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養生
心理是生物進化的最高成就。中醫心理學源遠流長,包孕深厚,從心主神明、形神合一、五髒情誌等理論學說到以情取性、移情易性、暗示解惑、順性從欲等具體實踐方法,都為養生與老年保健提供了積極有益的參考。
中醫心理學產生於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早在《禮記》中已提出了“喜、怒、哀、懼、愛、惡、欲”七種不學而能的情緒改變,其後,在陰陽整體論、醫家五誌論、水火五行論的基礎上,對七情進行了係統的闡發,形成了完整的獨具特色的心理學體係。
人們隻要在清醒狀況下,都會產生喜、怒、憂、思、悲、恐、驚的心理活動,而這些心理活動對人體心身健康的影響之大是與物質文明等量齊觀的。
暴怒是最強烈的一種心理改變,具有巨大消極作用。一般來說,輕度短暫的怒氣,略有益於抑鬱情緒的疏泄通達;而大怒不止,精神呈高度的亢進狀態,則往往造成氣血並走於上,輕則頭痛眩暈,劇則暴厥、卒中,甚至造成死亡。
《三國演義》裏的周瑜宏才偉略,文武雙全,34歲率軍破曹,取得了赤壁之戰的輝煌勝利。然而,他心胸狹窄,驕傲好強,嫉賢妒能,所以年僅36歲,就在諸葛亮的三氣之下,金瘡進裂,一命嗚呼!太和元年,魏主派王朗等率兵20萬迎戰蜀軍,誰知這位名聲顯赫的司徒竟在諸葛孔明的辱罵下,惱羞成怒,猝死於馬下。
現代研究指出,情緒激動、精神緊張可使人體潛在疾病急劇進展,發生形態、功能、代謝方麵的突變而迅速死亡。心血管疾病在急死的內因中占首位,尤以冠心病為最多,其他還有腦血管疾病、上消化道出血、喉頭水腫、胰腺炎、過敏症等多種疾病。
盛怒可使胃酸分泌增加,酸度增高,長期發怒易患胃潰瘍;怒還可使血壓明顯升高,倘若長期鬱怒不止,會造成血壓調節機製障礙,罹患高血壓症;大怒還可引起神經內分泌的改變,使血液中膽固醇升高,凝血時間縮短,一些脂肪類物質沉積於心髒的冠狀動脈而患心髒病;怒對腦血管的摧殘也相當大,可使皮層相應中樞興奮,機體發生改變,導致思維錯亂和腦血管疾病。所以,長壽應止雷霆怒,求健須息霹靂火。
大量事實證明,人應該養成自己良好的品格,講究心理衛生,加強自身修養,氣度寬宏,眼光高遠,重事業,輕私欲,顧大局,棄小利,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時,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容易發怒的人,更要經常提醒自己不要發火,用理智駕馭情感,保持心理平衡,或轉移注意力,改變一下環境,等冷靜下來後再處理問題。清末林則徐易於動怒,所以,每到一處,總要把“製怒”二字寫成大匾,高懸梁上,以時時警省自己。
喜屬心誌,喜悅一般對健康有益。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對人生的高興事作過這樣的描述:“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但是,如果得意忘形,超過了機體的控製程度,也會造成心神散越,甚至死亡。在日常生活中,樂極生悲的事也是屢見不鮮的。《儒林外史》中的範進,鐵硯磨穿,寒氈坐透,五十多歲才中舉,突然的喜訊使他驚喜發狂,披發赤足,胡言亂語。《嶽飛傳》中的牛皋竟在活捉完顏兀術後,興奮過度,大笑不止而身亡。
憂愁抑鬱的情緒,雖然不像“怒”那樣粗暴激烈,但內傷髒腑、外損容顏,也嚴重地影響著身心健康。傳說春秋時吳國大夫伍子胥,因其父獲罪被殺打算逃往國外,忽見關口重兵把守,戒備森嚴,搜索甚緊,他十分憂慮,一夜之間,竟然須發皆白!初唐詩人盧照鄰憂悒成癖,自號“憂幽子”,終因憂鬱成疾,隻活了四十歲就死了。光緒皇帝的一生是在政治失意中度過的,當戊戌變法失敗後,他身遭軟禁,長期的憂愁抑鬱,精神幾近崩潰,結果先於慈禧而亡。
憂悒這種不良刺激是通過大腦皮層的活動傳遞到丘腦與垂體的,垂體受到長期刺激則機能紊亂,某些防禦戰線因之崩潰,各種疾病同時發生,或納食不順,或大便燥結,或脾不輸精,或肺不行水。
憂悒成疾也要采用精神療法,找一二個知己,傾訴衷腸,或可使愁悶的心情豁然開朗;也可以奮製憂,一個人處於逆境中,往往一蹶不振,“舉杯澆愁愁更愁”啊!這時,應保持樂觀主義精神,泰然處之。或多作戶外活動,以動解憂。跑步、打球、練拳、遊泳,使血液中激素的含量得到充分改變,腦中影響情緒的化學物質得到充分活化,這樣,沮喪的情緒就會得到控製。
悲屬肺誌。悲痛給人帶來的損傷也十分嚴重。有人曾對55歲以上的喪妻者進行調查,半年內的死亡率比同齡未喪妻者竟高出40%。這是因為心理崩潰導致了生理上的崩潰,在短期內經受不了喪偶的打擊,使健康狀況急劇惡化。宋代唐琬與陸遊結婚後,夫妻感情甚好,但陸母不喜歡這個媳婦,迫其分離,結果,這位賢淑聰慧的女詞人,終因悲傷過度而怏怏早逝。
悲痛這種刺激可直接作用於中樞神經係統,使交感神經興奮,血和尿中兒茶酚胺及其代謝產物含量增加,心跳加快。長期悲痛不已,神經血管經常處於緊張狀態,膽固醇和脂質易於在血管上積聚,從而導致高血壓、冠心病、肺心病、腦血管病。悲,這種情緒刺激,還可通過丘腦下部一垂體一腎上腺通路分泌出較多的腎上腺皮質激素,使胃酸、胃液酸性增加,引起潰瘍病。
