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九章(1 / 3)

生物鍾養生

生命節律

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經認識到人的生理活動、病理過程與時間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係,而且發現其規律性,並用於防病、治病。

古老的時間醫學

衛氣的運行

祖國醫學認為,人體內流動著一種精微物質——衛氣,它獨衛其外,起到保護機體的作用。衛氣白天在陽經運行,夜晚入陰經、五髒。現代醫學指出:人白天醒時交感神經興奮占優勢,基礎代謝旺盛;夜問睡時,副交感神經興奮占優勢,基礎代謝降低,這與衛氣運行的“似日鍾”頗相吻合。

氣的運行

一日之中有十二時辰,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人體各經氣血的運行隨著時辰的改變而有盛衰、漲落之別。寅時(即平旦)則氣血出自中焦而流注肺經,卯時流注大腸經,辰時流注胃經,巳時流注脾經,午時流注心經,未時流注小腸經,申時流注膀胱經,酉時流注腎經,戌時流注心包經,亥時流注三焦經,子時流注膽經,醜時流注肝經,寅時複流注肺經,此即子午流注的理論。林海氏等用光子數量測定儀,懷斯生等用科學實驗的方法也都證實了氣血運行隨時辰變化的節律。

陰陽之氣的變化

一日之內,早晨、中午、黃昏、夜半人體內的陽氣存在著生、長、收、藏的規律。有人做過經絡穴位的電位值測定,初步證實了祖國醫學“朝行為春,日中為夏,日人為秋,夜半為冬”的觀點。事實上,人體中任何一種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都是有節律的,如心髒的跳動、呼吸的快慢、血壓的高低、血糖的含量、激素的分泌、排尿量等,都保持著24小時左右的晝夜節律變化。人的生理機能如直腸溫度、氣體代謝、血壓、脈搏、血紅蛋白和血中氨基酸的濃度、凝血時間、骨髓增殖活力、膽汁排泄、細胞分裂速度、某些激素和酶的活性都具有24小時為周期的節律性。

五髒之氣、合於四時

祖國醫學認為,人體的陰陽,隨季節變化而呈規律性的消長,“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素問·四時刺逆從論》說:“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泄,凍解冰積,水行經通,故人氣在脈。夏者,經滿氣溢,入經絡受血,皮膚充實。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秋者,天氣始收,腠理閉塞,皮膚引急。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於五髒。”說明人身五髒之氣合乎四時之氣,隨四時而呈現出周期性的盛衰。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人的甲狀腺分泌功能,夏天最低,冬天最高;影響性腺功能的鬆果體其分泌有明顯的季節性;人體內尿中17-甾酮體排泄呈秋季高而春夏低的趨勢,男性血脂膽固醇值具有冬季增高、夏季降低的變化趨勢;鈣磷代謝也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

病理的節律變化

中醫認為各種疾病大都有“旦慧、晝安、夕加、夜重”的時間節律性。大量統計資料充分表明時間對病因、發病、死亡具有重大影響,如不同病種的死亡高峰有一定的時辰、季節等特點,腫瘤於子時、肝病於辰時最高,而兩者均在春季為高;各病症的症情變化和惡化也有年、月、日、時的規律。

生物鍾

生物鍾學說產生於現代,它是一門研究機體與環境相互關係的時間模式——生物活動的周期性問題的學科。

大量事實證明,生物不僅具有節律性功能或行為表現,還能像時鍾那樣計時或測定時間。也就是說,生物體好像都受著某種內在時鍾——生物鍾的控製。

身體內究竟有多少種類的生物鍾?對此,曾有過許多種設想。對動植物做的大量實驗表明,似乎存在著幾種互相聯係而又互相區別的生物鍾。例如鳥類至少同時存在三種生物鍾:一種生物鍾確定它們進行某些特定活動的時間,如燕子秋天的往南移棲;另一種生物鍾對某些支配著一個時期內逐漸變化的節律起調節作用,如鳥的生殖器官季節性的發展和萎縮;另外還必然有一種生物鍾,能夠使鳥兒知道一天之中的確切時間。這樣,盡管地球和月亮相對於太陽的位置在不斷改變,它們也能在飛行中保持正確的方向。

