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辨才選賢之道1(3 / 3)

鄧芝對諸葛亮說:“如今皇上年幼弱小,剛剛即位,應派重要使臣到吳再次申明和好的願望。”諸葛亮說:“我對此事已考慮很久了,隻是一直沒有合適的人選,現在找到了。”鄧芝問:“這人是誰?”諸葛亮說:“就是使君你啊!”於是,諸葛亮派鄧芝以中郎將的身份與吳重建友好關係。10月,鄧芝到達吳國。當時吳王尚未和魏斷絕關係,所以猶豫不決,沒有立即接見鄧芝。鄧芝便自己上表請求接見,上表說:“臣下這次來,也是為吳著想,不僅僅隻為蜀的利益。”吳王這才接見了他,說:“孤確實願意與蜀和好,隻是擔心蜀國君主幼弱,疆域狹窄,勢力不強,給魏以可乘之機,你們無法保全自己。”鄧芝對他說:“吳、蜀兩國,占有四個州的地域。大王您是當世的英雄,諸葛亮也是一代人傑。蜀國地勢險要,防守堅固,吳國有長江等三條大江的阻隔。兩國的優勢加在一起,再聯合起來像唇齒一樣相輔相依,進可兼並天下,退可與魏鼎足而立,這是很自然的道理。假如大王歸附於魏,魏一定會進一步提出無理要求,上逼您朝拜,下求太子作人質,如果不服從,便以討伐叛逆為借口,發動進攻,蜀則順流東下,趁機分取利益,到那時,江南之地可就不再為大王您所有了。”吳王沉默了很久,說:“你說得很對。”於是,吳和魏斷絕關係,專與蜀漢和好。

劉備臨終時對諸葛亮那番“嗣子不才君可取”的話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這是劉備臨終時的激將法,讓他死心塌地輔佐劉禪,不敢造次。毛宗崗也曾評點說:“或問先主令孔明自取之,為真話乎?為假話乎?曰:以為真則真,以為假則假也。”言下之意他是不信的。明朝的李贄就更直接了,幹脆大呼:“玄德真奸雄也!”而陳壽卻說這是“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資治通鑒》的注者胡三省也認為:“自古托孤之主,無如昭烈(劉備)之明白洞達者。”趙翼亦盛讚劉備托孤之語雲:“千載之下,猶見其肝膈本懷,豈非真性情之流露。”

信讒言劉聰殺忠良

讒言就是誣蔑不實之詞,由於他人在各處的能力遠勝於自己,一時又無法打敗對手,於是產生了妒嫉心理,進而便製造是非和讒言了。其實,這種人是很齷齪的,從不敢在正麵或公開場合與人交鋒,而隻能使用卑下的手段去詆毀他人。劉聰時的宦官王沈就是一個進獻讒言的小人,而劉聰就是一個不分青紅皂白的昏君。

公元316年,漢宮宦官中常侍王沈、宣懷,中宮仆射郭猗等人,都受到恩寵信任而掌權。漢主劉聰到後宮遊玩宴樂,有時三天不醒,有時一百天都不出後宮,政事全部委交給相國劉粲,隻有需判定大臣的生死或升降時才讓王沈等人進宮報告。而王沈等人多數情況都不報告,而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決斷,所以使得有些建立過功勳的舊臣不被任用,而有些奸詐、諂媚的小人卻在幾天之內就提升到二千石俸祿的高官。宮廷生活也奢侈無度。連年興兵征戰,武將兵士沒有一點錢、帛之類的獎賞;而後宮,給仆人侍僮的賞賜,一賞便是千萬。王沈等人的車乘服飾、府第規格都超過了親王們,王沈等人的子弟以及表親擔任郡守縣令的有三十多人,而且都貪婪殘忍,成為百姓的禍害,靳準則以全宗族來阿諛奉承地對待王沈等人。

少府陳休、左衛將軍卜崇為人清高正直,平素就憎惡王沈等人,即使在公共場合也毫無忌憚,王沈等人懷恨在心。侍中對陳休、卜崇說:“王沈等人的勢力完全可以翻天覆地,你們自己料想一下,誰有東漢竇武那樣與皇帝的親近關係,誰有東漢陳蕃那樣的賢能?”陳休、卜崇說:“我們已年過五十,職位地位已經很高了,隻缺一死罷了!為忠義而死,死得其所。怎麼能俯首低眉為閹宦做事呢?走吧,卜公,不要再說了!”