笑可勝悲。歡樂能調整人的心理活動,增強血液循環,鬆弛肌肉,從而驅散各種悲傷情緒。也可采取外出旅遊的方法,這樣開闊胸懷,調節精神,擺脫孤獨,並且在大自然中,高山流水,奇鬆怪石,山花嫩柳,都使人受到鼓舞,從而獲得情緒上的穩定。
對某種事物或環境的恐懼,同樣會影響人體身心健康。長期惶惶不安,恐懼不解,會導致元氣虛衰。古時,有隻海鳥落在魯國國都的城郊,國君很恭敬地把它迎進廟裏,奏《九韶》之樂給它聽,獻酒給它喝,供上牛肉、豬肉給它吃。可是,海鳥驚恐不安,在廟中東逃西躲,不敢吃,不敢喝,過了三天就活活嚇死了。
解除恐懼的是提高自己的勇氣,在任何恐懼麵前,要善於用強大的精神力量鼓舞自己,保持冷靜的頭腦,從恐懼中解脫出來。荊軻刺秦王,這是婦孺皆知的故事。為了抵製秦王朝的暴政和入侵,荊軻臨危不懼,大義凜然,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這又何其英勇!何其悲壯!《紅岩》中的陳崗對革命事業堅信不移,所以“麵對死亡我放聲大笑,魔鬼的宮殿在笑聲中動搖”。
出乎意料的驚嚇,往往迫使人體的應激機能發生障礙,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腎上腺素的分泌突然增多,心率急劇加快,心肌耗氧倍增。應激能力強的人尚能應付,而應激能力差的人則往往因心髒機能失調而過不了關。驚嚇還是隱蔽的腦部疾患的誘發因素,對於一位患有高血壓或是腦動脈已經硬化變脆的人,也是一個嚴重威脅。
異常的情態變化常造成體內的氣機失調,內髒的功能紊亂而發病。《素問·舉痛論》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所結”。由於“喜怒悖其正氣,思慮消其精神,哀樂殃其平粹”,所以老子主張“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精神氣誌,靜則日充以壯,躁則日耗以老。所以,老莊學派首介清靜養神之說,老子教誨人們要“致虛極,守靜篤”,莊子則發而皇之,提出靜神以全形,他說:“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女精,方可長生。”
靜心的方法應少私寡欲。私心太重,嗜欲不止,必然擾動神氣。所以養老之要,耳無妄聽,口無妄言,身無妄動,心無妄念。誌閑少欲,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則心安不懼,神靜內守。為此,《太上老君養生訣》提出要除六害:“一者薄名利,二者禁聲色,三者廉貨財,四者損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嫉忌。”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更把靜養精神的方法,喻為“不死之藥”。
近年來,思想清靜與健康的關係,受到國內外有關學者的重視,有調查研究發現:每五個經曆過思想打擊等人生巨變的人,就有四個人在巨變後兩年內生病;而未經過這種巨變的人,每三人中隻有一個生病。有關學者對5000人進行了社會調查,他們給個人生活中感受衝擊的事件加以定量,給每個生活事件打分,結果表明,一個人在他生活發生巨變的那一段時期內,各種疾病的發病率都有所增加。
宋代有位日峰邱道人,九十多歲了,鶴發朱顏,冬夏一單衣。每逢外出手攜道籃,籃中置木牌一塊,書詩四句:“老遲因性緩,無病為心寬,紅杏難禁雨,青鬆耐歲寒。”年老之人,如能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則形體不敝,精神不散,自可長生久視。
《養生延命錄》還具體指出精神養生要行“十二少”和“十不”: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和不思衣、不思食、不思聲、不思色、不思勝、不思負、不思失、不思得、不思榮、不思辱。這樣,心不勞而形不極,自然可以延壽。
清代養生大家曹庭棟發展了靜神學說,主張神靜也是相對而言的,不用不動固屬靜,用之不過,專一不雜,動不妄動,同樣是靜。從而使靜神學說向前發展了一大步。
近年來,有不少研究神經發育的科學家都強調,神經係統的活力在於它的功能的不斷發揮和運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有位學者研究後指出,智謀用腦具有益智延齡之效。不少養生家的實踐也表明:經常用腦雖年屆耄耋,仍思維敏捷,辛亥革命老人張任天,98歲高齡還在撰寫《回憶孫中山》。法國科學家蒂費內物等在調查了50位百歲老人之後指出:工作、誌向和操勞的性質不變,是達到高齡的因素之一。
我國的傳統醫學還指出:精是神的物質基礎,神是精的功能體現。清代大醫家吳謙說:“形之表萃處名心,中含良性本天真,天真一氣精神祖,體是精兮用是神。”養生之人,必以寡欲保精為首務。不然精虛則氣竭,氣竭則神遊,譬之樹木,根枯則枝槁葉落。高年之人,血氣已衰,若陽事輒盛,不知慎抑,必促命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