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七章(1 / 3)

起居養生

所謂“起居”,它包括的內容十分廣泛,如居處、環境、衣著、沐浴、睡眠,甚至還包含勞逸及克製、改變不良習慣等內容,而“起居有常”說的就是以上諸方麵有規律,避免意外,從而達到養生延壽的目的。

起居

起居有常是要求人的日常生活要有一定規律,並合乎養生的法則,勞逸結合,“不妄作勞”,不違背常規。

起居,主要是指作息,也包括平常各種生活細節的安排在內,中國醫學、養生家認為,人的長壽原因之一,就是“起居有常”。《內經》上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綜觀近代以來長壽老人的養生經驗,他們都有一套符合生理要求的作息製度,並養成按時作息的良好習慣(即所謂“常”)。《內經·素問》說:“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這裏,根據自然界的陽氣變化規律,把一天分為三個階段,而人體的陽氣亦隨著自然界陽氣變化,表現出生、長、收、藏等四種不同的形式。即天亮時人體的陽氣開始活躍於體表;中午陽氣最旺盛;太陽偏西時體表的陽氣開始向內收斂,汗孔固閉;日落之後陽氣潛藏於體內。基於上述認識,中國養生家要求人們製定符合生理要求的作息製度並養成習慣,認為這樣做對人壽命的延長肯定是有意義的。

大家知道,人體體溫偏離平均值36.5℃過遠,通常是疾病的反映。然而,許多征象表明,人體溫度具有同太陽光緊密相關的節律性變化,一日之中有最高值和最低值。健康人的體溫在24小時之內可有1℃左右的變化。清晨人體溫度最低,黃昏最高。雖然這種變化看起來微不足道,但是由此可以找出其他一係列生理變化的關鍵所在。隨著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這兩種高度專門學科的發展,在許多生理過程中存在著節律這一事實,已經逐漸被人們發現並肯定。例如,血壓和血液中的白細胞的數目都具有節律性的變化。血糖指標、排尿量和尿中特殊化學成分每天裏都有變化。大腦和身體的其他各種器官都表現出各自的機能節律。甚至內關節似乎也具有節律。今天科學家們堅信不疑,人體中的任何一種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都具有節律性。

實驗表明,多數節律是以太陽為基礎的。這些節律在白天到黑夜再到白天的過程中是有變化的,不過,變化的周期並非24小時。實際上,人類生理節律周期不是太陽光,而是似晝夜的。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用一個40歲和一個28歲的兩個人做實驗,測定人體節律對長度不同的周日的適應性。他們住在黑暗的洞裏,那裏保持恒溫,用電燈光來改變光亮和黑暗時間的長短。電燈的開關是自動化的。這兩個人的生理節律對十個半小時的白天和十個半小時的黑夜,也就是說21小時的周日,適應情況一樣良好。然而,如果以28個小時為一周日,其中14小時是白天,14小時是黑夜,兩個人的節律就出現明顯的不同。年輕人很容易適應新的時間表,而那個中年人的機能隻是維持24小時的周期。這個實驗說明,人體對晝夜變化的適應是遵循一定節律的,特別是對中、老年人來說,按時作息,不違背人體生理變化規律。

作息製度,還包括勞逸結合,必須要有勞有逸。不能過於安逸,電不能過於勞累。無論腦力勞動或體力勞動的時候都不能過於疲勞,否則,便會生病。中醫所謂“勞則氣耗”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勞逸結合,按時作息,對長壽很有意義。但是“不妄作勞”並非是什麼都不做,古人提倡的是“常欲小勞”,不僅要“學而不殆”,而且應盡可能作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

對老年人來說,“息”與“逸”主要是指睡眠。此外,適當的文娛活動與業餘愛好等,也是完全需要的。文娛活動方麵包括觀摩文藝表演,閱讀報刊書籍,遊覽公園及名勝古跡及棋類、兵乓球、牌類等活動。這些活動要量力而行,切忌肆意無度,搞得非常緊張和疲勞,業餘愛好方麵如種花、養小動物、集郵、書畫等項目很多,可因人而宜,自行選擇。國外有資料認為,養小動物(如狗、貓)者,多能長壽。我國古代哲學家荀況有一句名言,“美意延年”,就是這個意思。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要注意個人衛生,經常保持手、麵與口腔的清潔衛生,每日刷牙,飯前、便後洗手,勤修指甲等。適當時間洗澡一次,但也不必過勤,尤其是老年人洗澡過勤,容易發生瘙癢症。因為老年人皮膚腺萎縮,多洗澡會使皮膚更加幹燥。衣服添減要適應冷暖及季節的變化,特別是老年人的新陳代謝水平低,血液循環差,既怕冷又怕熱,對於氣候變化很敏感,應隨時增添衣服。老人手腳等肢體末梢因循環差而易冷,更須注意保溫。

