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曆史上,政治鬥爭的雙方勢不兩立,可以采用一切手段打擊對方,其過程往往是殘酷的。政治鬥爭的結果是勝者為王敗者寇,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這些政治、軍事集團之間,時或朋比勾結,時或互相攻訐;時或刀戎相見,時或杯酒言歡,彼此存在著多方麵、多層次的錯綜複雜的關係和矛盾。
韓康子、魏桓子韜光養晦,欲擒故縱
《資治通鑒》始於三家分晉,司馬光以此為戰國的開始。因為春秋時期,列國雖相攻伐,尚無公然篡逆之類越禮亂紀之事,君臣之“大義”尚存。而魏、趙、韓三家瓜分晉國,周王室不僅不予追究,反而承認既成之事實,封三家為諸侯,乃綱紀敗壞、名分不存之標誌,從此天下亂矣!戰釁開矣!戰國始矣!故司馬光開篇即大論禮與名分,認為“三晉之列於諸侯,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自壞之也”。司馬光站在維護王權的立場上論三家分晉,無疑有他的道理,但是他認為維護王權就要複禮,這也是不現實的。
經過春秋時期長期的爭霸戰爭,許多小的諸侯國被大國吞並了。有的國家內部發生了變革,大權漸漸落在幾個大夫手裏。一向稱為中原霸主的晉國到了此時,國君的權力也衰落了,實權由六家大夫把持。他們各有各的地盤和武裝,互相攻打。後來有兩家被打散了,還剩下智家、趙家、韓家、魏家。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勢力最大。智伯為人貪婪,他向韓、魏兩家索要土地,韓康子和魏桓子因為勢力較弱,隻好暫時忍讓,給了他土地。接著,智伯又向趙襄子要地,趙襄子不給。智伯勃然大怒,聯合韓、魏兩家進攻趙襄子。趙襄子躲進了晉陽城。智伯等三家包圍晉陽,放水灌城,城牆露出水麵隻剩六尺了。城中家家進水,到處都是青蛙,但百姓仍一心守城。
一天,智伯駕車觀察水勢,韓康子和魏桓子在車上相陪。智伯說:“我現在才知道水還能滅國。”聽了這話,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碰韓康子,韓康子用腳碰了碰魏桓子的腳麵。因為他們知道,汾水可以灌魏家的安邑,絳水可以灌韓家的平陽。智伯的家臣對智伯說:“韓、魏兩家必反。”智伯問道:“你怎麼知道呢?”家臣回答說:“我是根據常理推斷的。如今主公率韓、魏兩家之兵攻趙,趙亡之後,戰禍必然輪到韓、魏兩家了。我們約韓、魏兩家攻打趙家,答應趙家滅亡之後三分其地。現在晉陽馬上就要攻破了,而韓康子和魏桓子卻麵有憂色。這不是要造反,又是要幹什麼呢?”智伯不相信。
趙襄子派家臣張孟談偷偷出城,對魏桓子和韓康子說:“俗話說:‘唇亡齒寒。’如今智伯率韓、魏兩家攻打趙家,如果趙家滅亡了,接著便是韓、魏兩家了。”魏桓子和韓康子說:“你說的我們也明白,隻是害怕舉事未成而計謀泄露,反而惹禍呀!”張孟談說:“計謀出於二位之口,入我一人之耳,怎麼會泄露呢?”魏桓子和韓康子聽了這話,便同張孟談約期舉事,然後讓他回城去了。隨後,趙襄子派兵趁黑夜殺了智伯安排的守堤士兵,將堤掘開,讓河水灌入智伯大營,智伯營中大亂。趙襄子趁機從正麵攻入智伯大營,韓、魏兩家則從兩翼包抄過去。不多時,智伯便兵敗被殺了。趙襄子對魏桓子和韓康子說:“多謝二位相救之恩,請二位收回獻出的土地,至於屬於智伯的地和人,就由我們三家瓜分吧。”魏桓子和韓康子說:“這樣最好。”於是,三家把智伯的地和人都分了。不久,三家又想平分晉國了。
公元前438年,晉哀公去世,他的兒子晉幽公即位。晉幽公軟弱無能,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見時機已到,便將晉國平分了,隻給晉幽公留下絳州和曲沃兩座城池。公元前425年,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都去世了,他們的繼承人分別是趙籍、魏斯和韓虔。這三個人野心更大,已經不滿足大夫的地位,想要做諸侯了。公元前403年,趙籍、魏斯和韓虔派人去見周天子,要求封他們為諸侯。周威烈王心想:這三個大夫兵強馬壯,我不封他們為諸侯,他們也會自封為諸侯的。於是,他封趙籍為趙侯,魏斯為魏侯,韓虔為韓侯。待使者回報後,趙籍、魏斯和韓虔立即宣布了周天子的任命,立了宗廟,並向各國通報。各國諸侯紛紛賀喜。這三個新國家分別稱為趙國、魏國、韓國。因為它們是由晉國分裂而成的,所以曆史上也稱這三國為“三晉”。
“三家分晉”成為了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的分界點,戰國即由此起始,同時也標誌著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曆史舞台,推動了封建製度的確立。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滅亡了,戰國七雄中的韓、趙、魏三國產生了,由此,奴隸社會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霸權政治結束了,七雄兼並的戰國序幕揭開了。
死吳起智報生仇
在中國古代軍事家和改革家的行列中,吳起是一個非常著名的人物,同時,他又是一個讓人難以評說的人物。作為一個人,就一般道德而言,無論如何,他都曾負有深重的道德劣跡;而做官之後,就官德來衡量,他又是無可挑剔的。但是吳起貪戀名利,他有一身才華,功績卓著,還留下許多軍事著作,卻不得善終,不得不令人感歎。
吳起,戰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衛國人,曾學於曾子。後在魯國為將軍,聞魏文侯賢而去魯至魏,武侯時為西河郡守。後遭大夫王錯陷害,被迫投奔楚國,先任宛(今河南南陽)守,一年後升令尹,掌軍政大權,主持變法。後楚悼王死,反對改革的舊貴族趁機殺害吳起。
吳起喜好用兵,一心想成就大名。曾經在孔子弟子曾參門下求學,在魯國為臣。公元前412年,齊國進攻魯國,魯國國君想用吳起為將,但因為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對他有所懷疑。吳起由於渴望當將領成就功名,就毅然殺了自己的妻子,表示不傾向齊國,史稱“殺妻求將”。魯君終於任命他為將軍,率領軍隊與齊國作戰。然而,吳起的得勢引起了魯國群臣的非議,一時流言四起。魯君因而疑慮,就辭退了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