一般說來,生物存在多少種不同的節律,就可能有多少種不同的生物鍾。也就是說,在一個生物體內,是由各種各樣的生物鍾控製著許多不同的機能和活動。因此,經常可以看到有人把支配各種生理功能節律的生物鍾,形象地稱為“體溫鍾”、“睡眠鍾”、“隋緒鍾”、“智力鍾”、“卵巢鍾”、“運動鍾”、“壽命鍾”等等。然而,上述各種機能不同的生物鍾,若按其節律周期來分,大致又可歸納成三種:晝夜節律生物鍾,年節律生物鍾與月節律生物鍾。對於具有相同周期,控製各種機能節律性的生物鍾(亦稱為子鍾)來說,很可能又受一隻或二隻發生這種周期節律的生物鍾(亦稱為母鍾或主鍾)所控製。例如,在一個生物體內,很可能隻有1~2隻晝夜節律母鍾,同時控製著所有晝夜節律子鍾的活動。

在各種生物節律的母鍾中,目前研究最多的是晝夜節律母鍾,並且知道不同種族的動物,它們可能藏在身體的不同部位。

現在已經確定,視交叉上核是哺乳動物腦內的一個晝夜節律生物鍾。它具有對光照周期的敏感性,產生與環境明暗變化同步的節律,但是,從哺乳動物表現出的各種各樣的晝夜節律來說,除了環境明暗的變化之外,進食和社會因素等也有顯著的影響。事實上僅靠視交叉上核是不可能控製所有的晝夜節律的。現在知道,當人體處於與外界時間線索(時鍾、日光、無線電等)完全隔絕的房間或地洞裏時,內源性的人體晝夜節律有時會變成兩大組周期不同的節律。例如,直腸體溫、尿鉀、尿鈉和水排泄的節律周期為24.8小時,而休息一活動節律和尿鈣的節律周期為33.5小時。因此,現在很多學者認為,人體的晝夜節律母鍾很可能有兩台或者兩台以上。

醫學生命節律

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日出日沒,暮去朝來,大自然有規律、有節律地循環不已。科學家們發現地球上的一切生物,不論是單細胞的草履蟲,還是高等動物包括人類,也都按照一定時間規律生存和繁衍,表現出各種各樣的生物節律或節奏。

生命活動的節律,一般按其周期的長短區分為晝夜節律、亞日節律和超日節律。晝夜節律是指周期為24小時或約二十四小時(20~28小時)的節律。至今已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幾乎人體的全部生理指標,如體溫、心率、血壓、血細胞數、血糖和氨基酸、血中各種激素的含量、尿量及其鹽類排泄、氧耗量與肺功能等,均有晝夜變動的節律。

亞日節律是指周期不到二十小時的節律,或者指一日內重複兩次或多次的節律。實際上,人的心跳節律(每分鍾50~100次)、呼吸節律(每分鍾12~20次)、睡眠周期(90~120分鍾)、一些激素的分泌節律(九十分鍾左右)等,均屬亞日節律。

超日節律,是指周期超過二十八小時的節律,包括周期為7天的周節律,周期分別為一個月或一年的月節律與年節律,也有周期約為二十天的節律。某些激素的尿排泄物有周節律。血小板也具有七天左右的生存周期。月節律最顯著的例子是婦女的月經周期。成年女性在月經周期中,體溫、性激素、免疫機能及心肺功能等,都可能有月節律的波動,亦稱為月節律。現在還知道,與婦女的月經周期相仿,人的體力、情緒、智力也有不同的變化周期。有人測定體力周期為23天,情緒周期為28天,智力周期為33天。年節律亦稱季節性節律,這表現在某些生理功能較為突出。如甲狀腺的分泌功能冬季高,夏季低;血清總蛋白、白蛋白、血色素、二氧化碳結合力均是冬季高於春季;血小板春高於夏;白細胞、血壓、胃酸則是冬高於夏。

一般認為,生物節律的形成,是生物體在億萬年的進化過程中,對地球的自轉(晝夜交替)、公轉(季節變換)以及月球公轉(近海地區潮汐的漲落等)所造成的變動產生適應性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