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春季起居養生宜與忌2(1 / 3)

春宜講究環境衛生

春天,氣候轉暖,雨水多而潮濕,草長蟲動,病菌頻繁活動,傳染病多發。在保持室外環境衛生方麵,要及時清除雜草腐物,疏通陰溝、下水道,使雨水汙水暢流不滯;消滅蒼蠅、老鼠和蟑螂。

家庭環境中的汙染,是使人在低劑量、低濃度、不知不覺中,舒舒服服、輕輕鬆鬆中遭受危害的。家庭環境汙染對健康的影響取決於兩方麵的因素,一是空氣中汙染物的性質和數量,一是暴露於汙染物中的人群的抵抗力。調查表明,室內環境汙染遠較室外為嚴重。汙染物對機體的損害是多種多樣的,可致免疫力低下,產生炎症;可致敏;甚至導致中毒或致癌,等等。其中受害最深的是免疫功能紊亂或低下的病人、孕婦、兒童和老人。家庭主婦因在家,特別是在廚房時間長,經常做飯,暴露在汙染環境中的機會最多,更易導致慢性咽喉炎、咳嗽等疾患。日常使用的大量的化學物品是造成男性性功能衰退的直接因素,各種塑料器皿、化學稀釋劑、洗滌劑、殺蟲劑中含有的數十種有毒物質對男子性功能產生破壞作用。刺激性有毒氣體,不但會損壞男子性功能,還能導致男子體內雌激素增多。

春季氣溫回升,人體代謝增強,室內汙染加劇。因人體釋放物是室內一大汙染源,故室內通風愈加重要。要經常敞開門窗通風,接納空氣中的負離子。房間的空氣質量要比室外差,室內有人體呼出的二氧化碳及其他廢氣,廚房的油煙及燃氣,加上新家具、新裝潢散發出的各種有機氣體,如果碰上有人吸煙,那麼,室內的空氣汙染則更複雜更嚴重。冬去春來,氣候漸暖,打開門窗,要讓春的氣息進入房間。開窗除了通風換氣增加空氣負離子外,還可直接接受陽光照射,殺滅各種細菌。

保持室內清潔衛生尤其重要,這不僅減少疾病的發生,而且也可以使人住得舒適,對身體健康有好處。保持室內清潔和空氣清新,最好不要在室內抽煙,春季氣溫增高,人體吸收力增強,煙害更大。因此,廚房的通風很重要,通風可降低這些有害氣體的濃度,減少對人體的危害。廚房若長期通風不暢,就容易引發支氣管哮喘、肺氣腫,甚至肺癌,以及心血管和神經係統方麵的疾病。不讓廚房油煙進入居室內,汙染空氣。早晨起床後,臥室要開窗,讓空氣交換1小時以上。客廳書房要開窗,時間可長些。要調節好室內溫度,特別是陰雨寒冷天氣,老人小孩住的房子尤應注意,以防感受風寒而感冒。調節好室內濕度,春季陰雨連綿,晴天少,雨多濕重,多風多寒,風、寒、濕三邪侵犯人體,易患、易複發風濕性關節炎。

春節前可進行一次大掃除,這一有益於養生的習俗起源於帝堯時代,距今已有數千年的曆史。那時,人們將木星稱為歲星,歲星每走完一周即為一歲。在歲首的數日裏要進行各種喜慶活動。據古籍《周禮》記載,每逢過年都要“令州裏除不蠲”,“除不蠲”就是大掃除的意思。宋代吳自牧的《夢梁錄》中記載:“十二月……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清代《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除夕這天要“掃除爐灶,以淨泥塗飾,謂曰‘掛袍’”。春節前掃塵可以除塵祛病,有益健康。據統計,一晝夜至少有1430噸的宇宙塵埃降落到地球上。在工業城市中,每立方厘米的空氣裏含有微粒灰塵近千個。就連人們的房間裏,每立方厘米的空氣中也含有500多個塵粒。冬春季節室外氣溫低,室內因取暖產生的灰塵多,加上人們的衣帽鞋子也攜帶了不少的灰塵。這些無孔不入的灰塵中寄存著病菌、病毒和寄生蟲卵,它們可以多種方式侵入人的機體。灰塵進入人的肺部會引起肺炎、支氣管炎等疾病。春節之後天氣漸漸變暖,蒼蠅、蚊子、蟑螂等害蟲也開始孳生。因此,春節前掃塵有利於消滅這些害蟲,可以預防春季傳染病。

