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章(2 / 3)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古代!學者很早就提出“仁者壽”的理論。春秋時大教育家孔子多次強調“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壽”。其後,儒家的另一位傑出代表——孟子對道德修養作了更具體的闡發,提出“不動心”、“寡欲”、“收心”,以養成體內的浩然之氣。這樣“以治氣養生則後彭祖!以修身自名則配堯禹”。這位“道德之中,身體力行”的孟老夫子,由於能養德與養生相結合,所以,“不祈善而福至,不求壽而自延”,最後活了85歲的高齡。

春秋時大政治家苟況,也積極提倡“以公義勝私欲”,主張養生與道德修養相結合,結果他活了一百一十多歲。無產階級革命家朱老總,一生受過無數次打擊、挫折和誣陷,但他為革命事業終生追求,鍥而不舍,豁達樂觀,並且堅定不移地鍛煉身體,89歲高齡了還能遊海泳。

保持心理活動與外環境的協調和諧也是精神養生的重要方麵。春天陽氣初升,生機盎然。“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春令生陽初動,百花齊放,應常擇暖日,引侍尊親於園亭樓閣虛敞處,放意登眺,用攄滯懷,以暢生氣;尋花木遊賞,以快其意。

夏天,驕陽似火,萬物繁茂。“晝出耕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夏令人體陽氣外盛,所以老年人宜居虛堂靜室潔淨處,以所好之物悅之,避暑熱,暢情誌。

秋天,天高雲淡,碩果累累。“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秋季陽氣初伏,萬物收成,有宿疾者,每多複發,且秋風落葉,動多傷感,養老之道則須多方勸說,役其心神可忘憂思。

冬天,千裏冰封,萬裏雪飄。“柳汀斜對野人窗,零落衰條傍曉江。正是霜風飄斷處,寒鷗驚起一雙雙”。冬令腎氣正旺,陽氣內伏,萬物潛藏,老人最宜居處密室,溫暖食衣,早眠早起,以避霜威,以養精神。

精神樂觀是健康長壽的重要因素之一。曆代養生家都十分重視。《管子·內業》說:“人這生也必以其歡,憂則失紀,怒則失端,憂悲喜怒,道乃無處。”胡文煥把這一養生要訣說得更加生動形象,指出:“笑一笑,十年少,惱一惱,老一老。”可見養生必須注重心理衛生,“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

如何保持精神樂觀,養生家們的經驗是:陶冶性情,吟詩作賦,交遊覽勝,山村逸興;或要善於自我解脫,凡遇不如意事,則取其更甚者譬之,心地自然清涼,此降火最速之劑。所以“要做快活人,切莫尋煩惱,煩惱與快活,都是自家討”。大抵人能退步思量,心理自然寬舒。

蘇聯著名生物學家巴甫洛夫說:“快樂可以使你對生命的每一跳動,對生活的每一印象,都易於感受,無論是身體和精神的愉快,都可以使身體發展、身體強健。笑能擴大肺活量,能調整腦部的血液循環,能使肌肉放鬆,從而促進全身髒器的功能活動。樂觀的情緒能調動機體的潛力,影響內分泌的變化,加速代謝過程,增強抵抗力。心情愉快和興奮還可使腎上腺分泌增加,血糖增高,碳水化合物代謝加速,肌肉活動能力加強,因此,促進健康。”當有記者問及157歲的阿巴斯·哈薩的長壽秘訣時,他說:“我有快樂的性格。”

性格開朗,胸懷寬廣,豁達大度對身心健康是有較大促進作用的。《老老恒言》說:“求人不如求己,呼牛呼馬,亦可由人,毋少介意。”生活中要正確處理人際之間的關係,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心理學科普園地》介紹:“北京和上海的醫學家曾對398例胃癌患者進行配對調查,發現均有經常生悶氣的現象。發病之前,大多有焦慮、失望、憂鬱、壓抑及憤怒等情緒。”

國外學者胡夫蘭德在《人生延壽法》中指出:最能使人短命天亡的就要算是不好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如憂慮、頹喪、懼怕、貪求、怯懦、忌妒和憎恨等。

意誌堅強也可以延壽。《靈樞·本髒》說:“聲音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髒不受邪。”說明意誌具有統率精神,調和情誌,抗邪防病作用。《素問·經脈別論》還說:“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意誌堅強可以避免外界的不良刺激,保持氣血流暢預防疾病的發生;意誌脆弱,則氣虛神怯,氣滯血淤,免疫力下降,容易遭受病邪侵害。

現代生物學研究表明,堅強的意誌和信念,能夠影響內分泌的變化,改善生理功能,增強抵抗力。精神壓力的影響對於不同意誌性格的人來講,差別是很大的,意誌脆弱的人,在精神受到壓力時,就不知所措,情緒波動很大,對身心造成損害;反之,意誌堅強的人,在精神受到類似的壓力時,卻能泰然處之,從主觀上控製自己,對身體的損害就比較小。

