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八章(2 / 3)

冬三月,我國大部分地區草木凋零,大地封凍,自然界萬物生機閉藏,這個季節正是人體“養藏”的最好時刻。冬季活動鍛煉,不宜過早,免傷陽氣,最好是等日出以後,再選擇活動量較大的鍛煉方式,以身體微微出汗為宜。這樣既可達到避寒取暖的目的,也可保持心情愉快,使精、氣、神得以內收。這就是冬季“養藏”道理之所在。如果有所違背,就會損傷腎氣,到來年的春天,人就會染上萎厥之類的疾病,使人體適應春天升發之氣的能力降低。

人們一向認為,“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早晨空氣最新鮮”。事實並非完全這樣。

早晨,尤其是冬天冷高壓影響下的早晨,往往會有氣溫逆增的現象,即上層氣溫高,地表氣溫低,大氣對流活動停止,因而地麵上的有害汙染物,不能向大氣上層擴散,於是淤滯和停留在下層。這時,如果早早出外鍛煉,反倒會深受其害。活動量越大,呼吸量也越大,受害也越嚴重。從大氣汙染這個角度出發,冬季不宜早鍛煉。冬季“早臥晚起,必待日光”,這一提法是有科學依據的。實踐證明,人體許多疾病都與季節和天氣變化有關。嚴冬氣溫下降,冷空氣挾著病菌進入人的呼吸道,可導致一些慢性氣管炎急性發作。如果氣溫驟降或寒潮來臨,使有心血管疾患的人常感到胸悶、氣短、頭暈、兩腿腫脹、惡心和全身不適,並能誘發心肌梗死和中風。所以到了冬季,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溫,防止各種疾病發生。

冬季氣候變化多端,時而由寒轉暖,時而由暖轉寒,常有一晝夜間溫度相差攝氏十幾度的現象。這種反常的變化,為一些傳染病的流行提供了機會。其中對人們威脅最大的莫過於流行性感冒。流感的流行與冷氣的襲擊密切相關。1974年我國科學家對一次流感的大流行做了氣象方麵的調查,發現流感流行與當地氣象變化有密切關係。調查期間,有一個1058毫巴的強冷高壓從蒙古人民共和國向我國大陸等壓線密集,呈東西走向,最後從我國東南沿海一帶出境。這次冷空氣所到之處,流感立即發生;未經過的地區,則很少乃至根本沒有發生流感。此外,各地遭受冷空氣嚴重入侵的第二天都是流感的高峰期。由此可見,流感流行地域和流行時間,與冷空氣襲擊密切相關。

流感是危害人類的大敵,1858年歐洲那次流感大流行,曾使馬德裏變得荒無人煙,意大利、西班牙也立起了幾十萬塊新的墓碑。1918—1920年全世界流感大流行,據不完全統計,有五億多人患病,2000萬人喪生,比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死去的人數還多。冷空氣的襲擊可使毛細血管阻力增加,黏膜分泌減少,人體抗體含量降低,有利於流行病傳播;寒冷時血中紅血球沉降率、白蛋白、血紅蛋白和球蛋白質量下降,也會使人體免疫力減低。此外,惡劣天氣還會使人體溫度功能失調,凡此種種,均能促使流行病流行。中、老年人本來身體免疫功能和呼吸道防禦功能減退,感染流感後,病毒容易直接到達肺部,導致肺炎型流感。特別是平素患有慢性病(如哮喘、高血壓、肺心病等)的人,再感染上流感,更會使病情惡化,甚至死亡。為了有效地加以預防,流感流行期間,人們應盡量少去公共場所,注意保暖和休息,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家中有了流感病人,要注意醫護和隔離。此外,要注意冬季營養的補充。冬季進補無外乎食補和藥補二種。可供食補的有羊肉、雞肉、牛肉、狗肉等;可供藥補的有阿膠、人參、鹿茸等。但應注意,無論哪種補法,均應根據自己身體需要,切不可亂補,特別是藥補,應該有醫生指導,以免對身體產生副作用。事實告訴我們,有些老年人對“冬季進補”這句話不進行具體分析,一到冬天就亂用補品,結果導致頭暈、眼花、口幹、舌燥、脫發、掉牙,有的甚至流鼻血,還有的出現萎厥,即手足萎弱,筋脈弛緩等症。原因雖然是多方麵的,但與亂用補品有很大關係。這樣做不僅失去了“冬季進補”的意義,也違反了“養藏”的規律。

古人根據機體內外環境統一的理論而製定的四時養生法,對我們有很大啟發。這些養生原則,體現“預防為主”的思想,我們應該深入研究,具體實行。

逐月養生之道

正月養生法

正月為孟春,春令雖至,其氣未臻,冬殘未盡,春寒極易傷人。善養生者,仍須固密,勿泄其氣。冬氣已衰,腎髒失時,故易受病。唐代孫思邈指出:“正月腎氣受病,肺髒氣微,宜減鹹酸,增辛辣味,助腎補肺,安養胃氣。勿冒冰凍,勿太溫暖,早起夜臥,以緩形神。”明代高濂指出:“孟春之月……坐臥當向北方。”

宋陳希夷立春正月節坐功

運主厥陰,初氣。

時配手少陽三焦。

坐功:宜每日子、醜時,迭手按髀,轉身拗頸,左右聳引,各十五次。叩齒吐納,漱咽三次。

治病:風氣積聚項痛,肩臑痛,背痛,肘臂痛,諸痛悉治。

雨水正月中坐功

運主厥陰,初氣。

時配手少陽三焦相火。

坐功:每日子,醜時,迭手按肶(同髀),拗頸轉身,左右偏引,各十五次。叩齒、吐納、漱咽。

治病:三焦經絡留滯邪毒,嗌幹及腫噦,喉痹,耳聾,汗出,目銳眥痛,頰痛,諸候悉治。

二月養生法

二月為仲春,驚蟄二月節,春分二月中。《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指出:“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養生者’當和其誌,平其心,勿極寒,勿太熱,安靜神氣,以法生成。……生氣在醜,臥養宜向東北。”在飲食方麵,孫思邈指出:“二月腎氣微,肝正旺,宜戒酸增辛,助腎補肝。宜靜膈,去痰水,小泄皮膚,微汗以散玄冬蘊伏之氣。”

