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下屬工作的法則3(2 / 2)

遺憾的是,劉聰並沒有改變他荒淫生活的本性,漢國的國勢衰微與他也有很大的關係,但他卻不是亡國之君,與很多亡國君主不同的是他知道納諫。而對於熟知劉聰性格的陳元達,看似冒死進諫,卻又給自己留了條退路,因為他也明白進諫要講究策略,如果真的因為一時之快被劉聰殺了,並不會起到真正的作用。鎖腰的行為看似貪生,實際上卻給劉聰一段時間去考慮,因為隻要有人勸言,劉聰肯定會改變想法的,這裏麵的真真假假,大概也隻有君臣雙方自己才明白吧。

觸龍顏吉頊遭貶

吉頊,多權謀,敢言事,以進士及第。武則天時任右肅政中丞、朝靖大夫,進任天官侍郎、同鳳閣鑾台平章事(宰相),曾建議召還相王(李旦)、廬陵王(李顯),被武則天所采納。諸武怨之,揭發其弟冒官事,公元700年,遭貶逐,後死於江都。

武則天廢長子皇位之事,引起許多非議。契丹孫萬榮圍幽州時,發公文給朝廷說:“為什麼不召廬陵王?”吉頊和張易之、張昌宗都任探鶴監供奉,張易之兄弟和他很熟。吉頊曾對二人說:“你們兄弟受到陛下寵幸而如此顯貴,並非靠功德得來,天下怨恨你們的人很多。沒有對國家立大功,你們將用什麼來保全自己?我替你們擔憂啊!”二人恐懼,涕淚請他想辦法。吉頊說:“天下士人百姓沒有忘記唐朝的恩德,都在思念廬陵王。皇上年紀大了,帝位必須傳下來。武氏幾個王她都不中意,你們為何不慢慢勸皇上立廬陵王來安定天下人心?這樣,不僅可以免禍,也可以永遠保住富貴。”二人認為有道理,於是常向武則天勸說。武則天知道是吉頊出的主意,便召他來問,吉頊又向武則天詳說利害,武則天這才下定決心。公元698年9月,武則天立廬陵王李哲為皇太子,大赦天下。

武則天向來認為宰相吉頊有見識,有才幹,將他視作心腹。一天,吉頊與河內王武懿宗在武則天麵前爭功勞。吉頊長得高大魁梧,武懿宗卻長得十分矮小。吉頊怒視著武懿宗,爭辯起來言辭激厲,聲音高亢。武則天看在眼裏,心中不高興。她想,在我麵前,吉頊尚且這樣看不起我武氏子弟,更何況我歸天以後呢。過了一天,吉頊奏事時,正在引古論今,武則天生氣地說:“你說的那一套,我已經聽夠了,不必多講。太宗皇帝有一匹馬名叫獅子驄,肥壯任性,沒人能馴服它。朕當時作為宮女在太宗身邊侍奉,對太宗說:‘要馴服它,需要有三件東西,一是鐵鞭,二是鐵棍,三是匕首。不服,就用鐵鞭抽打它;再不服,就用鐵棍打它的腦袋;仍不服,則用匕首割斷它的喉管。’太宗欣賞我的勇氣。今天難道值得玷汙朕的匕首嗎?”吉頊聽了大驚失色,忙跪伏地上請求免死,武則天這才沒殺他。武氏的親貴們平素怨恨吉頊依附太子,此時便趁機共同揭發他弟弟假冒官吏的事,因此吉頊被降職,貶出京城。

吉頊辭行的那天,獲得武則天召見,他流著淚對武則天說:“我現在遠離朝廷,永遠沒有再見到陛下的機會了,請允許我說一句話。”武則天讓他坐下,問他想說什麼。他說:“水和土和成泥,有鬥爭嗎?”武則天說:“沒有。”又問:“分一半給佛家,一半給道教,有爭鬥嗎?”武則天說:“這就有爭鬥了。”吉頊叩頭說:“皇族、外戚各自享受他們法定的待遇,則天下安定。現在已經立太子,而外戚子弟都封王,這是陛下驅使他們以後必然相互爭鬥,雙方都不得安生。”武則天:“朕也知道,但事情已經這樣了,沒有辦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