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四章(1 / 3)

心理與常見病的關係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一些常見的疾病,在很大程度上與個人的心理因素存在著聯係。

冠心病與心肌梗死病人在發病前多數具有異常的精神變化,曾有人把病人分為兩組進行心理因素分析,甲組是發病前精神高度緊張者,乙組是處於一般精神狀態者。其結果甲組病人的心絞痛發生率是乙組的兩倍。我們在臨床醫療工作中也發現了這樣一種情況,凡中年以後妻子死亡的男性病人,冠心病發病率高達40%以上。臨床研究表明:心肌梗死的病人在發病前六個月期間,多數有因為生活變故而引起的精神刺激史。

高血壓病雖然是一種多因素引起的疾病,發病機理十分複雜,但是心理因素對它的影響是不能低估的。有人做過這樣的分析,從事高度緊張工作的人員,其高血壓發病率是一般工作人員的4倍。這一差異是非常顯著的。

胃和十二指腸潰瘍也是一種多病因性疾病,目前都以侵襲一防禦體係學說來說明它的發病機理,但從大量的臨床實踐中看到,心理因素在潰瘍病發病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不良的精神刺激能造成大腦皮層功能障礙,從而使皮層下中樞、植物神經對胃的分泌、運動、消化、胃壁營養等調節紊亂,最後形成潰瘍病。

過敏性便秘或腹瀉與心理因素的關係也是十分明顯的:精神緊張,使植物神經受到刺激,會引起腸道的神經末梢產生過度興奮,使腸道的正常機能失調,而出現腹瀉或便秘。

癌症的發病,同樣是和心理因素有著密切關係。有人曾對397例乳腺癌症病人進行分析以後發現,親人傷亡是一個重要因素。一位英國醫生對280例癌症病人進行了回顧性調查,其中150人在發病前有明顯的精神刺激史。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表明:第一,工作和學習上長期的緊張;第二,工作和家庭中人們的關係不協調;第三,生活中的重大不幸事件是致癌的三方麵心理因素。

以上這些事例,都清楚地告訴我們心理因素對人體機能有著重要影響。

從年輕就開始的心理養生

一般認為,女性從11~12歲到14~15歲,男性則要遲2年左右開始,進入青春早期,然後過渡到青年時期。發展心理學是把14~15歲到24~25歲定為青年期。

青春早期表現出全身各係統的形態、生理和心理、行為等急劇變化,尤其是生殖係統發育迅速,逐漸達到性成熟。這一時期神經係統易於興奮,情緒易於衝動,加上知識經驗少,認識事物帶有很大的片麵性,所以往往把好的東西看成絕對好,壞的看成絕對壞;是非界限不太清,對勇敢與魯莽、頑強與執拗、團結友愛與感情用事等不易區別開來,不知不覺地產生一種盲目成熟感。父母再像以前那樣對待他們就不幹了,甚至頂嘴、反抗,出現了心理發展上的所謂“第二反抗期”。如果家長不認識這個問題,非要治治孩子的“強勁”,不但沒有好的結果,反而容易造成疾病或把孩子趕向歧途。一定要平等相待,互相信任。對於認識問題不全麵與所犯的錯誤應耐心說服教育,使其心悅誠服。

青年人認識能力提高了,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躍,邏輯思維能力強,能進行各種精細操作,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格特征也不斷完善,人生觀、世界觀也逐步形成。這時,他們的活動範圍和生活領域不斷擴大,同社會聯係更加密切,同輩人的相互影響大於父母。父母對子女一般都非常關切,事事關心,處處過問,以至使子女們覺得妨礙了他們的獨立,幹預了他們的自由。他們不願再被父母當作孩子來看待,堅持自己理想和判斷的是非標準,甚至對在求學、就業、交友、生活各方麵的幹涉表示反感,輕者不理睬,重則反抗,拒絕家長管教。在道德觀念、社會規範方麵,不少青年不像兒童時期那樣以父母、師長為傳統表率,他們不願受社會傳統限製,而是在同輩人中探求共同的標準。所以父母在求學、就業、戀愛、婚姻方麵要尊重子女的意願和情感;不適當的幹預會導致家庭不和甚至形成代溝。

青年人的一般特點

智力發展顯著

青年期由於大腦機能的不斷增強,生活空間的不斷擴大,社會實踐活動的不斷增多,其認知能力獲得了長足發展。這個時期,他們的感覺、知覺靈敏,記憶力、思維能力不斷增強,邏輯抽象思維能力逐步占據主導地位,通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斷來反映事物的關係和內在聯係,並從一般的邏輯思維向辯證思維過渡,更多地利用理論思維,而且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創造性都有顯著的提高。青年人已經開始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待周圍事物,有獨到見解,喜歡質疑和爭論。這時,他們會開始思考人生和世界,提出許多有關“人生目的”、“人生意義”、“生活理想”等問題。由於這些問題的解決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所以通常他們都會經曆一段苦惱、迷惘、沮喪與不安的時期。

