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 政治權力的謀略4(2 / 3)

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請求武則天追封她的先祖為王,立武氏七代祖先的祖廟,武則天答應了。裴炎進諫說:“太後母儀天下,應當向百姓作出表率,顯示公平,不應該偏袒自己的親戚。您這樣做,難道沒有看見漢朝呂氏的敗亡嗎?”武則天說:“呂後將權力委任給活人,所以敗亡。現在我追尊死者,又有什麼損害呢?”裴炎回答說:“應當防微杜漸,不能讓它發展。”武則天沒有聽從,追封武氏祖先。公元686年正月,武則天下詔,把政權交還皇帝。睿宗知道武則天不是出於真心,上表堅決辭讓。武則天於是重新臨朝,行使皇帝的職權。

公元689年11月初一,武則天在萬象神宮舉行祭祀,大赦天下,開始使用周朝的曆法,改永昌元年11月為載初元年正月。公元690年9月,侍禦史傅遊藝上奏,請求改國號為周,賜皇帝姓武氏。武則天沒同意,但提升傅遊藝為給事中。結果百官以及宗室親族、遠近百姓、四夷酋長、和尚道士共六萬多人,都上表提出與傅遊藝一樣的請求,皇帝也上表請求賜姓武氏。武則天同意了皇帝與群臣的請求。初九,武則天大赦天下,改唐為周年號,被尊為聖神皇。

遭怨恨長孫無忌獲罪

長孫無忌是唐朝初期非常重要的一位政治人物:主要由他直接策劃了曆史上最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在李世民開國元勳中被評為“功第一”;他先後推薦了李承乾和李治為太子,以確保其政治地位;他是後來反對立“武則天”為皇後的主要政治人物。長孫無忌反武失敗後,被貶至黔州,死後葬於黔地。

武後因太尉趙公長孫無忌受到優厚的賞賜而不順從自己,十分怨恨他。中書令許敬宗一再陳述利害,想說服長孫無忌,皆被長孫無忌當麵斥責,因此也很怨恨他。武則天被立為皇後,長孫無忌非常不安,武後讓許敬宗找機會陷害他。公元659年4月,洛陽人李奉節告發太子洗馬韋季方、監察禦史李巢糾結宗派的事情,高宗讓許敬宗與辛茂將審訊他們。武後命許敬宗緊逼迫問,韋季方自殺未遂。許敬宗借此誣奏韋季方想與長孫無忌誣陷忠臣和皇帝近親,使權力歸於長孫無忌,以便尋找機會謀反,現在事情暴露,所以自殺。高宗吃驚地說:“哪裏有這種事呢?舅舅被小人離間,產生小的猜疑隔閡是有的,何至於謀反?”許敬宗說:“我從始至終仔細審查,他們謀反的情況已很明顯,陛下還以為可疑,這恐怕不是國家之福。”高宗流著淚說:“我家不幸,親戚之間一再出現有反叛意圖的人。往年高陽公主與房遺愛謀反,現在舅父又這樣,使朕愧見天下人。這事如果屬實,怎麼辦?”許敬宗回答說:“長孫無忌與先帝謀劃奪取天下,天下人佩服他的智謀;任宰相三十年,天下人畏懼他的權威。如果他有一天暗地發動,陛下派遣誰能抵擋他?現在仰賴宗廟神靈,皇天憎恨邪惡,臣因審問小事,而發現大惡人,實在是天下之福。我私下擔心長孫無忌知道韋季方自殺,自覺處境困迫而發動變亂,振臂一呼,同黨聚集,必定成為國家的憂患。希望陛下趕快拿主意!”高宗命令許敬宗進一步查審這件事。

第二天,許敬宗又上奏說:“昨天晚上韋季方已承認與長孫無忌一同謀反,我又問韋季方:‘長孫無忌與皇帝是至親,曆朝受寵信重用,因為什麼仇恨而要謀反?’韋季方回答說:‘侍中韓緩曾對長孫無忌說:‘柳奭、褚遂良勸您立梁王為太子,現在梁王已被廢黜,皇帝也懷疑您,所以將您的親戚高履行調任外地。從此,長孫無忌憂慮恐懼,逐漸準備能得以自保的計策。後來看到長孫祥又調任外地,韓緩得罪,便日夜與韋季方等策劃謀反。’我檢驗供詞和事實,都相符合,請依法逮捕他。”高宗又流淚說:“舅父果真如此,朕決不忍殺他,否則天下人將說朕什麼,後代將說朕什麼!”許敬宗回答說:“薄昭是漢文帝的舅父,迎接漢文帝從代地回來即帝位,薄昭也有功勞,所犯的罪隻是殺了人,而漢文帝讓百官穿上喪服哭泣,逼他自殺。現在長孫無忌忘掉兩朝的隆重恩寵,他罪惡之大與薄昭簡直不能同日而語。幸而邪惡的情狀暴露,叛逆的人認罪,陛下有什麼疑慮,還不早作決斷!古人說:‘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國家安定刻不容緩,中間沒有能容下一根頭發的間隔。長孫無忌是當今富於權詐、才能足以欺世的野心家,屬於王莽、司馬懿一流人物。陛下稍經拖延,我恐怕事變就發生在身邊,到時後悔都來不及了。”高宗認為他說得有理,居然沒有召見長孫無忌加以審問,便下令削除長孫無忌的太尉職務和封地,任命他為揚州都督,在黔州安置,按一品官的標準供應。長孫無忌的兒子及宗族全被株連,或流或殺。三個月後,高宗又令許敬宗等人複核此案,許敬宗派大理正袁公瑜前往黔州,逼迫長孫無忌自殺。

