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九章(2 / 3)

睡眠—覺醒節律

人在一天之內,一般隻有一次睡眠期,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成人的睡眠一覺醒節律模式是在出生後逐漸發育成熟的。新生兒的睡眠是多相性睡眠,他們在24小時內幾次交替睡眠相與覺醒相,波動周期為2~3小時,總的睡眠時間為15小時,大約六個月之後,嬰兒的睡眠—覺醒節律才隨喂食需要及環境的晝夜變化影響而逐漸發展成單相性睡眠。成人的總睡眠時間縮短為八小時左右。其實,成人有時也表現為雙相性睡眠——白天有一次午睡。現在知道,午睡不隻是人們由於清晨早起而不減少總睡眠時間所作的一種補償,經實驗證明,大多數人在午後有明顯的睡眠趨勢。例如,據報道42.2%的希臘都市人口每周至少有三次午睡,而他們並無夜間睡眠的不足。

研究表明,人類睡眠一覺醒的行為,主要是內源性的,但也受體內需要(疲勞、困倦、原先覺醒時間的長短)及外環境(如明暗周期)的影響。

首先可以看到,不同年齡的人睡眠有恒定的平均水平,若有睡眠缺欠,以後會作出補償,即第一天未睡好,第二天白天或夜裏會睡得久些。總的睡眠時間一般是嬰兒最長,自童年起減少,在青年時期維持相對穩定(7~9小時),而在老年又進一步減少。

我們之所以通常在夜間睡眠,亦與夜間有最大的疲勞程度有關。曾有人在恒定的環境條件下,對63例受試者連續剝奪他們72小時的睡眠,發現盡管他們的疲勞程度逐日加劇,但三天中均以夜間最感疲勞,白天疲勞程度最輕。現在知道,在夜間7時開始睡眠有最長的睡眠持續時間,而在半夜四時左右睡眠最易入睡,甚至其睡眠之前的覺醒時間並未延長時亦是如此。相反,在白天(如上午7~ll時)睡眠,則往往入睡困難,且睡眠時間較短。顯然,這說明過去認為睡眠完全是由先前的覺醒所致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否則,最佳的開始睡眠時間應該在夜7時以後,而不會在夜七時左右。

需要指出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隻是自古以來人類活動的一般規律。在現代社會中,由於人工照明的結果,“日落”帶來的環境黑暗不能再如意地束縛人類的手足,成千上萬的人要到深夜才停止活動。有人把具有這種生活規律的人稱為“夜型人”或“貓頭鷹型人”,而把夜間早睡,晨間早起的人稱為“朝型人”或“百靈鳥型人”。他們的各種生理節奏均可能有一定的時間差異。此外,由於各種形式的輪班工作製已實行了幾個世紀,全世界有無數的夜班工人,他們的活動一休息節律完全與晝夜明暗周期顛倒,他們的其他生理節奏也經常與以白天活動為主的人們相反。

心率的晝夜變動

人體的心率或脈率,是最早認識到的內源性生理節律之一。首先,它本身就是一種亞日節律。嬰兒的心率130~150次/分,2~4歲兒童110~120次/分,4~8歲時90~ll0次/分,以後則逐漸接近成人的心率(60~100次/分)。心率的快慢除受年齡影響外,亦受運動、呼吸、體溫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一般說來,堅持體育鍛煉或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心率常偏慢,靜坐工作或腦力勞動者心率多較快。對同一個人來說,心率隨運動及體溫升高而增快(每升高1℃體溫增快8~10次/分)。心率一般在吸氣時比呼氣時稍快,可形成所謂呼吸性心律不齊。由於影響心率的許多因素在一天24小時內有規律地發生變化,故正常人的心率亦有明顯的晝夜節律。

一般來說,心率在夜間睡眠時進行性地降低,大約在入睡後的第6個小時達最低點。白天心率增快,但對何時開始增快及何時最快有不同的報道。有的報道心率在醒前(上午6時)開始增快,下午l時達高峰,然後下降。亦有人觀察到心率在醒後最快,然後在整個白天和夜間都逐漸下降,但在上午ll時至下午1時之間有一個突然的升高,打斷其下降勢。較多的研究者發現心率一般在下午比上午高,其最高的時間在下午六時左右,而淩晨四時左右最低。

