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與疾病
人是有七情六欲的,不論任何人隻要在清醒的狀況下,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現象。這些心理現象對人體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心理因素與人體疾病的發生有著什麼樣的關係?怎樣才能保證正常的心理活動預防疾病的發生?這是我們在此要討論的問題。
祖國醫學把七情過度變化看成是重要的致病因素,認為七種情緒的過度變化,可以引起髒腑功能失調,氣機紊亂,如《內經》所說的“怒則氣上,思則氣結”等。如果情緒特別激烈,就會損害人的內髒,如喜傷心,怒傷肝等。《內經》中特別強調“心”在人體的主導作用,寫道,“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這裏的“心”就是現在所說的大腦,它是人體中樞機構。大腦一旦受到過度精神刺激,產生強烈或持續的情緒波動,就會通過神經和內分泌係統,對全身各個係統和器官產生明顯的影響。
人們常常有這樣的體驗,大喜臨門,往往高興得難以入睡;憂慮悲傷,也會使人寢不安席;受到驚嚇,更易噩夢聯翩。這些表現都因為大腦皮層的功能受到情緒的影響,使它的興奮與抑製過程失去了平衡的緣故。當人受到驚嚇時,會感到自己的心髒怦怦跳動,甚至出一身冷汗;在憤怒時,不僅心跳,而且熱血衝頭,頭脹頭痛。這些表現,又是由於交感神經處於興奮狀態,促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汗腺分泌增強的結果。人在憂愁、悲哀、焦慮、痛苦的時候,之所以飲食不香,胃部發脹,是由於胃腸機能受擾亂的表現。如果這些情緒過於強烈,或者持續時間過久,就會引起疾病。醫學上把這些主要由於心理因素引起的或受心理因素影響較大的軀體疾病稱為心身疾病。下麵將就幾種主要的疾病同情緒的關係予以分析。
情緒與胃腸機能
胃腸機能對於情緒反應極為敏感。這個道理,古人早就知道。古人在談到飲食不調、素體虛寒這些因素的同時,特別強調七情是引起胃病的主要因素,《醫學正傳》指出“胃脘當心而痛”,是“七情九氣觸於內之所致”。明代另一位醫學家張景嶽也認為:隻有“憂思不遂者,乃有此痛”。
現代大量的動物實驗和臨床觀察也一再證明,情緒緊張確實可以引起胃腸潰瘍的發生。
有人用電擊猴子的方法來做實驗。每隔二十秒鍾就向兩隻猴通電一次。心情特別緊張的一隻,後來得了“胃潰瘍病”;而聽天由命的另一隻卻安然無恙,原因是它沒有沉重的心理負擔,所以太平無事。在二次大戰期間,倫敦居民患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病的人空前增多,因為正處於德國人向倫敦狂轟濫炸的時刻,人們經常處於驚恐緊張的情緒狀態。當人們害怕的時候,會引起胃痙攣,不止是胃的肌肉,甚至連供給胃壁營養的血管平滑肌也處於痙攣狀態,使胃壁營養不良,抵抗力低下,胃液酸度增高,對胃壁起到了腐蝕作用,所以容易生潰瘍病。
情緒與高血壓
祖國醫學一般把高血壓歸於眩暈症的範疇,在分析病因時,除了指出與過食肥甘厚味,嗜食煙酒辛辣等因素有關外,還特別強調思慮過度或經常鬱悶煩惱最易引起本病。《內經》說,“大怒則形氣絕,而血鬱於上,使人薄厥”。一時性的憤怒情緒,雖然擾亂了心血管係統的生理步調,使血壓升高,但隻要憤怒情緒平息下來,血壓也很快恢複正常。如果經常受到外界不良刺激,血壓反複升高,就有可能引起高血壓病。這也是戰爭時期高血壓的發病率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臨床大量觀察表明,經常處於矛盾、驚恐情緒的性格不穩定人群,也比較容易患高血壓病。也有些人雖然並沒有驚恐、焦慮、憂鬱、痛苦、憤怒等不良情緒,也沒有經常處於矛盾的心理狀態,但由於環境和職業的關係,思想上高度緊張,也比其他人容易得高血壓病。此外,從事腦力勞動的患者比從事體力勞動的多。特別是那些不講究用腦衛生的人,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又缺乏必要的體力勞動和鍛煉,更容易患高血壓病。這是因為,長期精神緊張,會引起高級神經活動障礙,從而使血管的神經調節發生紊亂,全身細小動脈痙攣,管腔變小,血流通過阻力增加,導致血壓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