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如何統率全局2(1 / 3)

七國叛亂的文書到達朝廷,景帝當即任命中尉周亞夫為太尉,統帥三十六位將軍及其部隊,前去迎擊吳、楚叛軍;派遣曲周侯酈寄攻打趙國,派將軍欒布攻打齊境叛軍;景帝又召回竇嬰,任命他為大將軍,讓他率軍駐守滎陽,監督用兵於齊國和趙國境內的漢軍。為平七國之亂,景帝聽取袁盎的建議,斬殺了晁錯

吳兵向西進攻,但梁兵堅守城池,使得吳兵不敢向西進發,轉而奔向周亞夫的部隊,兩軍在下邑相遇。吳兵急於求戰,但周亞夫堅守不出。吳軍糧絕士卒饑餓,數次挑戰,周亞夫始終不出。漢軍軍營中夜間突然驚亂,自相攻擊,騷亂到了周亞夫的帳幕附近,但周亞夫還是高臥不起,騷亂一會兒又平靜下來了。吳軍攻擊東南陣地,周亞夫下令西北陣地加強戒備。不久,吳、楚的精兵果然攻向西北,但不能攻入。吳、楚的士卒有很多餓死或反叛離散,隻好撤退。2月,周亞夫出動精兵追擊,吳、楚聯軍大敗。吳王劉濞丟下他的軍隊,帶領數千精兵趁夜逃走,楚王劉戊自殺。吳王棄軍逃走後,軍隊就崩潰瓦解了,有些士卒則投降了太尉周亞夫和梁軍。吳王渡過淮河,逃到丹徒縣,士卒有一萬餘人,又收集逃散的士卒,想依附東越自保。漢朝派人以金錢利祿收買東越,東越就騙吳王出來慰勞軍隊,然後派刺客用短矛殺了吳王。吳國太子劉駒逃到閩越。吳、楚叛亂,共三個月,全部平定。其他諸侯見大勢已去,有的投降,有的自殺。七國之亂從吳王起兵,當年就被朝廷平定。

七國之亂是一個重大轉折點,如果七國勝利,中國勢必回到戰國時代的割據局麵,互相吞並,戰爭不休。七國失敗,使西漢王朝順利地通過瓶頸,統一形勢更加堅固。漢景帝劉啟乘機收回各封國的行政權和軍權,在封國掌握大權的不再是“封王”,而是“國相”(封國的宰相),國相由中央政府派遣。中央政府遂成為真正的大一統政府。

吳楚七國之亂僅三個月就被平息,也說明地方造反的勢力根本不足以動搖國本。既然如此,諸侯王為什麼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一而再,再而三地以卵擊石,犯相同錯誤呢?封建統治者缺乏權力分享意識,不善於將一個權力分解為若幹部分,以強化權力的有效性,始終沒有建立起有關地方與朝廷關係的規則,朝廷與地方總是互相覬覦對方的利益。七國之亂的平定和諸侯王權力的削弱,沉重地打擊了分裂割據勢力,在製度上,基本解決了劉邦實行諸侯王製度時所產生的弊病,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製度。

為社稷霍光廢帝

霍光是驃騎將軍霍去病的異母弟,深得武帝信任。武帝崩,霍光受遺詔輔少主昭帝即位。昭帝年幼,一切軍政決策全出自霍光,昭帝待他如父,權威震服海內。昭帝崩,霍光迎立昌邑王劉賀,因荒淫無道,不久被廢。霍光又迎立武帝曾孫病已即位,是為宣帝。中國曆史上以輔政而得名的人不多,以廢立而得名的就更少了,但是霍光卻是個例外,他雖然輔政多年,參與廢立,但卻始終保持著一個正麵形象。

公元前74年,昭帝死後,朝中許多大臣主張立他的同父異母的哥哥廣陵王劉胥為帝。但是霍光知道劉胥因品行不端,所以漢武帝才不選立他。現在由自己輔政,反而選立一個失德的皇帝,怎麼對得起死去的漢武帝呢?霍光不惜得罪諸多大臣,決定另選立繼承人。他和皇太後商量,迎立漢武帝之孫昌邑王劉賀為帝。劉賀是昌邑王劉哀的兒子,他在封國內一向驕橫跋扈,放蕩不羈。在漢武帝喪期中,劉賀依舊外出巡遊狩獵不止。接到上官皇後頒布的詔書,劉賀就往京城趕。劉賀行至濟陽,派人索求長鳴雞,並在途中購買用竹子合製而成的積竹杖。經過弘農時,劉賀派一名叫作善的大奴用有簾幕遮閉的車運載隨行的美女。劉賀抵達霸上,朝廷派大鴻臚到郊外迎接,侍奉劉賀換乘皇帝乘坐的禦車。劉賀命昌邑國太仆壽成駕車,郎中令龔遂相陪。即將到達廣明、東都門時,龔遂說道:“按照禮儀,奔喪的人看到國都,便應痛哭。前麵就是長安外郭的東門了。”劉賀說:“我咽喉疼痛,不能哭。”來到城門之前,龔遂再次提醒他。劉賀說:“城門與郭門一樣。”將至未央宮東闕,龔遂說:“昌邑國吊喪的帳幕在闕外禦用大道的北邊,帳前有一條南北通道,馬匹走不了幾步,大王應當下車,朝著門闕,麵向西方,伏地痛哭,極盡哀痛之情,方才停止。”劉賀答應道:“好吧。”於是步行上前,依照禮儀哭拜。6月初一,劉賀接受皇帝玉璽,承襲帝位,尊上官皇後為皇太後。

