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辨才選賢之道1(2 / 3)

廷尉把審訊情況和貫高的話報告高祖,高祖感慨地說:“真是個壯士,誰平時和他要好,用私情去探聽一下。”中大夫泄公說:“我和他同邑,平常很了解他,他在趙國原本就是個以義自立、不受侵辱、信守諾言的人。”高祖便派泄公持節去貫高的竹床前探問。泄公慰問他的傷情,見仍像平日一樣歡洽,便套問:“趙王張敖真的有謀反計劃嗎?”貫高回答說:“以人之常情,難道不各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嗎?現在我的三族都被定成死罪,難道我愛趙王勝過我的親人嗎?因為實在是趙王不曾謀反,隻是我們自己這樣做的。”接著,他又詳細述說謀反的原因及趙王不曾知道的情況。於是,泄公入朝一一報告了高祖。春季,高祖下令赦免趙王張敖,廢黜為宣平侯,另任代王劉如意為趙王。

高祖稱許貫高的為人,又派泄公去告訴他:“張敖已經放出去了。”同時赦免貫高。貫高高興地問:“我的大王真的放出去了?”泄公說:“是的。”又告訴他:“皇上看重你,所以赦免了你。”貫高卻說:“我之所以不死,被打得遍體鱗傷,就是為了表明趙王張敖沒有謀反。現在趙王已經出去,我的責任也盡到了,可以死而無憾。況且,我作為臣子有謀害皇帝的罪名,又有什麼臉麵再去事奉皇上呢!即使皇上不殺我,我就不感到慚愧嗎!”於是貫高便自殺了。

貫高帶頭謀反作亂,是個弑君的賊子。但同時,貫高又是一個壯士、義士、智士、勇士!主辱臣死,他刺殺劉邦是為了替自己的主子出一口氣,此謂忠;安排妙計,設計準確,此謂智;受刑而不改口,堅決不攀附權貴,此謂義;最關鍵是明知道後麵這些磨難而選擇活下來承受這一切,此謂勇!

劉備三顧茅廬

琅邪陽都人諸葛亮寄居在襄陽隆中,經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樂毅,但當時人們並不承認,隻有潁川人徐庶與司徒崔烈之子崔州平認為的確如此。劉備屯住新野時,禮賢下士,尋求良輔。在司馬徽和徐庶的薦舉下,劉備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

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涿郡人劉備,幼年喪父,家境貧寒,和母親一起靠販賣草鞋為生。劉備身材高大,雙手下垂時可以超過膝蓋,耳朵很大,連自己都能看到。他胸懷大誌,喜怒不形於色。劉備曾經和公孫瓚一起在盧植門下學習儒家經義,因此就投靠公孫瓚。公孫瓚派他與田楷奪

取青州,建立了戰功,被任命為平原相。劉備年輕時與河東人關羽、

涿郡人張飛交情深厚,於是委任他們兩人為別部司馬,各自統領部隊。他與這兩人同床而眠,情同手足,但是在大庭廣眾之中,關羽和張飛整天站在劉備身邊侍衛。他們跟隨劉備應付周旋,不畏艱險。

劉備在荊州時,向襄陽人司馬徽詢訪人才。司馬徽說:“一般的儒生與修士,怎麼能認清時務?能認清時務的,隻有俊傑之士。襄陽自然有伏龍與鳳雛。”劉備問是誰,司馬徽說:“就是諸葛亮與龐統。”穎川人徐庶在新野縣見到劉備,劉備十分器重徐庶。徐庶對劉備說:“諸葛亮就是臥龍,將軍願意見他嗎?”劉備說:“請你和他一起來。”徐庶說:“這個人隻有你去拜見他,不能召喚他來。將軍應當屈駕前去拜訪他。”

劉備於是前去拜訪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劉備對諸葛亮說道:“漢朝王室已經敗落,奸臣竊權占據朝政大權,我自不量力,打算為天下伸張正義,但智謀短淺,以致於遭受挫折,才落到今天這個田地。但我的雄心壯誌仍然沒有停止,你認為應當如何去做?”諸葛亮說:“如今,曹操已經擁有百萬大軍,挾持天子以號令天下諸侯,與此人爭鋒確實不可。孫權占據江東,已經曆三代,地勢險要,民心歸順,賢能人才都為他效力,可以與此人聯盟,卻不能算計他。荊州地區,北方以漢水、沔水做屏障,南方直通南海,東邊連接吳郡、會稽,西邊可通達巴郡、蜀郡,正是用武之地,但主人劉表卻不能據守,這大概正是上天賜給將軍的資本。益州四邊地勢險峻,當中有沃野千裏,是天府之地,而益州牧劉璋昏庸無能。北邊還有張魯相鄰,雖然百姓富足,官府財力充足,卻不知道珍惜,智士賢才都期盼能有一個聖明的君主。將軍既是漢朝王室的後裔,以信義聞名於天下,如果能占有荊州與益州,據守要塞,安撫戎、越等族,與孫權結成聯盟,對內修明政治,對外觀察時局變化。這樣,就能建成霸業,複興漢朝王室了。”劉備說:“很好!”從此,君臣二人傾盡全力匡複漢室。

“誠能動人,至誠可以勝天。”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就是典型一例。諸葛亮被劉備的真誠所感動,鞠躬盡瘁,為輔佐劉備成就大業付出了一生的心血。諸葛亮之所以如此,是劉備真誠所致。

劉備托孤諸葛亮

彝陵之戰慘敗後,劉備回到永安,由於疲憊、慚愧各種情緒的侵襲,身患重病,不能再回成都,便把丞相諸葛亮從成都召來,囑托後事。

公元223年,漢主劉備病重,臨終前囑托丞相諸葛亮輔佐太子,讓尚書令李嚴做諸葛亮的副手。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勝過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國家安定,最終完成光複漢室的大業。如果劉禪還值得輔佐,那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爭氣,你就取他的位置而代之吧。”諸葛亮流著淚說:“臣下一定竭盡全力輔佐太子,忠貞不貳地為國效命,至死不渝!”漢王又下詔給太子:“不要因壞事很小就去做,也不要因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隻有賢明和德行,才會使人折服。為父德行淺薄,不值得你們效法。你與丞相共同處理政務,對待他要像父親一樣。”4月,漢王劉備病逝於永安,諡號為昭烈皇帝。丞相諸葛亮護送靈車回到成都,由李嚴作中都護,留下鎮守永安。5月,十七歲的太子劉禪即位,改年號為建興,封丞相諸葛亮為武鄉侯,兼任益州牧。政事無論大小,劉禪都聽諸葛亮的意見。

諸葛亮曾經親自校對公文,主簿楊顒徑直入內勸他說:“治理國家是有製度的,上司和下級做的工作不能混淆。請您允許我以治家作比喻:現在有一個人,命奴仆耕田,婢女燒飯,雄雞報曉,狗咬盜賊,以牛拉車,以馬代步,家中事務無一曠廢,要求的東西都可得到滿足,悠閑自得,高枕無憂,隻是吃飯飲酒而已。忽然有一天,他對所有的事情都要親自去做,不用奴婢、雞狗、牛馬,結果勞累了自己的身體,陷身瑣碎事務之中,弄得疲憊不堪,精神萎靡,卻一事無成。難道他的才能不及奴婢和雞狗嗎?不是,而是因為他忘記了作為一家之主的職責。如今您管理全國政務,卻親自校改公文,終日汗流浹背,不是太勞累了嗎?”諸葛亮深深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