睡眠

睡眠是人體借以維持正常生理活動的自然休息。睡眠能保護大腦皮層的細胞使其免於衰竭和損壞。通過睡眠使神經組織在覺醒時消耗的力量能得以恢複。

中國傳統養生學對睡眠科學十分重視。宋代政治家王安石曾寫詩雲,“華山處士如容見,不覓仙方覓睡方”。據《丹淵集》記載,陳摶“聞定州天師觀都威儀何昌一有道術,善‘鎖鼻息飛精’漠然一就枕,輒越月始寤,遂留此學,卒能行之。後歸關中,所修益高,蛻老而嬰,動如神人”。這是說陳摶將鎖鼻術和他原有氣功配合修煉,終於練成了“睡功”,而且通過練功已能掌握返老還童之術了。

睡眠的方位

曆代養生家對睡眠的方位很講究,根據天人相應的理論,春夏陽氣當旺,東方屬陽主升,睡眠時頭應向東以應升發之氣,秋冬陽氣潛藏,西方屬陰主降,睡眠時頭應向西以應潛藏之氣。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養性》中說:“凡人臥,春夏向東,秋冬向西。”根據上述理論,有的養生家還提出睡眠的四個方位,即春季頭向東,夏季頭向南,秋季頭向西,冬季頭向北,所謂“秉旺氣”。此外,也有的養生家提出恒東向,忌北向的寢臥原則。我國有人在武漢市第一醫院做過腦血栓形成患者床鋪擺設方向的調查,發現北向臥的老人,其腦血栓形成發病率要高。

睡眠姿勢

人的睡眠的姿勢是多種多樣的,早在《論語·鄉黨》中就已指出,“寢不屍”,即謂不仰臥也。其後《千金要方·道林養性》又說:“屈膝側臥,益人氣力,勝正偃臥。”希夷安《睡訣》還對側臥的姿勢進行了描述,他寫道:“左側臥則屈左足,屈左臂,以手上承頭,伸右足,以右手置右股問,右側臥反是。”在側臥中,又多主張右側臥。《釋氏戒律》指出,“臥唯右側”。《續博物誌》也指出,“臥不欲左脅”。清代養生家曹庭棟在其《老老恒言·安寢》中認為食後宜右側臥,而食遠左右皆宜,他說:“脾與胃居中州,而脾連胃左,故脈居右而氣常行於左。如食後必欲臥,宜右側以舒脾之氣。”

一般說來,睡眠的基本姿勢有三種,即仰臥、俯臥和側臥。據統計:人類睡眠時仰臥的約占60%,側臥的占35%,俯臥的隻占5%。有人認為,俯臥、仰臥、左臥等睡眠的姿勢均不適宜。因為俯臥時整個身體上半部的重量都壓在胸部,以至不能自由呼吸,易引起噩夢。仰臥時手易放在胸前壓住心窩部,這也是夢魘的原因。仰臥時,舌根往後墜縮,容易引起呼吸不暢而打鼾。左側臥心尖部易受壓,如耳貼枕上會聽到心跳聲音,影響入睡,也會導致噩夢。右側臥時,全身肌肉鬆弛,呼吸舒暢,而且能使心髒、肺髒和胃腸的生理活動降到最低。心髒不受壓迫,肺髒自由呼吸,能保證得到全身的在睡眠狀態下所需要的氧氣。氧氣的供給充足,使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腦細胞就能充分恢複自己的能量儲備。胃的內容物在這種姿勢下,亦較易輸入十二指腸,因為與十二指腸的連接處是向右開口的。但是,近年來有些學者認為,睡眠的姿勢與心髒病有關,70%的心髒病患者是向右側睡的,而健康的人隻有14%是向右側睡。也有學者認為,人在睡眠過程中,姿勢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不管朝哪側睡,睡著了都要翻身。在整個睡眠過程中,體位的變動達20~60次。生理學家認為,睡眠是抑製過程在大腦皮層廣泛散開的結果,而睡眠時的輾轉反側有助於這個擴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