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下屬工作的法則1(3 / 3)

茅焦不顧個人安危勸諫秦始皇成功,充分體現了茅焦過人的勇氣和膽識。南屏先生讀到這段曆史時,曾寫過一首詩讚曰:“二十七人屍累累,解衣趨鑊有茅焦。命中不死終須活,落得忠名萬古標。”

韓信謀反被殺

韓信是秦漢之際的軍事家,在秦亡漢興的過程中,為劉邦奪取天下立下汗馬功勞,被稱為漢初“三傑”之一。但韓信在功成名就之後,卻未能安享富貴榮華。公元前196年,韓信被呂後、蕭何誘殺於長樂宮鍾室。

劉邦稱帝後,任命陽夏侯陳豨為相國,監管趙國、代國邊境軍隊。陳豨拜訪淮陰侯韓信並向他辭行。淮陰侯握著他的手,屏退左右隨從,忽然仰天歎息道:“有幾句話,能和你說嗎?”陳豨說:“隻要是將軍您的指示,我都聽從。”韓信說:“你所處的地位,集中了天下精兵;而你,又是陛下信任的大臣。如果有人說你反叛,陛下肯定不信;然而再有人說,陛下就會起疑心;說第三次,陛下必定會憤怒地親自率領大軍來攻打你。請讓我為你做個內應,那麼天下就可以謀取了。”陳豨向來對韓信極為信服,於是說:“遵奉你的指教!”

陳豨常常羨慕當年魏國信陵君魏無忌養士的行為,及至自己做相國駐守邊境,告假回來時,經過趙國,跟隨他的賓客乘坐的車竟也有一千多輛,把邯鄲城的官舍都住滿了。趙相周昌見此,便對高祖詳述陳豨門下賓客盛多,又專擅兵權在外數年,恐怕會有事變等等。高祖令人再審查陳豨賓客在代國時的種種不法之事,很多牽連到陳豨。陳豨聽說後十分恐慌,韓王信趁機派王黃、曼丘臣等人來勸誘他聯成一夥。太上皇駕崩時,高祖派人來召陳豨,陳豨稱病不去。公元前197年9月,陳豨便與王黃等人公開反叛,自封為代王,率軍劫掠趙國、代國。

公元前196年9月,劉邦禦駕親征,去平定陳豨。劉邦到達邯鄲,高興地說:“陳豨不占據邯鄲而去扼守漳水,我就知道他沒多大能耐了!”高祖又聽說陳豨的很多部將過去都是商人,便說:“我知道如何對付他們了。”劉邦下令多用黃金去收買陳豨部將,果然有很多人歸降。這一次,淮陰侯韓信假稱有病,沒有隨從高祖去攻打陳豨,暗中卻派人到陳豨那裏,與他勾結謀劃。韓信想在夜間與家臣用偽詔書赦免官府的有罪工匠及奴隸,打算發動他們去襲擊呂後、太子,已經部署完畢,隻等陳豨的消息。韓信有個門下舍人曾因得罪韓信,被囚禁起來,準備處死。舍人的弟弟上書舉報事變,將韓信打算謀反的情況告訴呂後。呂後想把韓信召來,又擔心他可能不從,便與相國蕭何商議,假裝讓人從高祖處來,說陳豨已經兵敗被殺。列侯及群臣聞訊,都到朝中祝賀。蕭何又欺騙韓信說:“你雖然病了,也應當強挺著來道賀。”韓信來到宮中,呂後便命武士將他捆綁起來,押至長樂宮鍾室斬首。韓信在斬首之前,歎息說:“我真後悔沒用蒯徹的計策,竟上了小孩子、婦人的當,這難道不是天意嗎?”呂後隨後下令誅殺韓信三族。

漢高祖用詐騙手段在陳地抓獲韓信,說虧待他是有的;不過,韓信也有咎由自取之處。當初,漢王與楚王在滎陽相持,韓信滅了齊國,不來奏報漢王卻自立為王;其後,漢王追擊楚王到固陵,與韓信約定共同進攻楚王,而韓信按兵不動。當時,高祖本已有誅殺韓信的念頭了,隻是力量還做不到罷了。待到天下已經平定,韓信還有什麼可倚仗的呢!抓住機會去謀取利益,是市井小人的誌向;建立大功以報答恩德,是有誌操學問的君子的胸懷。韓信用市井小人的誌向為自己謀取利益,而要求他人用君子的胸懷回報,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所以,太史公司馬遷評論說:“假如讓韓信學習君臣之道,謙虛禮讓,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不矜持自己的才能,情況大概就不同了!他對漢家的功勳,可以與周公、召公、太公薑尚等人相比,後代也就可以享有祭祀了!他不去這樣做,反而在天下已定之時,圖謀叛逆,被誅滅宗族,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公孫弘受重用

