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午睡後宜聽音樂
春日午睡後可以聽聽歌曲或音樂,音量不宜大,大了會失去優美感,應以聽清悅耳為好。聽音樂要聽旋律歡快的樂曲,這會使人心情舒暢;憂傷而沉悶的樂曲,會使人心情沉重,對心身健康不利,尤其在春季,人們心裏本來就因陰雨天氣產生了煩悶情緒,如果再聽憂傷沉悶的樂曲,就會加重煩悶情緒。音樂是人類精神文明的象征,它體現了人類的思想感情,現代神經生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腦邊緣係統和腦幹網狀結構的部位,有調節內髒和軀體的功能,而音樂對大腦的這些部位又有直接影響。音樂可以驅除人們的痛苦和苦悶情緒而進入歡快的境界,解除社會環境、人際關係引起的緊張、憂慮和不安。
《呂氏春秋》中有《大樂》、《侈樂》、《適音》、《古樂》、《音律》、《製樂》、《明理》等有關音樂、歌曲與人情性的關係的專篇論述。《侈樂》中指出:“樂之有情,辟之若肌膚形體之有情性也。有情性則必有性養矣。”《適音》中指出:“故樂之為務,在於和心。”已認識到音樂具有感化人性情之功效。醫學家把音樂引入醫學領域,《黃帝內經·靈樞》中也有記載:“天有五音,人有五髒;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此人之與天相應也。”說明音樂與人體髒腑有聯係。張子和常以音樂療人之病,他在《儒門事親》中指出:“好藥者,與笙笛。”“忽笛鼓應之,以治人之憂而心痛者。”笙、笛、鼓是古代三種樂器,比之為“好藥者”,足見其對音樂療法的重視程度。明代著名醫學家龔居中也有“歌詠所以養性情”的高見。至於清代名醫徐靈胎著《樂府傳聲》,而被譽為音樂理論家,備受中外推崇。吳師機在《理瀹駢文》中指出:“看花解悶,聽曲解愁,有勝於服藥者矣。”
人類和自然界是相應的,自然界萬物都有著節奏,如四季交替,晝夜更迭,月亮圓缺,潮夕漲落。人自身也有節奏,如呼吸、脈搏、三餐、早起晚睡等。音樂的節奏是從人類的生活節奏中抽象出來的。每分鍾60拍左右的音樂節奏與健康人的脈搏每分鍾60次左右的正常生理節奏正好“共振”,最能使人保持身心平衡,血脈、呼吸平衡,既不興奮,也不抑製,是調養的最佳節奏。而慢於60拍左右的節奏,就有抑製、遲緩人的生理節奏作用(催眠曲用這種節奏)。每分鍾快於60拍左右的節奏,就有興奮、促進生理生化過程的效果。迪斯科音樂正好運用比正常生理節奏快一倍的每分鍾120拍左右的速度節奏進行,又運用了脈息的一強一弱,呼吸的一張一弛雙拍子節奏。在持續不變的快速鏗鏘之聲中,使人不由自主地脈息加快,機體的生物活性物質被激發,情感也隨之興奮起來。
人們聽音樂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愉悅身心,使人輕鬆、欣快。音樂的喜樂作用,是以悠揚的旋律和多變的節奏,給人以輕鬆、愉快、振奮之感。從而消除悲哀、憂思、痛苦等病態情緒。《百鳥朝鳳》、《黃鶯吟》等就是很歡暢的喜樂之樂,另外笛子獨奏《百鳥行》、《蔭中鳥》,古箏獨奏《平沙落雁》,打擊音樂《八哥洗澡》等,也是較好的“喜樂音樂”,它們的旋律悠揚,節奏明快多變、音色優美,愉悅人心。
春季宜撫琴自娛
春季,冷熱無常,使人煩躁;陰雨連綿,令人鬱悶。此時,手拿胡琴,拉上一曲,或坐鋼琴旁,彈上一樂章,或懷抱琵琶,彈上一曲《十麵埋伏》,使自己進入音樂世界,享受音樂的美,求得心境平和,精神愉快,就能防止肝鬱症或肝陽亢奮之症的發生。這是因為音樂通過藝術感染,作用於人的心理、精神、情緒,可以消除精神上緊張、憂慮和遲滯。又因為音樂有一定的節奏、節拍,人體的呼吸、脈搏也有一定的節奏、節拍,二者之間和諧一致,從而可以調節生理節奏,使其和諧,達到保健的目的。所以,當人心情不愉快時,可以向樂器去傾訴,以獲得歡樂。
通過彈琴訓練,幫助手指關節恢複活動功能以及調暢情誌、卻病延年的作業方法,稱為彈琴作業法。如《歐陽文公全集》中記載,歐陽修“因患兩手中指拘攣,醫者言唯數運動以導其氣之滯者,謂之彈琴可為。”雖然彈琴作業不是為了培養表演技藝高超的彈琴家,但要按照《鼓琴八則》的要求:“彈琴要按節”、“彈琴要調氣”、“彈琴要練骨”,“不僅手指上求之”,還要用“周身之全力”、“觸指皆成金石聲”的訓練過程,才能達到流通氣血、活動關節的養生健身目的。彈琴作業的關鍵是需要注意力集中,才能祛病養生,調暢情誌。