2月,漢主劉聰從後宮來到上秋閣,命令拘捕陳休、卜崇和特進綦毋達、太中大夫公師、尚書王琰、田歆、大司農朱誕,要處死他們,這些人都是宦官所忌恨的。侍中哭著勸諫劉聰說:“陛下正恭敬地召求賢能之士,卻要在一個早晨殺戮七個卿大夫,他們都是國家的忠良,豈不是很可惜嗎?即使陳休等人有罪,陛下不把他們押送到有關部門,讓他們的罪狀暴露清楚,天下怎麼會知道呢?詔令還在我那裏,沒敢宣布讓大家知道,希望陛下能夠仔細想一想。”說完磕頭磕得流了血。王沈喝叱侍中說:“侍中想抗拒詔令嗎?”劉聰將侍中貶為庶人,拂袖而去。

太宰河間王劉易、大將軍勃海王劉敷、禦史大夫陳元達、金紫光祿大夫西河人王延等人都到皇宮上奏表勸諫說:“王沈等人假傳聖旨,欺天瞞日,在宮內諂媚陛下,在宮外討好相國,威勢之盛權力之大可以與君主相比。他們還培養了很多奸佞黨羽,危害遍及海內。他們知道陳休等人是忠臣,始終不渝地為國家盡心盡力,因此害怕陳休等忠臣們揭露他們的奸惡罪行,所以才巧妙地對陳休等進行誣蔑陷害。而陛下不僅沒有察覺,還倉促地對忠臣處以極刑,全國上下都為之悲痛心驚。現在殘留的晉朝還沒有消滅,巴、蜀也不來朝見,石勒圖謀占據趙、魏地區,曹嶷想在齊地稱王,陛下的心腹四肢,哪一處沒有危險呢?卻還寵信王沈等人再來增加麻煩,誅殺神巫巫鹹、殺戮神醫扁鵲,我們擔心這樣會病入膏肓,成為不治之症,以後即使想搶救,也來不及了。請求免除王沈等人的官職,交付有關部門治罪。”劉聰把這份奏表給王沈等人看,並笑道:“這群小子被陳元達帶著,也都成了癡呆的人了。”王沈等人磕頭哭著說:“我們都是小人,承蒙陛下錯愛提拔,能夠為陛下掃灑閨閣,而王公、朝臣嫉恨我們如同仇敵,又對陛下深感遺憾。願陛下把我們放到鼎沸的油鍋中,那麼朝廷自然平和靜穆了。”劉聰說:“這樣的狂言亂語是很平常的,你們哪裏值得痛恨呢?”劉聰向相國劉粲問王沈等人怎麼樣,劉粲稱讚王沈等人忠心清廉。劉聰聽後很高興,把王沈等人封為列侯。

從古到今,有很多英雄好漢屈死在讒言之下,也有很多奸險小人因讒言而得誌飛黃騰達。人性惰落,讒言不可輕視!古人早就總結過讒言的危害:“讒言不可聽,聽了禍殃結。君聽臣遭誅,父聽子遭滅,夫婦聽之離,兄弟聽之別,朋友聽之疏,親戚聽之絕。”當然,讒言生效關鍵在於聽讒者。聽讒者握有生殺大權,一旦信讒,會立刻見禍。若姑妄聽之或廣開言路,進讒者也徒費口舌了。所以古人就留下了“偏聽則暗,兼聽則明”的警世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