“凡承認本黨黨綱和政策,並願成為忠實的黨員者,經黨員一人介紹,不分性別、不分國籍,都可以接受為黨員,成為我們的同誌。”這是我黨正式文件中最早使用“同誌”一詞。並對“同誌”一詞賦予了新的含義,表明黨員之間在為共產主義而奮鬥的大目標下的一種新型關係。 全國解放後,“同誌”這個稱呼就成為全國各族人民親切尊敬的互相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