心率晝夜節律的形式,與體溫的晝夜節律似有明顯關係。首先,兩者有類似的晝夜變動模式。如體溫通常也是夜低晝高,淩晨2時至5時處於最低水平,上午至下午逐漸升高,許多人在下午3時至5時最高。其次,已證明體溫能直接影響心率。而且,在新生兒出生時無論體溫或心率均無晝夜節律,他們都要在出生後4~6月才開始表現出晝夜差異,到2歲左右才有較大的變動幅度。

然而,心率的晝夜節律,更大程度上受休息一活動周期的生活習慣所驅使。如當受試者以18或28小時的休息一活動周期生活時,休溫節律仍保持原來24小時的周期不變,而心率晝夜節律的周期立即相應變為18或28小時,此時,心率與體溫的兩種節律周期完全發生了分離。這表示心率的晝夜節律不像體溫節律完全是內源性的。

心率一般在休息或睡眠時較慢,而在活動或覺醒時較快。但是,心率的晝夜節律即使在整天臥床及在規定時間進餐的人亦能見到,這又表示運動或進食並非引起心率晝夜變動的主要因素。

關於心率晝夜變動的原因,現在多認為與支配心髒的植物性神經功能晝夜變動有關,白天交感神經興奮性較高,故心率較快,而夜裏迷走神經張力占優勢,故有心率的減慢。在臨床診斷中,醫生亦通常根據病人的心率或脈率快慢來判斷體溫或植物神經功能狀態的改變。

血壓節律

現在大量的醫學研究證明,不僅劇烈運動和情緒的激動會使人的血壓暫時升高,就是日常生活及晝夜、季節變化,也會使m壓出現規律性的變化。

一般說,夜間睡眠時血壓明顯下降,淩晨蘇醒前後開始升高,在白天上午比下午高,或上午達到峰值,午後漸降或維持不變。但也有下午或傍晚比上午較高的模式。由於不同個體或不同的高血壓類型,可能有不同的血壓晝夜節律,近年來臨床上已開始根據血壓達峰值的不同時間,把高血壓區分為“上午型”與“下午型”。

血壓的波動,不僅有晝夜節律,而且還有季節性節律,但其波動幅度不及晝夜變動大。有人調查了一萬七千多例輕度高血壓(舒張壓為90~109毫米汞柱)患者的血壓逐月波動情況,發現一年中冬季血壓較夏季為高,而且年齡較大的患者這種季節性差異較明顯。不論男女,35~44歲的患者,其收縮壓、舒張壓在冬季要比夏季分別高2~4毫米汞柱與2~3毫米汞柱;而55~64歲的患者則分別要高6~7毫米汞柱與3~4毫米汞柱。此外,高血壓患者所接受的治療(如口服心得安)不影響血壓的這種季節性變動。目前一般認為血壓的季節性波動與氣溫的變動有關。冬季血壓增高,可能與寒冷對抗體的刺激引起交感神經功能興奮有關。也有證據表明,舒張壓的高低與測量血壓的房間室溫呈相反關係,若使室溫恒定則可大大削弱季節對血壓的影響。

體溫節律

人類體溫能夠不管外環境溫度的變化而維持相對恒定,平均約為37℃左右。大家都熟悉,我們的口腔體溫如果同這個平均值相差太遠,通常是疾病的征兆。然而,人們很早就認識到,人體溫度還具有同太陽緊密相關的節律性變化,對於白晝活動、夜間睡眠的大多數健康人來說,體溫在淩晨2~5時最低,下午3~5時最高。盡管不同的研究者,對一日之中體溫最高及最低的時間報道略有先後,但都一致地觀察到,無論在夜長的冬季還是晝長的夏季,人體體溫的晝夜變動模式沒有什麼差別,變動幅度通常可達1℃。雖然這種變化看起來微不足道,但是這種體溫節律經常是其他一係列生理變化的關鍵所在,是人體晝夜生物鍾的一根可靠的指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