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九章(3 / 3)

人體的體溫晝夜節律是一種內源性節律。例如,它與某種程度的身體活動沒有關係,即使絕對安靜臥床依然存在。而值夜班的人,在頭幾天入夜後剛開始工作時體溫會先升高,爾後盡管仍在工作,體溫卻會逐漸下降。第二天白天,雖然是在睡眠,一般體溫還是要升高的。當住在與環境完全隔離,沒有任何時間信息的地洞裏時,由於排除了所有的外源性同步因子,這時的體溫節律純粹是內源性的。據有關研究報道,其周期為24.4~26個小時之間。然而,內源性的體溫節律,在自然環境中,亦在一定程度上受環境因素的周期性變化(如晝夜明暗交替)、睡眠一覺醒周期等的影響。例如,正是受太陽日的影響,我們的體溫晝夜節律有正好24小時的周期。雙眼失明的盲人,由於基本排除了外界晝夜明暗周期的刺激,臨床觀察到他們體溫的晝夜變動幅度比健康人較小。睡眠有時可使體溫下降0.2℃。夜間睡得好壞亦與淩晨體溫上升的時間有關,睡得好時體溫在淩晨覺醒前開始上升,而睡得不好時不僅體溫在夜間下降較少,在醒前亦不開始升高,要到醒後或起床後很久才升高。

尿量節律

正常人每晝夜所排出的尿量約在1000~2000毫升之間。通常認為,尿量的多少,主要決定於人體在一定時間內所攝入的水量和其他排泄途徑所排出的水量。如果由其他途徑(出汗、呼吸、大便)排出的水量不變,則所攝人的水越多,尿量也越多;反之,尿量將減少。由於尿中含水約95%~97%,固體物質隻有3%~5%,尿量的變化主要反映。腎髒對水的排泄。

自古以來,人們已注意到正常情況下夜間尿量少於白天。

白天尿量最多的時間,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報道,但多數報道認為在中午前後。看來,收集尿液的時間間隔對觀察結果有一定影響,如收集每4小時尿液的結果表明其峰值在中午12時至下午4時之間,收集每2小時尿液的結果表明其峰值在上午10時到12時之間,而收集每1小時尿液的結果則表明其峰值在下午3時左右。

據觀察,新生兒的尿量沒有晝夜節律。生後一周內,晝夜尿量基本相同,每4小時為8~15毫升;2~3周內,從下午2時至6時的尿量增多,但整天的尿量節律還不明顯;要在4周以後才明顯出現與晝夜周期一致的尿量增減。

尿量的晝夜節律是內源性的,但光線的明暗周期對它具有極重要的同步作用。在盲人,可以看到尿量及尿鈉、尿鉀、尿鈣、肌酐及尿酸等多種成分晝夜變動的幅度均降低,但尿量節律的變化更為明顯。在挪威的北極圈內,為時3個月(12月至翌年2月)的連續黑暗期可使正常人尿量的晝夜節律幾乎消失,而尿鉀的節律仍然存在。當3月份恢複晝夜交替時,尿量的晝夜節律重新出現。這提示光線對尿量晝夜節律的影響超過尿鉀。

人體尿量的變動不僅有晝夜節律,也有年節律。在一年之中,尿量的峰值在2月中旬前後,與尿的年節律峰值時間(1月前後)較為接近。而且有證據表明,不論在睡眠期間還是在清醒狀態下,尿量變動還同時具有亞日節律。在中午12時至夜l0時的10個小時內每10分鍾收集一次尿液測定,可以看到尿量有一種周期約為80~133分鍾的亞日節律。尿鉀、尿鈉和尿滲透壓也是周期完全一致(平均每天14.4個周期),但是相反,約相差12小時的亞日節律。

人體的體力、情緒和智力節律

一些學者認為,每個人自出生之日起,直至生命終結,其體力、情緒、智力總是周而複始地按正弦規律變化,周期分別為23天、28天和33天。每個節律又可分為兩個時期,即高潮期與低潮期。在體力高潮期,就會感到體力充沛,生機勃勃;當情緒處於高潮期時,就會表現出強烈的創造力,豐富的藝術感染力,心情愉快樂觀;當智力處於高潮期時,人的頭腦靈敏,思維敏捷,記憶力強,具有邏輯性和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相反,當這個節律處於低潮期時,在體力方麵容易疲勞,做事拖拉;在情緒方麵往往表現為喜怒無常,煩躁,意誌消沉;在智力方麵則出現注意力不易集中,健忘,判斷力降低等。

