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春季起居養生宜與忌2(2 / 3)

克服春困最有效的辦法是進行感覺刺激:一是視覺刺激,經常轉移視線,看看新鮮事物,或樹木花草,或使陰暗的房間明亮起來;二是聽覺刺激,聽聽曲調變化較大的且富有韻味的音樂,也可以伴隨音樂的主旋律唱唱歌、跳跳舞;三是嗅覺刺激,可以聞一聞風油精、清涼油、花香,或灑一些花露水,點一支衛生香,以驅除困意而振作精神;四是皮膚感覺刺激,有意識地掐掐手、腳,或用冷水洗手腳,或用冷毛巾擦擦麵部,並注意隨著氣溫的升高而逐漸減少衣服,以控製末梢神經的舒張;五是肌肉感覺刺激,可以經常活動身體,以提高心髒的收縮功能,改善身體的血液循環,使大腦得到更多的血液供應,這類活動可以是做做操、跑跑步、伸伸腿、彎彎腰,或到戶外去踏青郊遊,以呼吸到較多的負氧離子,促進體內的新陳代謝,消除疲勞,並可飽覽春天的秀麗景色。

在飲食方麵,可多吃一些有酸、甜、苦、辣味的食物,平時可多吃點葉菜、豆芽、豆製品、肉類等,以彌補人體因新陳代謝旺盛而消耗掉的能量。要合理安排好一日三餐,早餐進食量應為全天所需能量的30%左右,早餐不僅要吃含澱粉的主食,還應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質的食品如雞蛋、牛奶、豆漿等,以保證全天旺盛的精力和較高的工作效率;午餐既要補充上午活動的消耗,又要準備下午活動的需要,故應增加含蛋白質多的食物,如魚、肉、蛋、豆製品等;晚上一般活動較少,應少吃一些,最好在就寢前2小時進食,以免影響睡眠。此外,飲食宜清淡,宜多樣化,過於油膩的菜肴容易使人產生飽腹感,妨礙其他營養物質的吸收,使人飯後產生疲軟現象,工作效率下降。注意飲食多樣化,可以從各種食物中獲得較為完備的營養素,這有助於克服春困。

隻要從思想上克服消極懶惰的情緒,養成定時作息的習慣,人在室內時注意勤開門窗以保持空氣流通,並積極采用以上的多種刺激辦法,就能有效地消除春困。

春困適宜伸懶腰

在花開鳥鳴的春天,許多人會時常感到困乏無力,甚至昏昏欲睡,這種現象叫做春困。從中醫的角度來講,春困隻是人體一時不能適應季節的變化,發生大腦血流量改變而出現的生理現象。

有人認為,既然困那就多睡唄。其實要解決春困,多睡反而不是辦法。春困雖然不是病態,但不利於人的身體及精神狀態健康協調,需要通過各種方法加以調節。

一般情況下,成年人每天睡眠8小時左右就可以了,再增加睡眠反而可能降低大腦皮層的興奮性,使之處於抑製狀態,人會變得更加昏昏欲睡,無精打采,結果是越睡越困。春天不但不能貪睡,反而應該減少睡眠。《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中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佳,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大意是說春季萬物萌生,大自然生機勃勃,人也應該晚些睡覺早些起床,多到室外走走,放鬆放鬆,可以促使心身從自然界汲取動力,保持一種生氣。

若在困時伸伸懶腰,就會馬上覺得全身舒展,精神爽快,十分自在。同樣,在不疲勞的時候,有意識地伸懶腰,也會覺得舒適。因為伸懶腰時可使人體的胸腔器官對心、肺擠壓,利於心髒的充分運動,使更多的氧氣供給各個組織器官。同時,由於上肢、上體的活動,能使更多的含氧血液供給大腦,使人頓時感到清醒舒適。

此外,春天應經常開門開窗,使室內空氣流通。常去戶外活動,適當增加適合自己的體育鍛煉項目,增加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會有很好的解困效果。

春宜多洗腳

很多人不太重視足部保養,這是不對的。足部與人體健康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經常用熱水洗腳,能活躍神經末稍,調節自主神經和內分泌係統,改善腳部和全身組織營養,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春天洗腳,升陽固托;夏天洗腳,濕邪乃除;秋天洗腳,肺腑潤育;冬天洗腳,丹田暖和”。這是足部保養之真經,應予以重視。宋代詩人陸遊年老時曾寫洗腳詩:“老人不複事農桑,點數雞豚亦未忘,洗腳上床真一快,稚孫漸長解燒湯。”

