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步人中年,業務上要獨擋一麵,肩上的擔子較重;在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照顧。成熟、緊張、勞累、繁忙,這就是中年期這個群體的特點。因此,這種內外向地自身壓力增加,必然要加重人的心理壓力,造成人在心理上的不平衡。比如,由於本人年齡大或體弱多病,開始退居二線或退休;子女長大成人,開始獨立生活或組織小家庭,家庭結構發生了變化,這些變化,會帶來一係列的困難和不適應,給人們造成很多煩惱和心理的壓力、生理上的疾病。因此正確處理切身問題,增強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是這時期心理保健的任務。
據研究,中年向老年的過渡時期(又叫更年期)比別的年齡階段更容易患神經憂鬱症。這與更年期人體某些生理功能老化,內分泌功能衰退有密切關係。此病發病年齡,多在四十至五十歲左右,女性比男性要早幾年。這種病起病緩慢,開始有失眠,食欲減退,疲乏無力,眼花耳聾,心悸氣短,腰酸腿痛等症候;有些人到了這個時期會出現健忘,工作能力減退,感覺過敏或遲鈍,情緒急躁,喜怒無常或猜疑等心理症狀。當然,每個人的生理和心理發展不完全是同一個模式或同一個水平,除了自然環境影響外,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個人的心理素質。事實證明,隻要保持生理和心理上的平衡,中年時期,生命之火就會更加旺盛。
中年養生之關鍵
健康的心理寓於健康的身體。而中年人的身體,正處於由壯及老,到達頂峰複趨下坡的階段,所以,加強衛生保健對促進心理健康具有最大意義。
首先,要加強身體鍛煉,堅持早操、工間操,有條件時要適當參加一些別的體育活動,如太極拳,健身操等。長期堅持健身運動,能夠減緩骨質損失速度,避免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同時要注意營養,多吃蔬菜,少吃動物脂肪。其次,工作要勞逸結合,有張有弛,生活要有節奏,盡量做到早睡早起,不要熬夜,不要睡懶覺。再次,不喝酒,不吸煙,並避免喝有咖啡因的飲料。因為煙草和咖啡中均含有損害感覺器官、神經係統功能的有害物質。飲酒對人的心理危害也很大,大量飲酒後注意力不易集中,色彩感覺模糊,觸覺不靈,思考力、判斷力下降,記憶力發生障礙,對自己的控製能力減低。醉酒常常對工作產生嚴重影響,尤其是駕駛汽車,操縱機器等,極易發生事故,造成傷亡。所以,正在各種建設崗位上起骨幹作用的中年人,絕不能飲酒誤事,妨礙身心健康。
美國心理學家丁郎姆士通過調查發現,人從中年開始分為兩種類型。一種人對工作和生活充滿信心,在各方麵不斷進取,並且十分熱衷於親自動手、動腦;另一種人30歲一過,便沉溺於平淡舒適刻板的生活,每天上班無精打采,回家吃飯睡覺,隨著年齡的增長,前者越活越年輕,後者便會未老先衰。
人到中年要保持青春常在的最好辦法,是自我注重心智的發展,中年勤學能防老,積極思維促健康。丁郎姆士認為,用生物的眼光看,人的年齡大小不能僅僅從度過多少生日來計算。生物時間與鍾表時間不同。歲月越增,生物時間過得越慢,一個人年齡越大,老的就越慢。50歲的人,視力、聽力可能開始下降,但心智還正年輕,並且仍在成長中。一個人不論是青年時代還是進人中年期及至老年階段,隻要勤學就有益於健康。勤學能幫助大腦產生一種稱為神經肽的高級化學物質,使抗病細胞增強,有利於維持身體各組織器官的代謝,並能推遲組織器官的老化。
中年人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和意誌力,隻要本人注意自己的思想修養,認真分析自己,解剖自己,遇事沉著冷靜,不過度焦慮和憂傷,保持有規律的生活,勤學上進,發現心理不健康的原因,針對存在問題,采取各種心理衛生措施,是能夠保持心理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