高潮期與低潮期之間相互轉換的日子,稱為“臨界日”或“危象點”。這時人的體力、情緒、智力均處於一種不穩定的狀態,而容易出現差錯。這種不穩定狀態持續的時間包括臨界日前後各一天(大約2~3天),或可稱為“臨界期”。

由於臨界期及低潮期特別容易發生事故,近年來,國內外一些企業家及運輸部門相繼建立了職工生物節律監護體係,以控製和減少事故發生。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人體是否存在體力、情緒、智力的同周期節律,以及它們的周期是否一定就是23天、28天或33天,一直存在著激烈的爭論,有的相信,有的則完全否定。由於影響人的體力、情緒及智力的因素很多,而且發生各種事故亦是多種多樣的,要得出人的“臨界日”與事故發生之間因果關係,看來還需更多的觀察及直接的實驗證據。目前比較肯定的隻是,婦女的情緒多與月經周期有關,以及人們的體力、情緒與智力或工作效率有較顯著的晝夜波動。

生物鍾養生法

目前,人們正在尋求更有效的延壽途徑,這就是適應人體內部規律的生物學延壽法,生物鍾養生法便是其中之一。

人體各種生理活動都具有周期變化的節律性。生物鍾運轉的紊亂是疾病、衰老、死亡(短壽)的主要原因。可見欲達健康長壽,就要順應生物鍾,“保養”生物鍾。

順應生物鍾,即人的一切活動要與生物鍾的運轉“合拍”,“同步”。我們知道,大腦皮質是人體各種生理活動的最高調節器官,它的基本活動方式便是條件反射。人們長期定時地從事某項活動,便會建立良性的條件反射,稱為“動力定型”。它一旦形成,便有“預見性”和適應性,這對保證健康和提高活動效率十分重要。例如按時工作、按時起居習慣的養成可保證全天精力充沛,不易生病。定時進餐的習慣使消化腺到時候便會自動分泌。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學習和鑽研某一內容,日子久了,效率便特別高,從而形成了自己的“創作高潮期”或“記憶高潮期”。每天定時大便,對預防便秘比吃任何藥都好。甚至每天定時洗漱、洗澡等都可形成“動力定型”,從而使生物鍾“準點”。

值得注意的是已形成的“動力定型”不要隨意打亂。老年人尤其不要打亂已養成的生活習慣。歐美名酒威士忌的商標是一長壽老人的頭像,叫托馬斯·伯爾,他活了152歲零9個月。當時的英國國王查理一世想見見這位難得的老人,派人從家鄉(施羅普郡)把他請至皇宮,盡情吃喝玩樂。這種生活規律的驟然改變競使這位高壽老人在一周內死去。

保養生物鍾:生物鍾的運轉可受許多因素的幹擾而紊亂。因此必須克服這些因素以“保養”它。例如生氣可使脈搏、心跳、呼吸加快,出現所謂氣得發抖。急躁則使腎上腺素分泌增加,不僅容易引發越軌行動,即所謂氣頭上的意氣用事,而且還會出現身體損害,如中樞神經緊張、血壓升高、氣得頭痛頭暈等現象。憂傷過度會造成消化液分泌減少,以致傷心氣得吃不下飯。這些都嚴重地影響了生物鍾的正常運轉,所以要盡量控製不良情緒。另外,狂喜、恐懼、嫉妒、說謊、多疑、怨悔、憎恨等都應盡量避免。尤其是老年人的“心理衰老”認為自己不中用了,過多地期望照顧、同情或有“等死”思想等,都是老年人大忌,易引起生物鍾紊亂。

已有研究證實:人體有一百多個生物鍾協調人生的運轉,因此,要善於發現自身的這些節律,多建立些“動力定型”,持久地順應它,“保養它”,以達健康長壽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