人的一生中總難免會被人誤解,那些誤解可能會變成可怕的謠言,你是急著向所有的人澄清事實呢?還是不置可否、泰然處之,讓時間去證明一切?漢武帝時的大臣、政治家公孫弘雖然一直受到“曲學阿世”的譏諷,表現出令人詬病的圓滑和世故,但他仍以七十高齡從政,並一直得到漢武帝的賞識、信任,最終老死在相位上。這是為什麼呢?

公元前130年,漢武帝在官吏百姓中征召明曉當世政務、熟知古代聖王治國之術的人到朝廷任職,命令應征者與各地進京的“上計吏”同行,由沿途各縣供應飯食。公孫弘在考試時答道:“微臣聽說上古堯、舜的時候,不注重封爵加賞,但百姓都能勸勉於善,不注重刑罰但百姓都不犯法。這是因為上古時,在上位的長官做表率給百姓看,而且對待百姓也能守信。後代注重封爵加賞,而百姓反而不能勸勉於善,刑法深刻嚴厲而奸詐之事反而難以停止,是因為在上位的長官不守正道,對待百姓不守信的緣故。優厚的獎賞和嚴厲的刑罰,並不能勸勉人向善和禁止人為非作歹,隻有守信才能做到。百姓各得其所,就不會有爭執的心理;得到合理的待遇,就不會埋怨朝廷。在上位的長官對待百姓合乎禮節,百姓就不會殘暴;愛護百姓,百姓就親近長上,這是擁有天下的國君所急切要做的事情。禮義是百姓所服從的,而賞罰能順著禮義去做,百姓就不會違犯法紀了。”當時參加對策考試的有一百多人,太常奏報考試成績,把公孫弘列為下等。對策上呈武帝,武帝把公孫弘的對策成績提升為第一名,任命他為博士,在金馬門伺應召對。

公孫弘上奏,遇到武帝不同意時,他不在朝廷上爭辯。公孫弘常與汲黯請求單獨召見,先由汲黯提出問題,後由公孫弘進一步補充,武帝經常聽得很高興,所提的建議都加以采納,因此,公孫弘越來越得到武帝的親近和重用。公孫弘曾經和公卿商定某一問題的處置意見,到了武帝麵前,他卻完全背棄了原來的約定,而迎合武帝的心意。汲黯當即在朝廷上批評公孫弘說:“齊人大多欺詐而不忠誠老實;他開始和我們一道商定此條建議,現在卻全都背棄了,這是不忠!”武帝責問公孫弘,公孫弘謝罪說:“了解我的人,認為我忠;不了解我的人,認為我不忠。”武帝認為他說得對。武帝身邊的親信經常詆毀公孫弘,武帝卻更加優待他。

公孫弘以麻布做被子,飲食也不注重肉食。汲黯說:“公孫弘高居三公之位,朝廷給他很多俸祿,但是他還用布被,這是在騙人。”武帝就此問公孫弘,公孫弘謝罪說:“九卿中與臣關係好的,沒有人超過汲黯,可是今日他在朝堂上詰問臣,實在切中了臣的缺點。以三公的身份而用布被,和小吏沒有區別,實在是矯飾造作,想借此沽名釣譽,這正如汲黯所說的那樣。而且如果沒有汲黯的忠直,陛下怎能聽到這些話?”武帝認為公孫弘謙讓,更加尊重他。

以退為進,這是一種大智慧。有些人喜歡在沒有完全了解真相的情況下亂下結論,甚至有時候會將一些莫須有的罪名加到你頭上。這時,如果你去辯解,反而會讓人覺得你越描越黑,即便最後得到澄清,也極可能給別人一種不好的印象,更何況有時候你無意之中真的會犯一些錯誤。因此,在麵對中傷、誹謗時,要學會隱忍退讓;在發覺自己犯了錯誤時,要勇於承認,知錯就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