春宜搞好環境綠化

有庭院的房子,可栽種一些綠色的植物,不論是高大的喬木,矮小的灌木,還是花卉、草坪,都會對環境衛生起到保護作用,而且能美化庭院,使人心曠神怡。一個美好的庭院,不僅是美的享受,也是陶冶情誌,增添樂趣的養生之所。環境綠化及整潔有益人體健康,色彩協調,整潔清新的庭院,不僅給人以美好的享受,而且能使大腦皮質的興奮和抑製過程保持平衡,這對患有慢性疾病的中老年人來說是一種輔助治療。美化庭院,首先可在庭院內外培植花草和樹木,裝點山水亭榭,如在住所四周堆假山,植草坪,建花圃,栽綠籬,築魚池等。居民區的家庭裏,為了美化環境,可在陽台或室內擺放盆花盆草,寄情於翠綠春枝之間,有利於心情舒暢。綠化庭院除了給人以美的享受外,更重要的是植物本身還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有的植物還能吸收低濃度的二氧化硫、氟化氫、鉛等多種有毒氣體和毒物。植物能過濾粉塵,是天然的吸塵器。植物還有殺死細菌,保護水源,淨化水質,減少噪聲,減少汙染,調節氣溫,調節濕度和改良氣候的作用。

花草樹木不僅能夠給人以特別清新寧靜的心境,喚起人生命的內在活力,而且具有多種保健功能。人離不開空氣,實質在於人的呼吸需要氧氣,而“造氧之神”正是人們周圍的花草樹木。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動物和微生物排出的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一個成年人每天排出的二氧化碳,大約需要10平方米的樹林或25平方米的草坪,才能把它消耗掉。隨著人口的增長,基建的迅速擴充以及工業汙染的加劇,人均占地麵積將越來越少,綠地變得供不應求,這意味著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將呈增長趨勢。二氧化碳對輻射熱的吸收量大,所以二氧化碳的增加,必將使地表溫度上升,形成所謂“溫室效應”。倘若目前二氧化碳濃度再增加一倍,則地球表麵的平均氣溫將上升3.6℃,這會對人類健康乃至生命產生威脅。

綠色植物除了美化居室外,更重要的是還具有淨化空氣功能,以降低空氣中有害化學物質的濃度,並將它們轉化為自己的養料。在24小時照明的條件下,蘆薈可以消滅1立方米空氣中所含的90%的醛,常青藤則可消滅掉90%的苯,垂吊蘭能去除96%的一氧化碳、86%的甲醛。綠色植物的淨化功能除了通過光合作用進行外,其盆栽土壤中的微生物也具有吸收有害化學物質的功能。與綠色植物同時產生於土壤裏的微生物,在經曆了代代遺傳繁殖後,其吸收化學分子的能力還會與日俱增。此外,綠色植物還具有吸塵減噪、調節室內溫度與濕度等功能。

春宜裝點好居室

春天時,室內布置要清新、溫和、舒適,既要適應春天的氣候變化,又要符合人心理上的需求。客廳的布置,要同室外陰雨天氣形成反差,又要同風和日麗的天氣相和諧。臥室的布置要使人感到溫和、溫馨、溫柔,使人感到靜謐、安泰和舒適,使人睡得又熟又香。書房的布置,要求明亮光線好,以便於讀書和工作,要使人精神舒暢飽滿,不使人感到疲倦和沉鬱,同時要使人感到不冷不熱,調節好濕度和溫度,以適合於看書和工作。室內光處理要保證人們活動所需的光量。光線要盡可能做到均勻分布,避免光線直射眼睛。室內光線的質量,對人的健康有直接的影響,好則有利,壞則有害。在人的心理上也會產生如緊張、疲勞感,也會導致視力的減弱,對人體有害。應選擇造型美觀的燈具,可增強室內環境美。