自我意識增強

自我意識是認識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個體對自我的認識,或者說是對自我及周圍人的關係的認識。個體進入青年時期,隨著對外界認識的不斷提高,生活經驗的不斷積累,對自己的內心世界和個性品質方麵進行不斷關注和評價,並且憑借這些來支配和調節自己的言行。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他們並沒有形成關於自己的穩固形象,也即是說,他們的自我意識還不夠穩定。在對自己作出評價時,有時會過分誇大自己的能力,突出優點,對自我評價過高、導致沾沾自喜,甚至居高自傲、盛氣淩人的心理。由於對事物識別能力不足,看問題時往往片麵主觀,加上心理的易損性,一旦遇到暫時的挫沂和失敗,他們往往又會走入另一極端,灰心喪氣、怯懦自卑、抑鬱不振,甚至自暴自棄,評價別人時也常帶片麵性、情緒性和波動性。而且,他們對於周圍人給予的評價非常敏感和關注,哪怕一句隨便的評價,都會引起內心很大的情緒波動和應激反應,以至對自我評價發生動搖。如何建立起對自己的正確認識,變得自信而強大,是青年期常遇到的心理問題。

性意識的發展

所謂性意識,一般指對性的理解、體驗和態度。青年性意識有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在青春期,由於生理上急劇變化,性別發育差異,往往對性的問題感到害羞、靦腆、不安和反感。在心理上和行為上表現出不願接近異性、彼此疏遠、男女界限分明、喜與同性夥伴親密相處等情況。這一時期的性意識是對兩性關係由無知到意識狀態,是一種朦朧狀態。在青年期,性意識有進一步的發展,這個過程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

接近異性階段。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心理的進一步成熟,青年男女之間會產生一種情感的吸引,相互懷有好感,對異性表示出關心,萌發出彼此接觸的要求和願望,開始喜歡一起學習、參加各種活動和交往,但這時是將異性作為一般朋友,還不屬於戀愛。這個階段的性意識帶有朦朧的向往的特點。

戀愛階段。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上的進一步成熟及社會生活的全麵影響,青年男女之間開始萌生愛情。他們僅把特定的異性視為自己交往的對象,持續地交往,相互愛慕、進入戀愛。這個階段的愛情多為內心隱蔽的愛情,多以精神內容為主,重視純潔的感情。

情感的發展與現實的矛盾

青年在情感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豐富的心理特點,並非孤立存在,它們錯綜複雜交織在一起,構成了影響青年心理發展的各種矛盾。這些矛盾集中反映了青年發育過程中的心理特點,研究這些矛盾可以更好地認識青年心理發展的規律。現將這一時期產生的幾個主要矛盾作一簡單的分析:

閉鎖性與強烈交往需要的矛盾。青年期的青年自尊心強、思想情感、個人秘密不願輕易向他人吐露,如果長輩不能正確對待,他們極易造成心理上的閉鎖性。這種閉鎖性導致了他們與父母、師長及交往熟悉的人之間產生距離,由於感到缺乏可以傾訴衷腸的知心人,於是產生一種難以名狀的孤獨感。這種狀態與青年隨生活空間的擴大而出現的強烈的交往需要,二者構成了一對難以排解的矛盾。

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一方麵,尤其是自認為已經成人的青年,強烈要求自作主張,竭力擺脫家長的管束,在思想言行的各方麵都表現出極大的獨立性,表現出心理“斷乳”願望。然而另一方麵,他們對父母、成人及長輩又有較多的依賴性。因為青年閱曆還不夠豐富,麵對陌生或複雜的環境時,往往缺乏信心,難作決斷。同時,在經濟上大多還靠父母,對家庭的依賴作為一種慣性影響仍然存在,青年要擺脫這種影響並非易事,報考大學、選擇就業,甚至擇偶都要聽從父母的意見。

求知欲強與識別力低的矛盾。青年具有極強的求知欲,這有利於增長知識,但由於識別能力低,往往瑕瑜不分,糟粕不捐。這一矛盾在青年心理發展的過程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必須正視這一問題,給予適當引導。

情感與理智的矛盾。青年情感豐富,情緒不夠穩定,往往容易感情用事。雖然他們也懂得一些世故道理,但不善於處理情感與理智之問的關係,常常不能堅持正確的認識和理智的控製而成為情感的俘虜,事後卻往往為此追悔莫及、苦惱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