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四章(2 / 3)

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青年多朝氣蓬勃,富於幻想,胸懷遠大的理想與信念。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向往。然而他們往往又是急躁的理想主義者,他們對現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阻力估計不足,以至在升學、就業、戀愛等問題上遭受挫折,或一旦困惑於現實生活中某些不正之風,又容易引起激烈的情緒波動,出現沉重的挫折感,有的甚至悲觀失望,嚴重的陷入絕望境地而不能自拔。

性意識的發展與道德規範的矛盾。到了青年時期,個體身體發育幾近成人,尤其是性機能的成熟。隨著第二性征的出現,男子日益壯美,女子越漸豐滿。性意識的覺醒,產生了對異性的愛慕,並且這種愛慕會越來越強烈,於是男女交友、戀愛、婚姻等問題自然出現。這個時期的男女交往有一個特點,就是極其敏感,容易衝動,常表現為激情。而他們此時思想尚未成熟,道德觀念不強,意誌力薄弱,強大的生理衝擊力有時會使他們作出違反道德規範的行為,給身心健康帶來嚴重的不良後果。所以這個時期應特別注意將性科學知識教育與倫理道德教育結合起來,使他們的性意識發展走向健康的道路。

“邊緣”時期的心理認知

大學生群體是個體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長過程中一個特殊的群體。集多種特殊性於一身,具有處於“第二次心理斷乳期”、“邊緣人”地位,處於“心理延續償負期”,多重價值觀、人格的再構成等心理內在原因;同時存在著環境中誘發因素的作用,使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比個體一生中的其他階段及處於這一時期的其他群體明顯要低。一般的觀點認為“大學生就業期的心理問題主要有挫折心理、從眾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賴心理等”,及其他心理如注重實惠、坐享其成的心態、過分強調自我價值等等各說不一。現將各家之言予以梳理,歸納出大學生就業心理的三個大的維度,分別為:

認知心理維度

大學畢業生擇業認知心理是指他們在擇業過程中對自己、對職業及其周圍社會環境等的認識、了解和擇業中對事物的推理與判斷。就業形勢的現狀直接影響著畢業生的認知程度。包括:第一,自我認知不準確。一是產生自負心理。表現為:擇業期望值很高,把待遇是否優厚、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寬敞等作為選擇標準,不願承擔艱苦的工作,不願到經濟欠發達地區和基層學校去工作,往往會給用人單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虛誇”的不良印象。二是產生自卑心理。主要表現為對自身的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評價過低,不敢主動向用人單位推銷自己,不敢主動參與就業競爭,陷入不戰自敗的困境之中。第二,對外圍環境認知不確切。對環境估計不足會出現坐等心理。這種情況通常出現於計算機、通信、電子信息類等一類樂觀專業和金融、財經、政法類二類職業前景專業。這些專業的學生思想不切實際,隻注重經濟意識和區域觀念,講究金錢第一,環境條件第一,不願到待遇差、條件差的地方,結果出現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況。具有理想化趨向的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便會出現決策猶豫心理,從而錯過許多良好的就業機會。

情緒心理維度

·悲觀情緒心理·

此種心理狀況主要出現在就業的去向是回生源所在地的企事業單位工作的大學生,或一些在學校受處分學生身上。

·不滿情緒心理·

不滿的對象可以是其周圍的任何事物或人群。如對所在學校、市、省不滿(包括就業管理政策、戶籍限製等)、對家庭成員的不滿(包含對其的指導、幹涉,對家庭的經濟條件限製等)、對周圍同學不滿(如嫉妒)等等。視具體的個人的關注點及實際情況而不同。

·焦慮情緒心理·

麵對紛繁複雜的社會,麵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以及日趨激烈的就業競爭,麵臨著種種劇烈的心理衝突該如何作出正確的抉擇,使這些缺乏社會經驗的大學生深感困惑,出現焦慮不安的心理。

社會心理維度

·從眾心理·

隨著傳媒對社會精英,特別是“數字精英”、“管理精英”大加宣傳,對“經濟價值體現”衡量“個人價值”持過分積極評價,容易導致大學生忽視自身的個體特異性與自我的創造性,形成個人價值取向的從眾心理。

·攀比心理·

它導致不能積極地對自己進行正確、客觀、公正的分析,相互攀比,舍其所長,就其所短。

青年人的婚戀心理

青年男女熱戀中的心理特點

·直覺性·

男女之間相互美化、互相吸引,雙方都感到順眼和舒服,所謂“情人眼裏出西施”。這時容易出現“期望效應”,即把自己所希望出現的特征賦予對方,所謂“月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把自然景物和周圍環境都打上了愛情的印記。但此時,也可能學習、工作時心猿意馬,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出現差錯。故應注意控製情緒,放開視野,利用愛情的強大動力,互相幫助,共同提高。

