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心理衛生
針對老年期的特點,老年人的心理衛生主要有下列幾個問題:
衰老感。一般人到60歲以後,由於身體、心理、生活環境等各方麵的變化,會感到自己已經老了,而產生了衰老感。這在某種意義上說,會使老人更好地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和精力做力所能及的事。但也有一些老人,由於不服老而魯莽行事,造成傷亡事故。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雖年不及半百,卻以老人自居,也有些人雖年邁七十歲,卻有“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精神。由此可見,衰老感的產生,並不是單純地由身體變化引起,心理因素也起很大的作用。
衰老感一經產生,就意昧著一個人已經精神老化,失去生活的意願和積極性,失去工作和學習的勁頭。所以,老年人應該注意鍛煉身體,加強營養,有規律的作息,保持身體健康。同時,要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堅持革命意誌,防止消極情緒產生。對生活要充滿信心,生活起居盡量自己料理,不要以老自居。這樣,就可推遲衰老感。
保持良好情緒。據研究長壽者認為:“一切對人不利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天亡的就是被稱為不好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如憂慮、頹勢、懼怕、貪求、怯懦。”從我國長壽之鄉——廣西巴馬地區九十歲以上老人的調查來看,這些老人雖然職業不同,習慣各異,但他們有一共同特點,即性格從容,溫和樂觀,直爽開朗,沒有一個人是憂鬱孤僻的。他們善於在勞動中享受樂趣。
老人的情緒應特別注意“發怒”和“狂喜”。遇事不要急躁;遇到悲哀的事,不要過於傷心;遇到急事,不要過於驚恐;遇到喜事,不要過於歡樂。這樣,使自己保持在愉快、輕鬆、和諧的情緒中生活和工作。
為了保持良好的情緒,防止孤獨,寂寞,無聊,最好的辦法是發揚我國傳統中贍養老人,孝順父母的良好風尚,兒女婚後盡量與老人住在一起。一個和睦、美滿的家庭對老年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最使老人不安的因素是威脅生命的各種疾病,所以,要加強健康管理。積極組織老年參加各種體育活動,如慢跑、太極拳、氣功、棋類等。同時,要經常給老人檢查身體,發現疾病,要早期治療。積極開展健康谘詢,使老人學會自我調養的方法。此外,家屬的照顧等也很重要。對老人關心、尊敬,不要使他們生氣。
充實老年人的生活,也是保障老年人良好情緒的措施之一。街道裏弄要建立老年人俱樂部、老年人休息之家以及文化茶園之類的設施,使老年人有交談、娛樂、開展各種活動的場所。也可組織老年輔導少年兒童學習,開展栽花養魚養鳥,短途旅遊,棋、牌類比賽,書法、繪畫展覽等。在國外有人調查,90%以上的老年人喜歡學習,所以,許多國家提倡終身教育,開辦長壽大學、老人學院等,以滿足老人的需要,充實老人的生活。
總之,在人的整個生命過程中,每個階段都存在著大量的心理衛生方麵的問題需要我們研究和解決。講究心理衛生,可以預防各種疾病,有助於培養良好的性格,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心靈,促使身心得到健康發展。目前,心理衛生問題已受到國內外普遍重視,並在實踐中開始運用。心理衛生工作是關係到我國民族昌盛的大事,我們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在社會主義文明建設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心理暢神養生法
祖國醫學認為,為了預防疾病,光靠生理衛生是不夠的,還必須善於調攝精神,講究心理衛生,以增進心理健康。《內經》指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誌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這裏明確地指出,所謂心理衛生,就是盡量減少不良的精神刺激,防止過度的情誌波動,抑製過多的嗜好欲望,保持心胸開朗愉快,等等。隻有這樣才能“獨立守神,肌肉若一”,心理健康,減少疾病。
關於心理衛生的具體措施概括起來主要有:清靜養神、節欲保精、和情治氣、適時調神、修性怡神等。
清靜養神
“清靜”是指精神情誌保持淡泊寧靜狀態。欲使心神清靜,關鍵是要保持思想上的”恬淡虛無”。所謂“恬淡虛無”,實際就是排除雜念,暢遂情誌,神情淡泊,保持“靜養”之意。此外,去名利,寡欲望,亦是清靜養神的重要方法。我國古代著名的養生家稽康指出,“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息怒不節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精神虛散為五難”。說明聲色利欲,喜怒無常,斤斤計較,患得患失,致使精神渙散,對身體健康都有很大的傷害。
節欲保精
中醫學認為,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的物質。廣成子說,“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爾精,乃可以長生”。性欲本是一切動物正常的生理要求,但如不加節製,縱欲無度,則會身心俱勞,耗散陰精,擾亂心神,傷害健康。
和情洽氣
協調七情活動,不過喜,不暴怒等等,以保持體內氣機調順,是身心健康的重要養生方法。人是由大腦皮層統一指揮,各個生理係統協調活動的有機整體。生理的疾病要影響心理活動,心理不健康也必然要影響生理的變化。一個人對生活充滿樂觀和信心,覺得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朝氣蓬勃,性格開朗,涵養高尚,精神振奮,是防病健身、延年益壽的重要條件。相反,一個消極悲觀,抑鬱苦悶,心胸狹窄,對生活喪失信心的人,則容易罹患疾病,加速衰老進程。
適時調神
人生活在自然界,自然界的四時變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體的生理和心理活動。《內經》指出:“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四時氣候變化,是外環境變化的重要方麵,心理活動是人體髒器活動的主宰,保持內外環境的協調和諧,是保證身心健康的重要條件。此外,中醫學除了按照四時變化規律進行調神攝生外,還根據每天時間的順序而調理精神以及生活起居。把一日分為四個階段(一日四時),人體陽氣隨之而出入升衰。一日之中陽氣運動與四時生、長、收、藏的規律是一致的。因此,每日調神方法與四時一樣,應以陰陽變化為指導思想,早晨以及上午,人體陽氣旺盛,故精神宜振奮向外;暮晚陽氣收斂,則宜休整、靜息。總之,每日精神調攝應當清晨活躍,白日飽滿,傍晚安寧,睡前靜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