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下屬工作的法則2(2 / 3)

公元前143年,景帝在宮中召見周亞夫,賞賜食物,隻放了一大塊肉,沒有切開,又沒有準備筷子。周亞夫心中不高興,回過頭來吩咐主管宴席的官員取筷子來。景帝看著周亞夫,笑著問:“這莫非不滿足您的意思嗎?”周亞夫忙起身向景帝謝罪,隨後便快步退了出去。景帝目送著他走出去。說道:“這位憤憤不平的人,不能做幼主的臣子。”

不久,周亞夫的兒子給父親從工官那裏買了專給皇室製造的可用於殉葬的五百件鎧甲盾牌,並虐待搬運這些東西的雇工,不給他們工錢。雇工知道這是盜買皇室專用器物,便懷著怨恨上書朝廷,檢舉周亞夫的兒子。事情牽連到周亞夫。景帝見到了檢舉信,就下令將此案交給司法官員審理。廷尉審問說:“您為什麼要造反?”周亞夫說:“我購買的東西,都是殉葬用的,怎能說是要造反呢?”審案的官員說:“您即使不在地上造反,也要在地下造反!”官吏的審訊逼供越來越殘酷,周亞夫於是絕食五天,吐血而死。

周亞夫之死是漢初的一大悲劇。曆代帝王很少有不猜忌大臣的,尤其是那些功勳卓著者。而那些聰明的功臣,懂得用政治智慧來避禍。如戰國時期王翦,出征時數次向秦王請求良田美宅,漢初蕭何,故意強買強賣民田。這二人並非真心想要那些良田美宅,不過是以此舉來消除皇帝的猜忌。對於大臣來說,尤其是像周亞夫這樣功高蓋主的功臣,忠誠是最重要的,隻有讓皇帝徹底相信自己絕沒有謀反的念頭,才能繼續自己的政治生涯。

石顯弄權邀寵

石顯字君房,濟南(今章丘縣西)人,年輕時因犯法受腐刑。他從漢宣帝時,就長期掌管中樞機要,熟悉法律。漢元帝即位後多病,鑒於石顯長期勝任他的職位,又是宦官,沒有家庭子女,在朝廷中沒有黨羽,精明能幹,值得信任,於是就把大權托付給他。朝廷事無大小,都通過石顯轉奏,然後再由皇帝裁斷。久之,石顯的權勢超越所有朝臣,文武百官對他都很敬畏。

石顯通曉事理,機巧善變,很能領會皇帝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旨意。同時,他又陰險毒辣,常以詭計誣陷他人,任何一點小小的怨恨,都會被他濫用法令加害報複。他跟車騎將軍史高狼狽為奸,在討論國家大事時,常堅持奉行舊製度,不接受蕭望之等大臣的建議。蕭望之等人憎恨石顯的專權,於是向元帝建議:“中書是宣傳詔書的地方,位居朝廷中樞,掌管朝廷機密,應該由正直廉潔的人擔任那裏的工作。武帝因為常在後宮遊玩宴樂,所以才改用宦官,這不是古代的製度。應解除宦官兼任中書官職的法規,這樣才符合古代君主不接近受過刑罰之人的禮製。”這項建議激化了蕭望之同石顯之間的矛盾。而元帝剛剛即位,謹慎謙讓,不想輕易改變祖先的安排,所以這件事商議很久仍未下決斷。禦史中丞陳鹹不斷抨擊石顯。過了一段時間,石顯指控他與槐裏令朱雲友善,向他泄露宮禁中的機密,這是石顯暗暗偵察得知的。於是,陳鹹、朱雲都被捕下獄,判處凳刑,罰做苦役。石顯的淫威和權勢日益增長,公卿及以下的官員都害怕他,人人自危,不敢稍有寬縱。石顯與中書仆射牢梁、少府五鹿充宗結為死黨,凡依附他們的人,都得到了高官厚祿。民間有歌謠說:“你是姓牢的人,還是姓石的人,或是五鹿家的門客嗎?官印何其多,綬帶何其長!”

石顯心知自己專權,把持朝政,怕元帝一旦聽取親信的抨擊而疏遠自己,便時常向元帝表示忠誠,取得信任,驗證元帝對自己的態度。石顯曾經奉命到諸官府征集人力和物資,他先向元帝請求:“恐怕有時回宮太晚,漏壺滴盡,宮門關閉,我是否可以說奉陛下之命,叫他們開門!”元帝允許。一天,石顯故意到夜裏才回來,宣稱元帝命令,喚開宮門入內。後來,果然有人上書控告:“石顯專擅皇命,假傳聖旨,私開宮門。”元帝聽說了這件事,笑著把奏章拿給石顯看。石顯抓住時機,流淚說:“陛下過於寵愛我,委任我辦事,下麵無人不妒火中燒,想陷害我,類似這種情形已不止一次,隻有聖明的主上才知道我的忠心。我出身微賤,實在不能以我一個人去使萬人稱心快意,擔負起全國所有的怨恨。請允許我辭去中樞機要職務,隻負責後宮的清潔灑掃,死而無恨。惟求陛下哀憐,再給我一次寵幸,以此保全我的性命。”元帝深為感動,不斷慰問勉勵,又重重賞賜。當初,石顯聽說人們議論激憤,都說是他逼死了前將軍蕭望之,怕招來全國儒生的抨擊。由於諫大夫貢禹深明儒家經典,節操高尚而有名望,石顯便托人向貢禹表示問候之意,用心結交,並向元帝推薦,使貢禹擢升九卿,並對他以禮相待,很是周詳。於是,輿論也有讚揚石顯的,認為他不曾妒恨陷害蕭望之。

石顯就是這樣在不露聲色中置人於死地,他既能取得儒生的信任,又能得到皇帝的重用,許多事情被他弄得真假難辨。他一生幾乎沒有受到大的挫折。元帝死後,漢成帝即位。成帝重用外戚,石顯失寵,再也沒有抬起頭來,可是,百官多次對他的彈劾也找不到大的把柄,成帝隻好把他攆回家。紅極一時的石顯想不通,在歸鄉的途中鬱悶而死。

狄仁傑冤案昭雪

狄仁傑是武則天時期的宰相,傑出的封建政治家。狄仁傑敢於鬥爭並且善於鬥爭,他在武則天時期,奮勇鬥奸佞,一心保江山,成為大唐複興的第一功臣。最能體現狄仁傑之善於鬥爭策略的,是被武承嗣和來俊臣誣陷下獄一事。

公元691年,洛州司馬狄仁傑被朝廷任命為宰相。武則天對狄仁傑說:“你在汝南的時候,政績很不錯。你想不想知道有誰誣陷過你?”狄仁傑道謝說:“如果陛下認為我有過失,請允許我改正;認為我沒有過失,是我的幸運。我不想知道是誰誣陷了我。”武則天讚歎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