暢情延年,抑情損壽。老人易於傷感,應保持心情舒暢,避免強烈的精神刺激。因此,凡喪葬凶禍不可令吊,疾病困危不可令驚,悲哀憂愁不可令報,暗昧之室不可令孤,輕薄之人不可令親,墳園塚墓不可令遊。

人的心理活動

人的身心健康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在整個生命過程中,物質的和精神的兩根支柱是缺一不可的。《內經》指出:“人之始生,以母為基,以父為楯。”人的身體得之於父母。又說:“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藏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說明人從父母那裏得到兩個物質機能:生理機能,如血氣、營衛等;心理機能,如神、魂、魄等。這兩種相統一的生命機能,統一於一身,構成了人的身心活動。

科學心理學認為,人的心理並不是什麼神秘的、不可捉摸的東西。人是由大腦皮層統一指揮,各個生理係統協調活動的有機整體。人的心理活動不管怎樣複雜多變,歸根結底都是客觀現實在人腦中的反映。

人人有心理活動,人人有喜怒哀樂。然而,對於大體相同之處的不良精神刺激,有的泰然,有的抑鬱,有的人會神經衰弱,嚴重的甚至會精神分裂。對於同樣的外界環境,處於不同心理狀態的人,也有迥然不同的反應。人逢喜事精神爽,處於極度興奮的人,覺得山在歡呼,水在歌唱,整個宇宙都在歡笑;處於十分痛苦境地的人,覺得周圍一切都對他冷淡無情。有的人生活比較困難,但精神卻充實樂觀;有的人生活富足,但常常鬱鬱寡歡,所有這些,都是不同心理活動的表現。人的心理活動包括如下三個方麵:

·認識活動·其中有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等。這是人反映現實事物的特點及其相互聯係的心理過程,也是客觀世界轉化為主觀意識的重要環節。

·情感活動·這是人克服困難去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意誌是人的意識的能動作用的集中表現。

·意識活動·這是人克服困難去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

認識、情感、意誌構成了人們的心理活動的主要內容。它們不是彼此孤立,而是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感情意誌的活動必須以認識為基礎,同時,認識也受到感情和意誌影響。例如,我們在動物園裏看到老虎和在野外看老虎的體驗是不同的,動物園的虎因為被關在鐵籠子裏,我們不感到害怕;而突然在野外看到虎,由於意識到它可能傷害自己,所以就感到恐懼。這說明我們對於事物的情感是以我們如何去認識它為轉移的。反之,不同的情感又會影響認識對象的選擇和認識活動的積極性。例如,喜歡看書的人,常常手不釋卷,廢寢忘食;而熱愛體育的人,則特別關心體育運動的消息和電視節目。

每個人的心理活動都是互不相同的。俗語說,“人心不同,各如其麵”,世界上沒有兩個麵貌完全相同的人,人們的心理活動也各種各樣。例如考試不及格,在不同的人身上引起完全不同的反應,有的人羞愧,有的人無動於衷,有的人埋怨,有的人絕望,等等。構成這些心理差異的東西,稱為個性心理特征,主要表現在能力、氣質和性格等幾個方麵。“人心不同”,主要指人與人之間在這幾方麵所存在的差異性、特殊性。個性心理特征在心理過程中形成,又對心理過程發生深刻的影響,所以研究心理現象時,必須考慮到認識、情感、意誌、能力、氣質、性格等各個方麵及其複雜關係。

人的心理活動,從簡單的感覺,到複雜思維,從內心體驗,到外部行為,一方麵反映著外部世界的實在性,即它們的特點、性質和規律,另一方麵,又根據這些反映,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認識和行跡,以種種不同的方式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以達到個體與周圍環境的平衡和統一。

心理與生理

醫學心理是以心理和生理的統一關係為基礎的。祖國醫學的心理思想,對於人的心身關係,亦即神形關係、心理和生理的關係也是十分重視的。《內經》指出:“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心者,五髒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堅固,邪弗能客也。客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這兩段話從兩方麵說明了心身關係:一方麵,先有身形,後有心理,心理是生理活動的結果;另一方麵,心理對生理活動發生不定期的影響,即所謂“得神者昌,失神者亡”。這就是說,《內經》的中心思想是:形與神俱。也就是說,形與神俱,乃成為人;如形與神離,則形骸獨居而終。

現代醫學心理學認為,人的心理活動離不開生理的(主要是神經係統)活動。這是由於我們的神經係統是一個高度發展的、具有複雜結構和特殊功能的物質組織。光是大腦皮層中就集合了約一百四十億個神經細胞,如果把分布在身體各部分的神經細胞加在一起,整個神經係統包含有大約三百億個神經細胞。這些神經細胞之間又通過無數的神經纖維建立了多種多樣、錯綜複雜的聯係。人的心理就是這個神經係統活動的結果。但是,在整個神經係統中,它的不同部分對心理所起的作用並不是同等的。外周神經係統(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是聯係感覺器官、運動器官和神經中樞的通道和橋梁。中樞神經係統(大腦和脊髓)負責信息的儲存、加工和處理。人的心理和複雜的行為是在大腦兩半環球皮層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