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宜戶外健身
運動健身,貴在堅持,一年四季都要持之以恒。但是不同的季節,要根據氣溫和環境的變化,尤其是根據人體生理適應能力,進行科學鍛煉,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季鍛煉得法,全年都有精氣神。
1.讓身體機能逐步調整
春季裏,由於氣溫逐漸回升,人體在冬季所適應的生理平衡,又要被打破。皮膚毛細血管逐漸擴張,供應四肢的血液相對增多;晝長夜短的季節變化,生理機能活動增強,戶外活動時間相對延長。我國二十四節氣中春季的第三個節氣“驚蟄”,意味著冬眠的動物開始要活動了。這是大自然的現象,也是人體變化的自然規律。
2.剛開始時間不宜太長
春季的特點是氣溫回升較快,而地溫的上升比氣溫慢很多,有時在陰暗的角落裏,冬天的積雪、冰塊很長時間才能融化,可見不能完全憑主觀的感覺來決定活動的時間。所以開始時在室外健身的時間不宜太長,避免因身體不能很快適應而受到傷害。
3.不宜過早脫去冬衣
民間有一句諺語叫“春捂秋凍”。它的意思就是春季氣溫多變,另一方麵也包含著人體要有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晝夜溫差大,地溫仍較低。所以老年人往往勸導人們不要急著脫去冬衣,尤其活動時不要脫得太多,活動後要及時穿上外衣,避免在不知不覺中受涼。
4.健身後應防止感冒
健身活動後要及時擦幹汗液,尤其不要站在風口受涼。衣服上的汗液蒸發時,會吸收大量的熱能,使人感到寒冷,抵抗力下降。其實,這是體育鍛煉中的常識。但在春天,人們往往貪圖春季的風和日暖,而忽略了寒冷的威脅仍然存在。
5.鍛煉要循序漸進
戶外活動的量,開始不要太大,使身體有一個適應過程。當然可以因人而異,區別對待。一般可從20分鍾開始,以後逐漸延長。活動後以輕微出汗、有點疲勞為宜。隨著鍛煉時間的延長,運動量也可逐漸增加,但以第二天體能基本恢複為宜。如果活動量過大,就會引起過度疲勞。特別應注意的是運動中如出現呼吸困難,心率過快,甚至出現胸悶、心前區疼痛等症狀時,應立即停止運動,找醫生診治。
6.做好身體準備活動
春季裏,由於氣候尚未完全轉暖,生理機能的興奮性激發較緩,肌肉、韌帶容易受傷。準備活動要充分拉伸四肢肌肉,活動各個關節,做好腰腹部的活動,防止肌肉關節損傷。活動後要做好全身放鬆,及時保暖。
7.選擇適宜的項目
春季健身適宜的運動項目是慢跑、快走、騎自行車、跳舞、太極拳、爬山等。這些項目的節奏可以自由掌握,適合個人的身體狀況。跑步時可以結伴,彼此聊天。這樣的運動量不會過度,同時還可以使鍛煉的氣氛變得輕鬆、愉快,有助於身心健康。走步時宜快慢結合。快步走有利於心肺功能的鍛煉;慢步走則有利於調節生理節奏,緩解肌體疲勞。
8.合理掌握活動量
一般來說,鍛煉後最高心率應不超過170減年齡,而且能在一小時內基本恢複到鍛煉前的水平。以60歲的人為例,鍛煉後最高心率應掌握在每分鍾110次左右。這樣的心率反映了身體中氧的需求與消耗之間達到平衡,對該年齡段的人來說是合適的活動量。
9.鍛煉需要好環境健身活動的環境要清靜、安全,空氣新鮮。如公園、森林、河、湖、海邊,瀑布附近,空氣中存在著大量的有利於身體健康的負離子。空氣負離子的含量,不同環境差異很大。據研究,在海濱、森林周圍每立方厘米空氣中有2萬個負離子,在農村有700~1000個,城市的街道旁為100~200個,在城市住宅內隻有40~50個。
春季健身的禁忌
1.忌諱天時多變
春天氣候複雜多變,遇風雪雨霧天最好在家練,不要到山野、險境去。途中遇惡劣天氣,應避開陡崖、水畔,以免跌落。
2.忌漫不經心
鍛煉時切不可心不在焉,尤其是登山或做“高難動作”更要專心,山路行別打鬧或東張西望,避免跌傷、碰傷。
3.忌老人獨處
老年人外出健身應有家人或朋友陪著,不能自己一個人去太偏僻的地方,否則,一旦出意外,無人知曉,後果不堪設想。
4.忌太逞強
人的身體素質不同,應有自知之明,別看別人比自己強就不服氣,非要叫板不可,超負荷運動容易發生意外。
5.忌走冰麵
立春過後,氣溫回升,冰層變薄,即使表麵看很結實,可實際上承重能力已下降了,一旦人走上去極易塌裂,讓你措手不及。所以,最好別走冰麵。
6.忌不顧健康,一意孤行
春天氣溫變化大,穿衣應當遵古訓。春天別忙著減衣。野外健身出汗後別迎風站立。老人、患有某些疾病者應帶必備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