·隱蔽性·

言辭含蓄而富有詩意,行為隱蔽而富有德行,言談、舉止、月光、表情、行為都體現了一個“愛”字。

·排他性·

表現在對意中人的專一摯求、忠貞不渝的心理特點,不允許第三者介入,容易“吃醋”。要知道愛情是專一的,友誼卻是寬容的,要尊重對方人格,允許對方保持正常的人際交往。心胸狹隘、自我封閉,不利於愛情的健康發展。無故猜疑、幹涉別人人身自由必然給自己帶來煩惱,甚至導致愛情的破裂。

·波動性·

是指情緒變化很大,熱可達到白熱化,冷則驟降至冰點。高興時喜笑顏開、手舞足蹈,懊惱時垂頭喪氣。這種大起大落的情緒變化有時會給身心健康帶來不良影響。故要通過加強自我修養,不斷進行自我完善,以減少情緒的波動性。

·衝動性·

熱戀時人的認識活動範圍往往會縮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製,習慣行為受到破壞,此時發生的許多事情與平時可以完全不同。同時由於控製自己的能力減弱,往往不能約束自己的行為,不能正確評價自己行動的意義與後果,因而可能導致婚前性行為、未婚先孕,甚至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來。婚前性行為給人以輕率的印象,自身名譽和自我評價將受到損害,在親朋同事中威信下降,不僅使新婚蜜月黯然失色,而且還有被人拋棄、利用、腐蝕而抱憾終身的危險。當然,受害最大的是女性。

愛情是人類最高尚的情感,之所以高尚,是因為愛情不隻是為了滿足性愛這一基本的生理需要,還有更高的心理需要和社會需要。愛情是性愛和美感、道德感、理智感的完美統一,是人類歌頌的永恒的主題。隻有真正了解愛情的真諦,善於在熱戀時保持心理平衡的人,才會有甜蜜的愛情生活,不然的話,嚐到的常常是愛情的苦果。

失戀後如何消除心靈創傷

失戀是戀愛中經常發生的挫折現象,許多青年為此而痛不欲生。

其實,這些令人痛心的現象並不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可以根據心理防禦機製的原理來提高對挫折的耐受能力,盡快地消除心靈的創傷,保持心理的平衡與健康。

·自我覺醒·

一位哲學家說過,人隻有通過一次真正的失戀痛苦和折磨,才會進一步成熟起來。麵對失戀的現實,清醒一下發熱的頭腦,檢點自己的言行,重新評估對方的人格,從中汲取經驗和教訓,促進心理的發展和成熟,這的確不是一件壞事。再說,青年男女從相互接觸到結成家庭,由於個體需要和動機的差異,始終存在著矛盾心理,成功的機會不一定很大。所以,失戀是一種自然的社會現象,既然有千千萬萬的人都過來了,你為什麼過不去呢?愛情畢竟不是生命的全部。為了失戀而搞垮身體,或給事業帶來危害,是很不值得的。

·自我安慰·

成語典故中“塞翁失馬”的故事可以供失戀者借鑒。好事與壞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懂得了這個辯證法,對擺脫心理上的困境是很有用處的。在西方國家,人們喜歡引用“對自己變心的人是不值得愛的”來進行心理安慰。的確如此,與一個不愛自己的人在一起,是一種折磨,盡早分手倒是不幸之中的大幸。

·自我激勵·

把暫時不能實現的愛的欲望加以淨化和升華,努力充實和完善自己,會實現某種更高的追求,來達到心理的補償和滿足。

擇偶時最常見的七種心理

每個人的擇偶心理各不相同,並且不是單一的心理類型,它往往是複合的,由多種心理狀態交織而成,隻是以某種心理傾向為主罷了。而這種複雜的擇偶心理,取決於每個人的人生觀、戀愛觀、價值觀等。

·以事業為重的擇偶心理·

其實,每個人都願意重視這一點,都希望自己的對象能成為棟梁之材,在工作、事業上出人頭地,但由於各種因素的限製,目前,具有這種擇偶心理的人為數不多,可在知識分子群裏,還是大有人在的。他們把工作成績、事業進展看成人生最大的快樂。把對方有無事業心和拚搏精神,作為擇偶天平上一個重要砝碼,把愛情的幸福寄托於事業的奮鬥之中。這種愛情由於事業的永恒性而得到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