春季宜讀書消困解悶
雖然豐富的生活多彩多姿,但每個人都不能離開讀書看報這一休閑活動。特別是很多指導性、娛樂性、趣味性十足的書籍,看後定會有很好的精神滿足。雜誌、報紙等不僅廣羅信息,促進人與社會之間的交流,而且也會帶給人們無窮的樂趣。讀書是一種涉及全身多個器官、組織的活動,要有視覺、聽覺和其他感覺的參與。人經常獲取新知識、新信息,不僅保持著與飛速發展的社會聯係,而且廣交朋友,又增加了生活樂趣,所以讀書看報也是一項有益的健腦防老活動。大腦是遵循“用則進,廢則退”的規律,越用越靈,不用反而遲鈍,大腦越用越能延緩衰老的進程,腦子開始工作的時間越早,延緩衰老的時間就越長,細胞老化的速度也就越慢。勤學好思的人,腦內的血液循環較好,有助於防止腦細胞萎縮,可以延緩大腦細胞的衰退。
心理學研究表明,不斷讀書、學習能使人精神振奮,情緒樂觀,思路開闊,朝氣蓬勃,積極向上,能使人處於良好的心理狀態之中,從而增強了抵抗病邪的信心和能力。人在不斷學習新知識時,尋求得到的還不止是一種樂趣,還有增強自信心,受人尊重以及學到新知識本身收獲的樂趣,經常體會到這種樂趣的人,自然不會鬱鬱寡歡,精神沮喪,更不會自暴自棄,悲觀失望,即使患有某種疾病,隻要泰然處之,也必然有益於身體的康複。
春日宜養鳥
春日養鳥是一項富有情趣、有益養生的活動。鳥鳴聲聲,心曠神怡,養鳥是一門技術,賞鳥更是一種藝術享受。觀其羽毛之豔麗,聽其歌喉之聲韻,聲情兼備,既可陶冶性情,又能遣散人們的憂煩情緒,有利於養生健身。
喂養玩賞動物的人,一般比其他人健康,心情舒暢,壽命也長。科學家通過對92名冠心病患者的調查指出,是否喂養玩賞動物對冠心病病情發展有很大影響,92名病人中,39名不養小動物的人,其中28人一年後相繼死亡,另52名喂養動物的患者中60%的人還活著。
春季,肝氣旺盛,老年人肝血衰,容易發怒,怒則易引動肝火或肝風,將會導致腦卒中危症發生;春季陰雨天氣易使人沉悶,悶則氣鬱,有礙肝氣之疏泄,也會引起血壓升高。而養鳥可以養性,鎮心去其煩躁,靜心以氣平,可防腦卒中的發生。養鳥有樂趣,可解春季之鬱悶,使肝氣條達,可降血壓。如果飼養幾隻籠鳥,每天聽聽它們悅耳動人的鳴叫,看看它們色彩豔麗的羽毛,或者訓練它們放飛、接吻、戴麵具、撞鍾、學人語,那真是其樂無窮。美麗的小鳥使老年人回到了大自然,從而轉煩為悅。大自然中生存的鳥類有9000餘種,不同的生態環境使其形態千變萬化,它們和花一樣是自然美的精華。美麗的小鳥除進入了人類的物質生活外,同樣也進入了人類的精神生活。
養鳥,可傾聽鳥的叫聲、絕唱,欣賞、品味鳥的優美、婉轉而動人的歌唱,令人陶醉於優美的音樂之中,以忘春悶,解除煩躁。養鳥能觀其活潑、可愛的動作和優美的舞姿,給人以無限的生命力之感。這些都能給老年人以美好的享受,充實和豐富老年生活,給晚年帶來無限情趣,忘卻煩惱,增加樂趣;使心理年輕化,也起到淨化心靈的作用。鳥以優美的姿態和動作、華麗的羽毛、悅耳的鳥鳴,給予人們美的享受。人類也對鳥富有特殊的感情。愛鳥的人看到自己鳥籠的心情,有如畫家欣賞自己的佳作;聽到鳥鳴,就像音樂愛好者聽悅耳動聽的樂曲。
春日宜養花
春季是春暖花開,群芳爭豔的季節。美麗的花朵,不僅給大自然披上了豔麗的盛裝,而且濃鬱的芳香又給人一種美妙的享受。花卉與人類健康關係密切。
大自然中的奇花異草,給人帶來的第一享受是它的天然美,那誘人的花香、甘醇的花蜜和人類健康結下了不解之緣。著名作家老舍生前愛花成癖,他在《養花》一文中這樣寫道:“我總是寫幾十個字,就到院中去看看,澆澆這棵,搬搬那盆,然後回到屋中再寫一點,然後再出去,如此循環!把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結合到一起,有益身心,勝於吃藥。”這是老舍先生養花健身的經驗之談。國外有一種奇特的醫院,在那裏治病,既可免打針、服藥之苦,更不必受開刀動手術之痛,隻需靜坐在椅子上,傾聽優美動人的樂曲,眼現千姿百態的鮮花,嗅聞奇花異卉的芬芳,就能妙手回春。誠然,養花不能包治百病,但養花賞花,有益身心健康卻是可信的。工作之餘,閑暇之際,養幾盆花,既賞心悅目,又養生健身,豈不樂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