晉代許旌陽坐功二式

其一,正坐,兩手相叉,爭力為之,治肝中風。又以手掩項後,使麵仰視,使項與手爭力,去熱毒肩痛,目視不明,積風不散。其二,以兩手相重,按膛,左右極力,去腰腎風毒之氣及胸膈(之氣),兼能明目。

宋代陳希夷驚蟄二月節坐功

運主厥陰,初氣。

時配手陽明大腸燥金。

坐功:每日醜、寅時,握固轉頸,反肘後向,頓掣三十次度,叩齒三十六次,吐納漱咽九次。

治病:腰膂肺胃蘊積邪毒,目黃,口幹,鼻衄,喉痹而腫。暴啞,頭風,牙宣,目暗修明,鼻不聞臭。

運主少陰,二氣。

時配手陽明大腸燥金。

坐功:每日醜、寅時,伸手回頭,左右挽引,各四十二次,叩齒三十六次,吐納漱咽九次。

治病:胸臆背肩經絡虛勞邪毒,齒痛,頸肺,寒栗,熱腫,耳聾耳鳴,耳後,肩臑肘臂外背痛,氣滿,皮膚觳彀然堅而不痛,瘙癢。

三月養生法

三月為暮春,清明三月節,穀雨三月中。其氣候特點是“生氣方盛,陽氣發泄,句者(句同佝,指植物出土前之狀)畢出,萌者盡達,不可以內”。此時,:直早臥早起,以養肝氣,生氣在寅,坐臥皆宜麵向東方。孫思邈指出:…腎氣已息,心氣漸臨,木氣正旺,宜減甘增酸,補精益氣,慎避西風,懶散形骸,便宜安泰,以順天時。”

晉代許旌陽補脾功

其法左右作開弓勢,去胸脅膈結聚風氣,脾髒諸氣。去來用力為之,凡一十四遍,閉口,使心隨氣到,以散之。

宋代陳希夷清明三月節坐功

運主少陰,二氣。

時配手太陽小腸寒水。

坐功:每日醜、寅時,正坐定,換手左右如引硬弓,各五十六次。叩齒、納清吐濁,咽液各三。

治病:腰腎腸胃虛邪積滯,耳前熱,苦寒耳聾,嗌痛,頸痛不可回顧,肩拔腰折,腰軟及肘臂諸痛。

宋代陳希夷穀雨三月中坐功

運主少陰,二氣。

時配手太陽小腸寒水。

坐功:每日醜寅時,平坐,換手左右舉托移臂,左右掩乳,各三十五次度。叩齒,吐納,漱咽。

治病:腸胃結瘕,淤血,目黃,鼻鼽衄,頰腫,頜腫,肘臂外後廉腫痛。臂外痛,掌中熱。

四月養生法

四月為孟夏,春季已過,木氣已衰,肝氣已微,心陽日上。養生之法,宜晚臥早起,無大怒大泄,以養心火。四月生氣在卯,坐臥宜向東方。《千金月令》:“四月節(立夏)內,宜服暖,宜食羊腎粥。其法以菟絲子一兩,研、煮,取汁一兩,濾淨,和麵切煮。將羊腎一具,切條,蔥炒,作腥食之,補腎,療眼睛赤腫。”

晉代許旌陽導引補心法

一勢正坐斜身用力偏敵如排心勢,極力為之,能去腰脊風冷,宜通五髒六腑,散腳氣,補心益氣。左右以此一勢行之。另一勢以手按脞,一手向上,極力如托石,閉氣行之,左右同行,去兩脅間風毒,治心髒,通和血脈。

宋代陳希夷立夏四月節坐功

運主少陰,二氣。

時配手厥陰心包絡風木。

坐功:每日以寅卯時,閉息瞑目,反換兩手,抑製兩膝,各三十五次。叩齒,吐納,咽液。

治病:風濕留滯,經絡腫痛,臂肘攣急,腕腫,手心熱,喜笑不休,雜症。

宋代陳希夷小滿四月中坐功

運主少陽,三氣

時配手厥陰心包絡風木。

坐功:每日寅卯時,正坐,一手舉托,一手拄按,左右各十五次度。叩齒、吐納、咽液。

治病:肺腑蘊滯邪毒,胸脅支滿,心中怛怛大動,麵赤、鼻赤、目黃,心煩作痛,掌中熱,諸痛。

五月養生法

五月為仲夏,芒種五月節,夏至五月中。夏至者,言陽氣盛極而萬物皆假之以長極也。《禮記·月令》:“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處必掩身,毋躁。止聲色,毋或進。薄滋味……節嗜欲,定心氣……可以處高明,可以遠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處台榭。”明代高濂也指出:“仲夏之月,萬物以成,天地化生,勿以極熱,勿大汗,勿暴露星宿,皆成惡疾。……是月肝髒已病,神氣不行,火氣漸壯,水力衰竭,宜補腎助肺,調理胃氣,以順其時。……生氣在辰,宜坐臥向東南方。”

總之,五月養生,居處宜清涼,但勿太過;節嗜欲,定心氣,減酸增辛,以補腎氣,要注意精神調養,勿生燥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