唐高宗生性仁弱,這是長孫無忌執意要立他為太子的主要原因,有諷刺意味的也正是這昏庸懦弱,最終致長孫無忌身死異地。

甘露之變

公元835年11月,禮部侍郎、同平章事李訓等人,在唐文宗李昂的暗中支持下,詐稱左金吾廳石榴樹上夜降甘露,誘使左神策軍護軍中尉仇士良等宦官前去觀看,企圖趁機消滅宦官集團,因所伏甲兵暴露,事敗,史稱“甘露之變”。

唐朝後期,隱患叢生,矛盾激化,特別是宦官掌握了禁軍,把持著朝政,不僅朝廷大臣的升降須宦官首肯,就連皇帝的廢立亦由宦官操縱。唐憲宗平定淮西以後,變得驕傲自得起來。他開始信奉神道,下詔求能煉長生金丹的方士。公元820年,他服了金丹以後,脾氣變得暴躁不定,宦官因而常常被認為有罪而處死。不多久,憲宗就暴死於宮中。憲宗死後,宦官王守澄、陳弘誌擅自立李恒為帝,這就是唐穆宗。穆宗病死後,他的兒子敬宗隻做了一年皇帝,就被宦官殺了,王守澄等人又迎立李昂為帝,這就是唐文宗。

文宗即位後,王守澄因擁戴有功,由樞密使升為驃騎大將軍。表麵上,文宗對宦官加以恩寵,但內心非常憎恨他們。特別是看到殺害憲宗的凶手還沒有被懲治,宦官們的權力大到可以任意弑殺、擁立皇帝,文宗心裏更加不能忍受。公元831年,文宗曾與宰相宋申錫密謀,如何鏟除宦官。可是秘密卻被京兆尹泄露,宋申錫因此被貶,計劃也失敗了。但文宗不甘心,仍在悄悄地物色能幫他除去宦官的人。

兩年後,文宗患病,嘴裏說不出話來。王守澄推薦了他手下的官員鄭注給文宗看病。鄭注早年以行醫為業,文宗服了鄭注的藥,很有效,於是鄭注得到了文宗的寵信。文宗憎恨宦官,但經過之前的失敗,他又不敢向朝中大臣明說這件事。鄭注深知文宗的心思,常常秘密為文宗獻計;又向文宗推薦了進士李訓。文宗見李訓儀表堂堂,善辯論,多有手腕,十分高興,對他越來越信任。李訓、鄭注對當時的朝政都很有自己的見解,能準確地指出政治中的弊病和症結,加上他們又是王守澄推薦的,不會引起宦官的懷疑,文宗便與他們密謀除掉宦官。他們認為,可以利用宦官之間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以毒攻毒的方法除掉宦官。當年擁戴文宗的宦官,除了王守澄,還有一個仇士良。但仇士良一直受王守澄的壓製,沒做上大官,於是他們任命仇士良為左神策軍中尉,分掉了王守澄的一部分權力,王守澄很不高興。後來,李訓等人還除掉了另外幾股宦官勢力。李訓當了宰相後,又任命王守澄為左、右神策觀軍容使,官階比過去高,但軍權卻被解除了。這年10月,文宗賜王守澄毒酒,這個氣焰囂張的宦官頭子就這樣被除掉了。李訓他們知道,要除掉宦官,就一定要掌握軍事力量,因為有權勢的宦官大多掌有軍權。為此,文宗讓鄭注出任鳳翔節度使,以便組織軍隊,作為外援。李訓精心挑選了一些有才幹的名臣子弟,作為鄭注的助手,還讓文宗任命羅立言為京兆尹、韓約為禁衛軍將軍,作為接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