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2年,惠帝以宗室女子作為公主,嫁給匈奴冒頓單於。當時,冒頓正強大,寫信派人送給呂太後,措詞極為褻汙傲慢。呂太後大為憤怒,召集將相大臣,商議要殺掉匈奴來使,發兵攻打匈奴。樊噲說:“我願意率領十萬軍隊去橫掃匈奴!”中郎將季布卻說:“樊噲真該殺!從前匈奴在平城圍困高祖,那時漢兵有三十二萬,樊噲身為上將軍,而不能解圍。如今四方百姓哀苦之聲尚未斷絕,受傷兵士剛能起身,而樊噲卻想禍亂天下,妄稱以十萬軍隊橫掃匈奴,可笑至極!況且,匈奴好比禽獸一般,聽了他們的好話不必高興,聽了他們的謾罵也不值得生氣。”呂太後說:“說得對。”便派大謁者張釋送去回信,十分謙遜地致以歉意,並送給匈奴二乘車、八匹馬。冒頓接信後又派使臣前來道歉,說:“我們從不知道中國的禮儀,感謝陛下的寬恕。”於是獻上馬匹,與漢朝和親為好。
對於漢匈和親政策,曆來史學界主要有三種觀點。第一,肯定說。這種政策,不論是當時統治者的主觀願望,還是一種策略手段,其結果都導致了漢朝和匈奴間、漢民族與匈奴間的和好關係,有利於兩地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也有人說,當時中原農業和草原牧業兩種經濟交往確以戰爭與和親的方式進行;與戰爭政策相比,和親政策更有利於兩種經濟的交流和發展。第二,否定說。這種說法認為,和親政策企圖換取邊境暫時的安靜,使匈奴日益驕橫,連年入侵邊郡,兩漢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也有人說,這是一種應急、權宜、妥協的消極政策。第三,具體分析說。兩漢和親的效果和作用,主要是取決於兩漢國力的強弱,因此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七國之亂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大封同姓諸侯王,並賦予他們很大的權力,諸侯王在他們的封地可以擁有軍隊、任免官吏、鑄造錢幣、收取租稅,形成了對中央的半獨立狀態。後來,諸侯王國與中央的矛盾越來越尖銳起來。漢景帝時,禦史大夫晁錯建議景帝“削藩”,削弱王國勢力,保證中央集權的統治。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聯絡楚、趙、濟南、菑川、膠西、膠東六個王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由,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漢文帝在位時,吳國太子進京朝見文帝,得以陪伴皇太子飲酒、博戲。吳太子在博戲過程中與太子爭棋路,態度不恭,皇太子就拿起棋盤猛擊吳太子,致其死亡。朝廷送他的靈柩回去安葬,靈柩到達吳國,吳王惱怒地說:“天下都是劉氏一家的天下,死在長安就葬在長安,何必送回來安葬呢!”吳王又把太子的靈柩送回長安安葬。吳王從此漸漸失去藩臣的禮節,聲稱身體有病,不來朝見皇帝。京城知道吳王是為了兒子的緣故,就拘留和審問吳國的使者,吳王恐懼,開始產生了謀反的念頭。文帝為了安撫吳王,賞賜給吳王幾案和拐杖,表示照顧他年事已高,不必前來朝見。吳王見朝廷不再追究他的罪名,謀反之心也就漸漸消除了。
吳國國內有冶銅、製鹽的財源,便不向百姓征收賦稅;百姓應該為官府服役時,總是由吳王發給代役金,另外雇人應役;每到年節時,吳王都去慰問有賢才的士人,賞賜平民百姓;其他郡國的官吏要來吳國捕捉流亡的人,吳國公然阻止,不把罪犯交出去。這樣,前後持續了四十多年。晁錯多次上書奏說吳王的罪過,認為應削減其封地;漢文帝寬厚,不忍心懲罰,所以吳王日益驕橫。等到漢景帝即位,晁錯又勸說景帝削減吳王的封地,因為他遲早會叛亂。後來等到楚王劉戊來京朝見,晁錯借機說:“劉戊去年為薄太後服喪期間,在服喪的居室裏私下奸淫,請求處死他。”景帝下詔,免去劉戊的死罪,但把原楚國封地東海郡收歸朝廷。另外,在前一年,趙王有罪,朝廷削奪了他的常山郡;膠西王因在賣爵之事上有不法行
為,朝廷削奪了他封地中的六縣之地。
吳王劉濞害怕削奪沒有止境,就打算舉兵叛亂,想到其他諸侯王沒有足以共商大事的,聽說膠西王勇武,喜歡兵法,諸侯都畏懼他,於是,吳王派中大夫應高去遊說膠西王,說:“現在天子任用奸臣,聽信讒言,削奪諸侯封地,對諸侯的處罰很重,而且日甚一日。吳王自認為與大王麵臨著共同的憂患,希望順應時勢,遵循情理,犧牲生命去為天下消除禍患,我想您也同意吧?”膠西王大吃一驚,說:“我怎麼敢做這樣的事!天子待諸侯雖然很嚴苛,我隻有一死了事,怎能起兵反叛呢?”應高繼續勸說膠西王,並說吳王答應與膠西王分割治理天下。膠西王說:“好。”應高返歸吳國,向吳王彙報,吳王擔心膠西王不履行諾言,又親自前往,到膠西國與劉卬當麵約定。膠西國群臣得知膠西王的圖謀,都諫阻膠西王,但膠西王不聽,還派使者與齊王、川王、膠東王、濟南王約定共同舉事,這些諸侯王都答應了。
公元前154年,朝廷削奪吳國會稽郡、豫章郡的文書到達,吳王劉濞就率先起兵,殺死朝廷任命的二千石以下的官員;膠西王、膠東王、川王、濟南王、楚王、趙王也都舉兵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