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冬季祛病養生宜與忌2(3 / 3)

2.要保持樂觀的情緒和適宜的運動鍛煉

糖尿病不容易治愈,當病人被確診後往往造成一些精神壓力,有的因而焦慮或悲傷,擔心自己再也不能同正常人一樣生活,或因此而心情煩躁,情緒波動,殊不知,情緒不穩對糖尿病的影響較大。糖尿病人應該盡量寬胸開懷,保持情緒穩定,樂觀安靜,生活中厚以待人,處好鄰裏、同事關係,不要患得患失,圖慕榮華,切忌得意狂妄,失意頹喪的心理狀態,以防病情惡化。應精神內守,情緒舒暢,以利疾病的療養。腎燥精虧是導致糖尿病的一個重要原因,過度的性生活,不論男女,均易消耗體力,傷精奪液,虛火內生、使病人抵抗力下降,不利於疾病的康複,因此,糖尿病者應節製房事。

因為負性情緒對血糖有較大的影響,注意自我調適。現代生活方式和體力勞動減少是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發病增多的重要因素,運動療法是通過促進糖的利用而起到減輕胰島負擔的作用。肥胖型糖尿病人尤適合運動鍛煉,以配合藥物治療及飲食控製。一般空腹血糖在7.8~8.9mmol/L以下進行鍛煉為宜。體育活動可增強心髒的收縮力,增加肌肉的血流量與氧供應量,同時還能增加肌肉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加強肌肉對葡萄糖的利用。體育鍛煉還可減輕體重,使對胰島素不敏感的肥胖者恢複其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這些因素能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下降,對控製糖尿病的發展十分有益。鍛煉中定期檢查尿糖及血糖,鍛煉可使口服降血糖藥需要量減少,要及時調整劑量。糖尿病患者的運動鍛煉,應忌過度疲勞和神經緊張的體育比賽,以免興奮交感神經及胰島α細胞等,引起糖原分解和糖異生,導致血糖升高,嚴重時甚至可出現酮症酸中毒昏迷。運動鍛煉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因糖尿病人血管擴張能力相對較弱,以至加重組織缺氧,加重心、腦、腎等病變,嚴重的可發生意外。

3.糖尿病人生活中注意事項

定期修剪指(趾)甲,但防止剪得過短。

公共場所(浴室)要攜帶自己的拖鞋,預防真菌感染。

穿鞋以把趾甲遮住為好,

穿鞋一定要合腳,過大過小都應避免;

任何情況下都禁止光腳走路。

不要剪刮雞眼或胼胝,也不要使用腐蝕性的雞眼膏;

不要用水溫超過38℃的熱水泡腳,否則可燙傷皮膚。

任何情況下不要穿潮濕的、過緊的褲、襪,以免妨礙下肢的血流。

要根據四時氣候的變化,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感冒。糖尿病人機體抵抗力一般較差,常易招致外感等疾病的侵襲,而使病情加重或反複。感冒流行疾病季節,盡量少到公共場所。

冬季宜多嗬護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病因不明的以慢性對稱性多關節炎為主的周身疾病,可能與感染後引起的自身免疫反應相關。本病多見於青壯年女性,主要累及多關節的滑膜,表現為反複發作的關節腫、痛、熱,受累關節常為手足小關節,最終導致關節畸形、強直、喪失功能,可伴有關節外的病損,如血管炎、皮膚及肌肉萎縮、皮下小結、淋巴結腫大、脾髒腫大、發熱、乏力、貧血等,可累及全身多個髒器。類風濕性關節炎最基本的病變是滑膜炎,大多起病緩慢,少數可見急性發病,以全身症狀為主。冬季氣候寒冷,病人的關節疼痛加重,特別是早晨起床時關節僵直嚴重。