昌邑王劉賀繼位後,驕橫放蕩毫無收斂。原昌邑國官吏全都被征召到長安,很多人得到破格提升。大將軍霍光見此情景,憂愁煩惱,便向大司農田延年詢問對策。田延年說:“將軍身為國家柱石,既然認為此人不行,何不稟告太後,改選賢明的人來擁立呢?”霍光說:“我如今正想如此,古代曾否有人這樣做過嗎?”田延年說:“當年伊尹在商朝為相,為了國家的安定將太甲廢黜,後人因此稱頌伊尹忠心為國。如今將軍若能這樣做,也就成為漢朝的伊尹。”於是,霍光命田延年兼任給事中,與車騎將軍張安世秘密謀劃廢黜劉賀。後來,霍光在未央宮召集丞相、禦史、將軍、列侯、大夫、博士,商定為國家社稷廢黜劉賀。霍光同群臣一同麵見太後,向太後稟告陳述昌邑王劉賀不能繼承皇位的緣故。於是太後召見劉賀,下詔廢黜。霍光抓住劉賀的手,將他身上佩戴的玉璽緩帶解下,呈獻給皇太後,然後扶著劉賀下殿,從金馬門走出皇宮,群臣跟隨相送。劉賀出宮後,麵向西方叩拜道:“我太愚蠢,不能承擔漢家大事!”然後起身,登上禦駕的副車,由大將軍霍光送到長安昌邑王官邸。霍光滿懷歉意地說:“大王的行為是自絕於上天,我寧願對不起大王,也不敢對不起社稷。希望大王自愛,我不能再經常侍奉於大王的左右了。”說完揮淚離去。

朝廷不可一日無君,現在昌邑王被廢掉了,又怎麼才能選到一位賢明的君主呢?忠心輔政的霍光日夜為此焦慮不安。光祿大夫丙吉上書給霍光,推薦寄存在民間的漢武帝的曾孫劉病已,說這位皇曾孫有德有才,可接回宮中繼承皇位。霍光和大臣們商量後,稟報皇太後,就把劉病已接回宮中,擁立為皇帝,他就是有名的賢君漢宣帝。宣帝即位後對霍光又進行了嘉獎。霍光依然忠心耿耿地輔佐年輕的宣帝,教他如何才能做一個賢明的君主。漢宣帝在他的輔佐下,繼續遵照“與民休息”的方針來製定政策,處理國事,使西漢王朝再次興盛,史稱“昭宣中興”。公元前68年,三朝元老霍光病逝。漢宣帝和皇太後親自為霍光主持喪禮,並用極其隆重的禮儀,把這位忠心輔政安定社稷的重臣,埋葬在茂陵漢武帝陵墓的旁邊,以示對他的尊寵。

霍光秉持漢朝政權前後達二十年,他忠於漢室,老成持重,果敢善斷,知人善任,實為具有深謀遠慮的政治家。他廢劉賀,立漢宣帝,使漢室轉危為安,其政治膽略可與蕭何相比;他改變武帝末年橫征暴斂、賦稅無度的政策,不斷調整階級關係,休養生息,使漢代的經濟出現了又一個發展時期,這也說明他以國家為重、以民生為重的治國思想。當然,不能否認,這些成就的取得,都與漢武帝所創立的業績分不開,如果沒有漢武帝時期奠定的基礎,霍光在政治經濟上都很難成功。但盡管如此,也不能否認他的才略和功績。

拓跋宏易俗改姓推漢製

拓跋宏是北魏王朝的第六個皇帝,即魏孝文帝。他是個開明君主,在促進民族融合、互學先進經驗、推動曆史發展方麵做出了很大貢獻,從而推動了北魏王朝政治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了鮮卑族同漢族的融合,使鮮卑族進一步漢化。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後,想改變北方舊的風俗,於是下詔禁止臣民穿胡服,但遭到絕大多數人的抵製。北魏皇太子在太廟舉行加冠之禮時,孝文帝召見文武群臣,問他們:“你們希望朕遠追商、周呢?還是想讓朕連漢、晉都比不上呢?”鹹陽王拓跋禧回答說:“群臣們都盼望陛下能超過前王。”孝文帝接著又問道:“那麼應當改變風俗習慣呢?還是因循守舊呢?”拔跋禧再回答:“願意移風易俗,聖政日新。”又問:“隻是願意自身實行呢?還是希望傳之於子孫後代呢?”回答說:“願意傳之於百世萬年。”於是,孝文帝說道:“那麼,朕一旦下令開始實行,你們一定不得有違。”拓跋禧回答:“上令而下從,有誰敢違抗呢?”孝文帝又說:“‘名不正,言不順,則禮樂不能興。’現今朕想要禁止使用鮮卑語,全部改用漢語。年齡在三十歲以上的人,由於習性已久,可以寬容他們不能一下子就改換過來。但是,年齡在三十歲以下的人,凡在朝廷中任職者,不能允許他們仍然還講過去的語言,如果有誰故意不改,就一定要降免其官職。所以,各位應當嚴加自戒。對此,各位王公卿士同意不同意呢?”拓跋禧回答:“無不遵從聖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