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政治權力的謀略1(2 / 3)

吳起離開魯國後,聽說魏文侯很賢明,便去投靠他。魏文侯任命吳起為將軍。魏文侯死後,吳起繼續效力於他兒子魏武侯。武侯任命公叔為相國,公叔娶公主為妻,是武侯的妹夫。公叔對吳起非常畏忌,便想害吳起。他有個仆人對他說:“吳起很容易除掉。”公叔說:“怎麼辦?”仆人說:“吳起為人有節操,廉潔而重視聲譽,你可以先向武侯說:‘吳起是個賢明的人,我們魏國屬於侯一級的小國,又和強秦接壤,據我看,恐怕吳起不想長期留在魏國。’武侯必然要問:‘那怎麼辦呢?’你就趁機向武侯說:‘君侯可以把一位公主許配給吳起,他如果願意留在魏國,就必定欣然接受,如果不願意留在魏國,就必然辭謝。以此就可以探測他的想法了。’然後你再把吳起邀到你的府上,使公主故意發怒而輕慢你。吳起看見公主那樣輕賤你,他想到自己也會被輕賤,就會辭而不受。”於是照計行事,吳起果然看見公主輕慢魏相就辭謝了武侯。武侯因而對吳起有所懷疑而不再信任他。吳起害怕武侯降罪,於是離開魏國到楚國去了。

楚悼王平素聽說吳起很能幹,吳起一到楚國就被任為相。他嚴明法令,撤去不急需的官吏,廢除了較疏遠的公族,把節省下的錢糧用以供養戰士。主要目的是加強軍隊,破除縱橫的遊說。吳起率軍四麵出擊,南麵平定了百越;北麵兼並了陳國和蔡國,並擊退了韓、趙、魏的擴張;向西征伐了秦國,諸侯無不懾服。

由於吳起的改革損害了楚國貴族的利益,他們都想謀害吳起。到楚悼王死後,公族和大臣叛亂而攻擊吳起,吳起跑到楚悼王的屍體旁伏在屍體上,意在以此使作亂者有所顧忌,若作亂者無所顧忌,射吳起必中王,中王,自然就暴露他們是反叛的罪人。但追殺吳起的楚貴族還是射殺了吳起,箭也射到了悼王的身上。悼王葬後,太子(楚肅王戚)即位,就派令尹殺了全部因射殺吳起而同時射中了悼王屍體的人。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吳起的機智還是常人所難企及。死後自己為自己報生前之仇,吳起算是千古第一人。

吳起一生在魯、魏、楚三國出將入相,顯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對後世用兵起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他治軍嚴明,能與士卒同甘共苦,又深得部眾之心。但其為博取功名而殺妻求將的做法,一直被後人所不齒。後人說吳起到了知道自己必死的絕境,還不忘記以後怎麼報仇,心計真是不可測,死後尚有剩餘的智慧。馮夢龍有詩歎吳起:“為國忘身死不辭,巧將賊矢集王屍。雖然王法應誅滅,未報公仇卻報私。”

張儀巧言破合縱

戰國時,列國林立,諸侯爭霸,割據戰爭頻繁。各諸侯國在外交和軍事上,紛紛采取“合縱連橫”的策略。或“合縱”,“合眾弱以攻一強”,防止強國的兼並;或“連橫”,“事一強以攻眾弱”,達到兼並土地的目的。張儀正是作為傑出的縱橫家而出現在戰國的政治舞台上,對列國兼並戰爭形勢的變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公元前313年,秦王想攻打齊國,卻顧慮齊國與楚國的合縱關係,於是派遣張儀到楚國去遊說楚王。張儀到楚國後,以商於方圓六百裏的土地和秦國美女為誘惑,要楚與齊斷交。楚王十分高興地答應了張儀,群臣都前來祝賀,隻有陳軫表示反對。他說:“商於的土地不會到手,齊國、秦國卻會聯合起來,齊、秦一聯合,楚國就要禍事臨門了。”楚懷王聽信張儀的話,拒絕陳軫的忠告,一麵跟齊國絕交,一麵派人跟著張儀到秦國去接收商於。齊宣王聽說楚國同齊國絕交,馬上派使臣去見秦惠文王,約他一同進攻楚國。楚國的使者到鹹陽去接收商於,想不到張儀翻臉不認賬,說:“沒有這回事,大概是你們大王聽錯了吧。秦國的土地怎麼能輕易送人呢?我說的是六裏,不是六百裏,而且是我自己的封地,不是秦國的土地。”使者回來報之,楚懷王惱差成怒,當即發兵十萬人攻打秦國。秦惠文王也發兵十萬人迎戰,同時還約了齊國助戰。結果,楚國一敗塗地,十萬人馬隻剩了兩三萬,不但商於六百裏地沒到手,連楚國漢中六百裏的土地也被秦國奪去了。楚懷王隻好忍氣吞聲地向秦國求和,楚國從此元氣大傷。

公元前311年,秦惠王派人去告訴楚懷王,希望用武關以外的土地換取楚國的黔中郡。楚王說:“不願意交換土地,希望得到張儀後奉獻黔中給秦國。”張儀聽到這消息後,便請求前往楚國。秦王說:“楚王因被你欺騙,正想找你報仇,你怎麼能去呢?”張儀說:“秦強楚弱,他們不敢對我怎麼樣。而且我與楚國的寵臣靳尚關係密切,靳尚又深得楚王愛妃鄭袖的信任,而鄭袖的話,楚王沒有不聽從的。”於是,張儀就去了楚國。楚王把他囚禁起來,準備殺掉,靳尚對鄭袖說:“秦王甚愛張儀,聽說秦國已提出用上庸六縣及一些秦國美女來贖張儀。大王很看重土地,同時又對秦國心懷畏懼,秦國美女來後一定會受到大王的喜愛,那時你可就要失寵了。”鄭袖聽言,便晝夜在楚王麵前哭訴說:“人臣做事,各為其主。如果殺了張儀,秦國必然惱怒。我請求準許我帶著孩子,先行遷往江南,以免將來受秦軍淩辱。”楚王無奈,就將張儀赦免,並賜以厚禮。張儀趁勢對楚王說:“合縱抗秦,相當於驅群羊而與猛虎相爭,不必搏鬥,勝負自明。現在大王不願侍奉秦國,可秦脅迫韓、魏一道向楚發起進攻,楚國的處境可就危險了。大王您要是真能聽從我的意見,我可讓秦國、楚國永遠成為友好的鄰國,不發生攻伐。”楚懷王最後接受了張儀的建議。張儀誑楚之後,又於公元前311年前往韓、齊、趙、燕等國進行遊說,使得五國連橫事秦。同一年,張儀因功封得五邑,封號為武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