每晚用熱水洗腳後一定要擦幹,這是保持足部衛生的健身方法。經常洗腳,按摩腳趾、腳掌心,能防治局部及全身許多疾病,還能降壓醒腦、促進睡眠。提高人體的免疫力。洗腳時間宜在晚上臨睡前,可用溫水泡腳,同時用手搓腳趾、腳掌,這樣不但洗得幹淨,更重要的是用手對腳搓揉按摩,可舒經活絡,活血化瘀,促進氣血運行,因而能祛病強身,抗衰老,對許多疾病有輔助治療作用。尤其在長途跋涉,劇烈運動、勞動之後,用熱水燙腳能增加血液循環,有助於消除疲勞,還能減少局部乳酸聚集,防止肢體關節酸痛麻木。所以我國古人認為“飯後百步走,睡前一盆湯”是很好的養生長壽之道,應大力提倡。

早春衣服宜漸減

丘處機在《攝生消息論》中指出:“春季天氣寒暖不一,不可頓去棉衣,老人氣弱,骨疏體怯,風冷易傷腠理,時備夾衣,溫暖易之,一重減一重,不可暴去。”可見,早春時節,老年人從棉衣換到毛衣或者夾衣不要匆忙,要穿著暖和一些,根據天氣的變化,一件一件地減。此外被褥也不應該馬上減薄,以免風寒侵襲,時時做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民間流傳著“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的俗語。

“寒從足生,冷從腿來”,因此,老年人要注意腿部和足部的保暖,在減衣服時,宜上薄下厚,即先減上半身的衣服,再減下半身的衣服。正如《攝生消息論》所說“身覺熱甚,稍去上衣”。但需要提醒老年朋友的是,在減上衣的同時還要做好背部的保暖,如可先將棉襖換為棉背心。

正如《壽親養老新書》所雲:“春末不可令背寒,寒即傷肺,令鼻塞咳嗽”。實驗證明:針刺、艾灸、電刺激背部的穴位,不僅能治療各種外感病的初期,還能調節內髒功能。反過來說,寒冷刺激也會通過這些穴位侵入人體,進而降低機體抗寒禦病的能力,影響內髒功能的正常運行,導致呼吸道感染,甚至心腦血管等疾病的發生。可見,老年人背部的保暖非常重要。早春時節一定要做好背部保暖,防止寒氣內襲,誘發各種疾病。

春寒忌穿裙

年輕的姑娘們總是愛美的,往往在早春就穿起了裙裝。而女性的膝關節對冷空氣卻非常敏感,容易發生局部麻木、酸痛等症,久之會引起風濕性關節炎。體態苗條的女士們多喜歡穿著裙裝,這樣的打扮更顯得窈窕多姿、瀟灑俏麗、富有魅力、增添色彩,愛俏的女士不顧冬春冷風的侵襲,依然昂首挺胸穿著裙裝,涉足街市。其實,這種違反季節時令的做法,會對人體健康帶來不利影響,奉勸愛美的女士們,春寒穿裙宜慎重。

俗話說“寒從腳下起”。人的雙腳距離心髒較遠,血液循環較差,供血不足會引起局部組織壞死。人體雙腳一旦受寒,會反射性地使鼻黏膜的供血量大大減少,引起上呼吸道黏膜的毛細血管收縮,黏膜得不到營養,抵抗力很快減弱,於是,原來潛伏在鼻咽部的病菌、病毒便乘虛而入,使人得病,從而引起舊病複發和上呼吸道疾病頻繁發生。此外,還會引起凍瘡,嚴重者會導致病毒性心肌炎。

寒冷與潮濕是導致風濕性關節炎的重要原因。常年穿裙子,不考慮溫度與濕度的變化,必然使長期暴露的肌肉、關節遭到不同程度的風濕侵襲,易形成關節炎症、酸痛乃至腫脹,活動不便,如若反複發作,則形成慢性關節炎。裙子已成為我國女性喜愛的常用服裝,在早春或晚秋等氣溫較低的季節裏或陰雨天穿裙子的人並不少見。由於裙子的保暖和防潮的性能較差,關節長期受到低溫寒冷和陰雨潮濕及侵襲,即使年輕時並不感到什麼,但時間一久,關節炎的症狀便逐漸顯露出來。流行病學的調查表明,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率與穿裙子有直接關係。寒冷和潮濕是導致風濕性關節炎的兩大主要原因,肌肉和關節如果常年暴露在外,在氣溫較低和陰雨連綿的天氣裏,就會遭到不同程度的風濕侵襲。

一旦風濕性關節炎的病變形成,即使服藥、針灸,也隻能改善症狀,很難徹底根治,將成為終身遺憾。因此,經常穿裙子的女性應根據氣溫及濕度的變化,及時更換自己的服裝,盡量不要在寒冷及陰雨的天氣裏穿裙子;如果必須穿裙裝,也應穿質料比較厚實的毛呢或粗紡花呢做成的裙裝,並盡可能長一些,以禦風寒,還可以在裏麵穿上緊身毛褲。追趕時髦的年輕人切不可隻要風度,不管溫度,隻圖一時的漂亮而導致終身受累。另外,婦女月經期穿裙子,易致下肢受涼,反射性地引起子宮收縮,導致月經過少等婦科病變,應引以注意。理想的做法是順應自然,適時穿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