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宜重視飲食養生
春回大地,萬物複蘇,大自然為人類提供了品種繁多的烹飪原料。人體的內環境開始由冬季向春季轉化,人體之陽氣亦隨之升發,此時應養陽。在飲食上要選擇一些平補陽氣的食品。《攝生消息論》中指出:“當春之時,食味宜鹹宜甘,以養脾氣。飲酒不可多,米麵團餅,不可多食,致傷脾胃,難以消化。”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了“春七十二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的原則,應時蔬菜、瘦肉、魚、豆類及豆製品等均為必需的食品。因春季多雨、多風、多寒、多濕,飲食是以辛甘、清淡為主,辛溫祛寒,甘能健脾,清淡可利濕,使得人體能抗拒風寒、風濕之邪的侵襲,健脾益氣,減少生病。而生冷黏雜之物則應少食,以免傷害脾胃。還要防止“肝旺傷脾”,這樣在春天應該適當多吃些甜味食物,少吃酸味食物。春季因多食酸可引起胃酸分泌障礙,影響消化吸收;應少食酸澀、油膩之物,以增加脾胃功能。春季也是肝氣旺而多病季節,宜適當食豬肝、羊肝、雞肝等動物肝髒予以補養。
春季菜肴以辛溫清淡為宜,中晚餐以一葷三素為宜,湯不宜厚味,宜清淡。食湯、菜要有利於益氣健身,有利於滲濕健脾,有利於祛寒祛熱。葷菜以補益為主,豬精肉、牛肉、雞肉、鴿肉、魚肉均可,但不能日日專吃一樣,應交替食用,一日可用一種,或搭配食用,量宜適中,過則為患,做葷菜應放生薑、橘皮絲等調料。
春季正是由寒轉暖的時候,此時陽氣升發,氣候溫暖多風,人體氣血趨向於表,聚集一冬的內熱散發出來,在春季膳食調配上,應多用一些鮮蔬菜。葉菜類蔬菜是供給人體膳食中胡蘿卜素、維生素B2、維生素C的重要來源,並有較多的葉酸和膽堿,春季可多吃些各種綠色菜,如青菜、菠菜、芹菜、白菜、蔥、春筍等。根莖類蔬菜可多吃些胡蘿卜、萵苣、蘿卜,它們含有維生素C和能降壓的琥珀酸鉀鹽,所有根莖類作物也都含有鈣、磷等礦物質。
營養學家認為,在春天需要進補調理的有以下6種人:中老年人有早衰現象者;患有各種慢性疾病而身體虛弱者;腰酸眩暈、臉色萎黃、精神萎靡者;春天有時較冷,受冷後容易反複感冒者;過去在春天有哮喘發作史而現在尚未發作者;到黃梅天容易疰夏,或到夏天有夏季低熱者。利用春季氣候良好的條件,根據體質虛弱情況適當用食物進補,往往能起到防病治病的效果。需要提醒的是,春季如果選用溫性食物進補,往往會出現助陽升火的弊病。
入春後氣溫回升,氣候變化較大,細菌、病毒大量繁殖,是感冒、肺炎以及各種傳染病多發的季節,要根據氣候變化增減衣服,以預防感冒。還要攝入足夠的水果、蔬菜,以獲得足夠的維生素,如多吃青菜、菜花、胡蘿卜、莧菜、番茄、青椒、柑橘、檸檬、芝麻等物。這些食物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抵抗各種致病因素的侵襲。
春季飲食宜清淡,且應注意補充因冬季新鮮蔬菜不足而導致的維生素相對較少的狀況。因此,春季應多吃茭白、萵苣、茼蒿、菠菜、青菜、菜薹、莧菜、芹菜、薺菜、四季豆、香椿等新鮮時令蔬菜,少吃肥肉等高脂肪食物。春季做湯,應以胡蘿卜、白蘿卜、冬瓜、海帶、番茄、春筍、香菇等為主料,配以少量的豬肉絲、豬肝。春季的應時水產頗多,刀魚、鰣魚、鱖魚、鱈魚、甲魚、河蚌均十分鮮美,由於此時的水產品大多尚未產卵,口味及營養價值均優於其他季節,為春季美食的好原料。
春季飲食宜重視養肝
春季萬物萌生,正是調養身體五髒的大好時機。按照中醫“四季側重”的養生原則,春季補五髒應以養肝為先。俗語說:藥補不如食補,養肝也是如此。現介紹春季養肝的幾種方法。
