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老年人
對於“老”的年限,眾說不一。我國古代文獻,《說文》認為“七十日老”;《內經》認為“人年五十以上為老”。老年期究竟以什麼年齡開始,西方國家一般在65歲退休,所以把六十五歲以上稱為老年期。在我國,1964年舉行的第二屆老年學與老年醫學學術會議上,規定男女都以六十歲以上為老年期。所以,目前我國大多以60歲為中年期與老年期的分界年齡。
衰老是一個自然的過程,目前科學上還不能使它逆轉。老年人在軀體生理功能衰退的同時,心理活動也要相應地起變化,如反應遲鈍、記憶力下降、抽象思維能力降低,情緒易於焦慮抑鬱,有的性格也發生變化,甚至行動也會變得幼稚起來。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一旦退休、離休,生活規律被打破,多年的行為習慣、生活模式被迫改變,往往一時很難調整適應,極易產生頹喪情緒和缺乏安全感;尤其是那些應當退休或提前退休而心中不願退休的人,容易因勉強離開工作崗位而產生價值缺失感和憤懣情緒。再者,兒女長大婚嫁,分門立戶,或子女異地而居等,均易使老人產生孤獨、焦慮之感。很重要的一點是,老年人喪偶,對老年人的打擊尤甚,心中產生的孤獨、悲觀甚至絕望,強烈折磨著老人。
老年人的身心特點
人到老年,身體、心理都發生一係列的變化,使老年人具有與中、青年不同的特點。
生理機能衰退,疾病增加
身體各器官和神經係統逐漸衰老,大腦的衰老又是整個人體衰老的重要部分。大腦主要是由140億個腦細胞組成的,從三十歲左右開始腦細胞逐漸減少,60歲以後,減少的趨向更加明顯。活到70歲,腦的重量相當於他本人青年時腦重量的95%,80歲時下降到90%,90歲時下降到80%。隨著年齡的增長,不僅腦重量減輕,腦體積縮小,而且腦回變窄,腦溝增寬,腦室增大,腦血管發生硬化。據有關人士的研究,個體死亡率與腦細胞的消失率有很大關係,當然,與心理機能的衰退關係更為密切。
大腦結構發生變化,其功能也隨之下降。如老年人智力有了不同程度的衰退,隨著智力的衰退,人體的生理功能也越來越衰老,有的性格也隨著發生變化,情緒消極,感覺遲鈍,從而產生一種與世隔絕的心理,好靜,懶動,沉默寡言。老人的這種隔絕心理,在他們思想感情上是比較痛苦的,這是一種不良的消極情緒,這種情緒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很大的,是很多疾病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據統計,65歲以上的失眠者,約占這個年齡人口的1%~3%,75歲以上的人則占4.5%。根據國外資料,老年人患高血壓者占28.7%;患呼吸係統疾病的占12.5%;患腸胃病的占7.4%;患心髒病的占6.4%;患關節炎的占5.9%;患神經痛的占5%;患糖尿病的占4%。目前,老年人大多死於三種疾病:腦出血(占29.1%),癌(占29.4%),心髒病(占11.7%)。這三種病被稱為老年人的三大死因。
體弱多病,導致心理上的壓力,是老年人又一特征。由於長期疾病纏身,痛苦不堪,會使老人產生一種失落感,這種失落感會給老人思想上造成持續的緊張。心理學家把這種緊張對人體有害的作用稱為“定時炸彈”。如有報道:一門診部所有求診的老年病人,因情緒緊張致病者占76%。另一份材料中說:後枕部疼痛,一直疼到頸部的病人,85%的病因是情緒緊張。所以在晚年時期,用心理上樂觀旺盛的精神因素,戰勝和克服末日感的情緒,是抗病和推遲衰老的有效良方。
老年人除了容易得一些生理疾病外,有的還易出現老年性精神疾病,一般表現為精神活動的紊亂以及認識、情感、意誌、行為等方麵不同程度的異常,嚴重的不能維持正常的生活。
老年精神病可分為兩大類:老年前期精神病和老年性精神病。老年前期精神病發生於60歲以前,主要表現為進行性智能衰退和記憶障礙。有的也可能出現情緒和性格的變化,以至整個機體衰退,最後發展為嚴重癡呆,生活不能自理。而老年性精神病,一般在60歲以後,以緩慢進行性智能衰退為主要特征,最後出現性格改變,逐漸發展為智能障礙。
根據上海地區的調查,各種精神病患者,占總人口的6%~7%左右,其中以60歲以上的老人占絕大多數。由此可見,預防和減少老年性精神病,是心理衛生的一項重要任務。
在運動機能方麵,肌肉力量減弱,人到60歲以後肌肉力量僅為20歲時的二分之一。此時肌肉緊張度高,不柔軟,手指發抖,運動欠靈活,還會出現行走障礙。據調查,行走困難的老人,六十歲左右的占6%,七十歲左右的占21%,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所占比例逐漸增大。由於身體運動機能減低,對心理也產生很大的影響,使老人產生無力感和抑鬱、悲觀等心理狀態。
心理活動與個性特征發生變化
由於視覺係統尤其是大腦的退化和機能障礙,首先引起感覺能力的減低。人的視力本來從30歲開始下降,40歲以後明顯感覺眼的調節機能變壞。到了老年,眼睛有時還發生其他病變。聽力也減退,會話時高音還能聽清,對低音就不大感知了。記憶力越來越差,對於一切事情和學習過的內容容易遺忘。這時,思維能力低下,情緒變得不安。
老年退、離休後,不僅由於沒有同伴交往而寂寞,同時也會由於不能發揮自己的餘力而惆悵。其次,家庭生活環境的變化,孩子長大成人,另立門戶,家裏隻剩下老年夫婦,也有的配偶死亡,或老年喪子。這樣的老人,普遍感到孤獨和不安。
由於身體、環境和心理的變化,使老年人感到無力和寂寞,引起不安和恐懼,並對這種不安和恐懼采取本能的防衛態度。因此,在個性和行為方麵出現許多特征。例如,頑固地堅持自己的觀點和習慣,不讚成別人的意見和看法,甚至連一些生活小事,也會加以反對。由於自己不斷地堅持防衛態度,所以對什麼事都感到懷疑。甚至有些老人由於懷疑而發展到妄想,以為別人要謀害自己,以至心神不安。也有的老人由於抑鬱和悲傷,甚至走上自殺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