中醫認為,對體質壯實、病邪猖獗、病程短者,可采用以毒攻毒的方法,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一些藥酒,但不能長時間服用,因為用之不當可損及內髒。患者出現關節疼痛、僵直時,應及時到醫院檢查血沉、C反應蛋白、羅氏試驗等,明確診斷後合理用藥,及早治療,可緩解症狀,降低關節畸形率,減輕疼痛,改善關節功能,延緩並防止關節畸形的形成及髒器受損,避免殘廢。因此,既要積極進行藥物治療,又要注意關節功能的鍛煉,及時矯正不正確的姿勢。

(1)要注意加強營養。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蛋白質和纖維素的不足可以導致疾病後期全身性骨質疏鬆,故要注意補充蛋白質和纖維素,並要適當補充維生素D和鈣劑。

(2)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在急性期應臥床休息,減少活動,避免不必要的損傷。緩解期可逐漸增加關節功能的鍛煉,適當多做一點活動,以保持關節的功能,活動量可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動靜結合,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直。

(3)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冬季要減少外出,避免寒邪侵襲。同時要增強體質,避免潮濕及過度勞累。不要下冷水,在家洗衣洗菜時宜用熱水。

(4)平時在家可采用熱敷、熱水浴等理療方法以通經絡、祛寒邪。

(5)家人要幫助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輔以適當的心理治療。

冬季宜防肩關節周圍炎

肩關節周圍炎是中老年人極為常見的一種骨關節周圍病變。其主要症狀是肩部疼痛,多見於50歲左右的人,故又名“五十肩”,中醫還稱之為“肩痹”、“肩凝症”、“漏肩風”。本病常與冬季感受風寒、外傷等因素有關,一般由肩關節周圍的滑液囊、韌帶、肌肉、肌腱或神經的病變所引起。因此,冬季宜防肩關節周圍炎。

冬季天氣寒冷,肩關節周圍易發炎,應注意防寒保暖,在寒冷的陰雨天尤其要注意肩部的保暖。身體陽氣不足的人,容易生寒,即所謂“陽虛生外寒”。陽虛的人又容易受自然界寒邪的侵襲,有這樣體質的人應該經常服用一些補氣壯陽之品,以驅寒邪,如當歸、生薑燉羊肉、附子燉狗肉以及中藥辨證治療。勞動和運動都要適當,注意防止肩關節扭傷。扭傷後應及時治療,服藥、理療、按摩,不使淤血阻塞經脈,以防本病發生。

局部推拿是通過在肩部施行一些簡便易行的推拿手法,達到改善病部血運、促進炎症吸收、解除肌肉痙攣、鬆解關節黏連、恢複關節功能等效果的調養療法。包括揉捏肩周、掐撥病部等手法。

物理療法是肩關節周圍炎的一種輔助療法。在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關節營養等方麵有很好的作用。尤其是在冬季及氣候轉冷的時候,本療法對病肩疼痛、僵硬等症狀的緩解有明顯效果。物理調養療法很多,可根據自己家中的條件選用。如用電熱肩(褥)、紅外線燈泡烘烤病肩,具有祛風除濕、散寒利節的作用;還可用中草藥湯汁熏洗病肩,用坎肩砂、熱敷袋熱敷病肩等,每日1~2次,若與推拿配合使用,則療效更顯。

醫療鍛煉是一種積極主動的調養療法,又是一種針對疾病性質的體育鍛煉,具有明確的醫療目的。

(1)如病肩在右側,先將患臂自然彎曲置於胸前,另一手臂從胸前經過,將四指並攏搭在患肩上,大拇指放在患肩的壓痛點上,在水平位來回地做彈撥法(與肌纖維方向垂直),力量由輕到微重,每分鍾彈撥60次,每天做3~5回,每回3分鍾。

(2)雙腳八字形站穩後,將患側手用力摸到頭頂部,若可攀達頭頂,則盡量繞過頭部直摸到對側耳朵,每天做5~7次。

(3)麵對或側對牆壁,舉臂摸牆,使高度逐漸上升,每天做3~5次。

(4)在房間內裝置一個固定滑輪,一條尼龍繩從滑輪回槽中通過,患者雙手各握住一個吊環,然後用側肩用力拉繩,使患臂上攀。拉力時切莫求快、過重,每天做5~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