春季宜安排好睡眠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中指出,“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是四季氣候特點,人們必須懂得調節氣候的變化,才能預防疾病的侵犯。同時要使人體順應天地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才能維持生命活動。春季本是陽氣升發的季節,如果不知保養,讓陽氣疏泄太過則會感到“春困”。因此,春季作息應根據養陽興衰規律作科學的安排。老人可在早上6時~6時半起床,6時半或7時~7時半鍛煉,7時半或8時進早餐。8時半~10時工作、活動,10時半~11時半休息,11時半~12時午餐,12時半~14時午休,14時半~16時半勞作、活動,16時半~17時休息,17時半~18時進晚餐,18時半散步,19時~21時娛樂,21時半或22時睡眠。隻有勞逸結合,靜中有動,動歸於靜,才能保養陽氣,保持精力充沛。

生活有規律,按時睡覺對身體健康有利。古今養生家都很重視勞逸結合,提倡按時作息,並指出起居無常對身體健康有害。現實生活中,常可見到隻知工作、不知休息的人會因勞累過度而積勞成疾,甚至中年英逝。在春季,要想解除“春困”之苦,最好的方法就是按時作息,晚上睡好睡足,使第二天起床後精神旺盛、精力充沛,這樣才能把工作做好。

宋代蔡季通《睡訣》說:“睡側而屈,覺正而伸,早晚以時,先睡心,後睡眼。”明代莊元臣說:“心不求睡者,不得睡;心求睡者,亦不得睡;唯忘睡者,睡斯美矣。”這說明要睡好,就得靜心安神。靜心的方法是在停止工作或娛樂之後,用冷水洗臉,用熱水燙腳,整理好被子,解了大小便,然後盤腿坐定,垂目調息,讓呼吸均勻、緩慢,全身放鬆,摒除雜念,意守丹田,想著睡覺,待睡意濃時脫衣入睡。

春宜克服春困

春季晝漸長,夜漸短,晚上不能很好睡眠,或睡眠不足,在春暖花開的季節,人們在白天就會感到困乏無力,提不起精神,懶洋洋、軟綿綿的,昏昏沉沉,什麼也不想幹,隻想睡,可又不能睡,這便是“春困”的表現。雖然“春困”是自然氣候因素作用於人體的結果,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要克服“春困”的最好方法就是順從人體的自然變化規律,遵守春季養生原則,適應春季自然與人體的變化,晚睡早起,保證一定的活動時間,使思想意識、靈氣生發不息,春困消除,工作學習效率提高。

人體的生理功能是和自然界的季節變化息息相關的,能隨著氣溫高低的轉換而相應調節。人為什麼一到春天就會感到困倦而不覺曉呢?這是由於冬春交替之時,人的大腦血流量發生改變造成的。冬天,氣溫較低,人體為了適應寒冷的環境,保護體內的溫度而防止熱量散失,皮膚和微血管處於緊張收縮的狀態,體溫調節中樞在不斷發布一係列調節熱量的指令,維持機體的生理恒溫和中樞神經係統的興奮性信息增高,人的大腦也比較清醒。所以,在寒冷的刺激下,人是不會感到懶洋洋的。人的大腦僅占人體總重量的2%左右,但它所需要的血液量卻占心髒血流量的20%,耗氧量是全身需要量的30%。冬天的天氣寒冷,人體在中樞神經係統調節下,整個皮膚的毛細血管收縮,血流量相對減少,汗腺和毛孔也隨之閉合,以防熱量散失過多,使得大腦的血流量充足。春暖花開時,氣溫適中,機體產生的熱量正好與體內外的環境相協調而保持恒溫,人體的體溫調節中樞不需要像冬天那樣緊張地積聚調動熱量,也不像夏天那樣不斷地指令出汗以排泄過剩熱量。人的皮膚血管和毛孔漸漸擴張,而人體的血液總量沒有改變,供應皮膚的血量增加,皮膚和肌肉、微血管處於弛緩舒張的狀態中,血流緩慢,體表血液供應量增加;大腦的血液供應量就相對減少,中樞神經係統的興奮性刺激信息減弱,抑製性功能相對增強。大腦是指揮人體活動的司令部,腦血流量的減少使得依靠血液輸送給大腦的能量相對減少,這就影響了大腦的興奮。所以,在暖和的春天,人們反而會感到疲倦乏力。此外,春光明媚、氣溫暖和的良性刺激以及日長夜短的變化,使人們的睡眠時間相對減少,白天人們就會感到乏力困倦,甚至昏昏欲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