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春季起居養生宜與忌1(3 / 3)

氣候的變化不但可以影響人的生理功能,而且對人的精神狀態也有較大影響。環境溫度對人的情緒影響最大,使人心情舒暢、感覺舒適的溫度是20~22℃;學習和工作效率高的溫度是18~20℃。溫度超過34℃時,不僅使人大汗淋漓,酷熱難忍,而且心情焦躁不安,極易做出過激行動。若環境溫度過低,人們又會萎靡不振、縮手縮腳。當室內溫度降到10℃以下時,人有沉悶、情緒低落之感;低於4℃時,將嚴重影響思維效率和工作質量,這時候很容易出差錯甚或出事故。風對情緒的影響也較為明顯。幹熱風使人反應遲鈍,常常表現為猶豫不決,解決問題的能力降低。波蘭一位學者觀察到,每遇大風天氣,某地的居民和旅遊者除發生頭痛、心慌、胸悶、四肢無力以及舊病複發外,心理活動也出現明顯障礙,許多人坐臥不安、心煩意亂,家庭糾紛、鄰居摩擦不斷發生。潮濕和陰雨天也會讓人覺得心情抑鬱、情緒低落。濃霧彌漫的陰天影響人的思考和敏捷,計算效率會明顯低於晴天。氣壓同樣也影響人的情緒,低壓天氣出現時,人會煩躁不安、心神不定。特別是神經官能症患者,此時情緒波動極大、失眠症加劇。抑鬱症的病人病情惡化,甚至出現衝動行為。低氣壓還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高的誘發因素。氣候影響情緒,情緒又必然殃及健康。如前所述,高血壓、腦卒中、心髒病、潰瘍病、糖尿病、癌症、神經官能症等疾病都絕對與心理因素有關。當人的精神緊張時,交感神經處於興奮狀態,此時,人體可分泌大量腎上腺素,會引起血壓升高,或血糖升高,加速動脈硬化。因此,人體較長時間處於精神緊張時,就會誘發腦血管病。如果本來就患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病,再加上情緒緊張便很容易發生腦溢血、腦血栓等危及生命的疾病。除此以外,醫學研究還表明,甲狀腺機能亢進及月經失調與情緒的好壞有直接的關係。人在氣候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生活,情緒波動是不可避免的,關鍵在於每一個生活在其中的人要具備控製情緒之能力。這就要求人們不斷有意識地加強適應性鍛煉,增強精神和體力上的適應或應變能力。要從了解天氣變化入手,合理安排好每日的工作和休息,保持穩定情緒,確保身體健康。

忌忽視倒春寒

春風送暖,萬物複蘇,此時的景色和空氣都會使你感到新鮮和舒暢!

然而,在冬季控製我國大陸的高壓,此時逐漸被低壓所替代,高壓區的夏季風,慢慢由海洋向陸地推進,冬季風也不甘示弱,冷暖二氣團互相拉鋸,氣旋活動特別頻繁,天氣也就多變。有時早晨還是旭日東升,中午或許陽光暴曬,氣溫驟升,但傍晚則可能冷空氣突然南下,使人又像回到了冬天似的,感到寒冷。對春季這樣的氣候,人們稱之為“倒春寒”。科學家研究表明,氣候突然變冷或在“倒春寒”期間,老年人高血壓、腦動脈硬化、中風、心絞痛以及心肌梗死發病率可明顯增高。另外,消化性潰瘍、慢性腰腿痛等慢性病,也會因氣候的變化而導致舊病複發和病情加重。故“倒春寒”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威脅較大,切不可掉以輕心。

老年人預防“倒春寒”的具體措施:

(1)當氣溫發生驟降時,要注意添衣保暖,特別是要注意手、臉(口與鼻部)的保暖,因為這些部位特別敏感。

(2)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清晨起床後,散步、慢跑、做操、打拳、假日裏結伴踏青春遊等,以增強身體素質和抗病能力。

(3)注意休息和保持情緒穩定,在精神上和體力上都不要過度疲勞和緊張。另外,室內要經常保持清潔整齊,物品放置有序,還可養花、種草、養魚,不僅能綠化、美化、淨化居室,還可調節室內空氣,使之流通新鮮,這對防病保健大有裨益。

(4)節製煙酒、吃低鹽飲食。“倒春寒”期間,多食些大蒜、洋蔥、芹菜等食物,患病者需加強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