1.以髒補髒,雞為先
雞肝味甘而溫,補血養肝,為食補養肝之佳品,較其他動物肝髒補肝的作用更強,且可溫胃。具體用法是:取新鮮雞肝3隻,大米100克,同煮為粥服食。可治中老年人肝血不足,飲食不佳,眼睛幹澀或流淚。此外,老年人肢體麻木者,也可用雞肝5隻,天麻20克,兩味同蒸服,每日一次,服用半月,便可見效。
2.以味補肝,首選食醋
醋味酸而入肝,具有平肝散瘀,解毒抑菌等作用。肝陽偏亢的高血壓老年患者,每日可食醋40毫升,加溫水衝淡後飲服:也可用食醋泡雞蛋或醋泡黃豆,食蛋或豆,療效頗佳。平素因氣悶而肝痛者,可用食醋40毫升,柴胡粉10克衝服,能迅速止痛。
3.補肝血,食鴨血
鴨血性平,營養豐富,肝主藏血,以血補血是中醫常用的治療方法。取鴨血100克,鯽魚100克,白米100克同煮粥服食,可養肝血,輔治貧血,同時這也是肝癌患者的保肝佳肴之一。
4.舒肝養血,菠菜為佳蔬
菠菜為春天的應時蔬菜,具有滋陰潤燥,疏肝養血等作用,對肝氣不疏並發胃病的輔助治療常有良效。
春季進補宜以清平為主
春季氣溫上升,人體陽氣相應旺盛,皮膚比較鬆懈,易於出汗;心的功能活動較為旺盛,生活規律也易發生較大的變化。健康人能很快適應,一般無須進補。但有舊病之人,極易複發,可以適當進補,以提高身體素質,使身體得到康複。
春天進補,應注意季節特點,在食補方麵選擇甘平的補品以平調陰陽;在藥補方麵,以生發補益元氣的補藥為宜。
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春季進補,就應該以食補為主。如多吃一些豬瘦肉、大棗、雞肉、雞蛋等。漢代名醫張仲景說:“春不食肝”,也就是說人體在春季肝氣比較旺盛,在飲食方麵無需多吃補肝的食物,否則會由於肝氣太盛而導致脾氣衰弱。然而,對於有明顯虛症的患者,僅用食補是微不足道的,還必須選用補藥進行調養。
在春季,易出現氣陰不足和氣陽不足兩種虛症。氣陰不足主要表現為疲乏無力、口渴,可選用人參補藥製劑,能大補元氣、生津止渴、安神寧心,既能用於久病氣虛,又可用於虛脫急症,實為補虛扶正之要藥。如生曬參、西洋參等;氣陽不足表現為年老體虛、久病氣虛、頭暈眼花、動則出汗氣喘、神疲乏力、肢冷畏寒、婦女功能性子宮出血過多及手術後體質虛弱,有此症狀之人可選用紅參、桂圓肉、蜂王漿及十全大補品等。
此外,對於春季出現的脾胃虛弱而致的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可選用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胃、提升脫垂髒器作用的補中益氣丸或補中益氣湯。
我國幅員遼闊,春季南北氣候溫差較大,對人體的影響亦不同,春季進補還應因地而論。初春,北方寒氣未退,仍宜用溫補,隨著氣候漸暖,陽氣漸升,溫補不宜過多,可適當選用桂圓、豬肝、羊肝等溫平之品。南方,春季低溫與暖天氣經常交替出現,陰雨天氣,濕氣太盛而脾受困,宜選擇健脾運濕的豆漿、鯽魚等補品,待溫暖之日,可進補性涼的食物。
因地勢不同而造成的氣候差異,也會使人體的氣血有較大的波動,從而引起各種虛症的複發。春季進補,一般應從虛症入手,以補益為主,根據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氣候特點,合理地選用溫、熱、涼、平、益氣、利血、養陽補陰的調養髒腑的進補方法。
春季,陽氣升發,人體機能處於旺盛之時,應少食酸澀、油膩之物,以增強脾胃功能。進補,宜選溫、辛之品,這樣可助春陽初發,有利於護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