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睡眠姿勢的選擇,應以有利於迅速入睡,睡得自然舒適為準。
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和生活節律,對睡眠有著重要意義。生理研究證明:睡眠長期不好的人易於衰老。據國內外大量資料分析,發現幾乎所有的長壽者都有很強的生活規律和良好的睡眠。在我國最適宜睡眠的時間是晚上九點至十點鍾至次日晨五至六點鍾。隻要認真堅持,按時上床,按時起床,天天如此,時間長了自然會形成條件反射,建立起固定的睡眠“動力定型”,形成一種牢固的節律性。
睡眠時間
關於睡眠的時間古人的認識比較籠統,即所謂“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內經》講的較為具體,即春季“夜臥早起,廣步於庭”;夏季“夜臥早起,無厭於日”;秋季“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冬季“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其後明代胡文煥在其《類修要訣·養生要訣》中更進一步闡述了這個問題,他寫道:“春夏宜早起,秋冬任晏眠,晏忌日出後,早忌雞嗚前。”
長壽老人大多睡眠很好,每天睡足7~8小時,這是長壽的重要條件,有人做過研究:每晚睡眠不足四小時的成人,其死亡率比每晚睡7~8小時的人要高80%,每晚睡眠超過十小時的人,其死亡率也比每晚睡眠7~8小時的人高80%,這說明睡眠時間過長或過短都可危及人的壽命。
古人睡眠十忌
由於睡眠與健康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對睡眠的忌諱也很重視,總括有十個方麵:
·睡眠不可仰臥·
古人說,“睡不厭蹴,覺不厭舒”,睡時宜側生屈膝,則精氣不散,醒時宜舒展活動,則氣血流通,如果仰臥,則體直不舒,肌肉不能放鬆,且手易搭胸,多生噩夢,還影響呼吸與心跳。
·睡眠不可憂慮·
睡時一定要專心安穩思睡,不可想事,古人說:“先睡心,後睡眼。”這是睡眠的重要秘訣。如果睡下以後思想日間或過去、未來的雜事,甚至憂愁焦慮,不但會失眠,而且對人體的損害會比白天更大。
·睡前不可惱怒·
《素問·舉痛論》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思則氣結。”凡情態的變化都會引起氣血的紊亂,從而導致失眠,甚至疾病。所以睡前非但不可惱怒,亦應避免任何情緒過激。
·睡前不可進食·
臨睡進食容易增加腸胃負擔,既影響入睡,又傷害身體。如睡前感覺饑餓,飲食後宜稍休息一段時間再睡。古人說,“早飯宜好,午飯宜飽,晚飯宜少”,這確是一個值得注意的養生經驗。若夜臥以後在床上進食,則更為不利。當然,由於特殊情況所造成的因饑餓而進食,則又當別論,隻是不應形成習慣。
·睡臥不可言語·
中醫認為,肺為五髒華蓋,主出聲音,凡人臥下,肺即收斂,如果此時言語,則易耗肺氣,這好像鍾磬一樣,不懸掛則不能發聲。另外,睡前說話,也會使精神興奮,思想活躍,從而影響入睡,導致失眠。
·睡臥不可對燈·
睡臥對燈光,使心神不能安定,不易入睡,也易醒。
·睡時不可開口·
唐代名醫孫思邈說,“夜臥常習閉口”,這是保養元氣的最好方法。張口呼吸有很多缺點,不僅不衛生,而且使肺髒易受冷空氣和灰塵等的刺激,胃內也易進入涼氣。
·睡前不可掩麵·
以被覆麵,使人呼吸困難,而且吸入自己呼出的二氧化碳,對於身體健康極為不利。因此“三叟歌”中有“下叟前致詞,夜臥不覆首”的養生歌訣,足見古人對這一養生方法的重視。
·臥處不可當風·
古人認為,風為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人體睡眠後,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降低,最易受風邪的侵襲。《瑣碎錄》說,臥處不可當風,“恐患頭風,背受風則嗽,肩受風則臂疼,善調攝者,雖盛屬不當風及坐臥露下”。
·臥不可對火爐·
臥時對火爐,易受火氣蒸犯,令人頭重目赤,或患痛腫瘡癤,並易發生感冒。《瑣碎錄》說,“臥處不可以首近火,恐傷腦”。且由於溫度高,容易在入睡後將被撩開,反而著涼;或夜間起床,亦易受寒。
抱樸子睡眠功
東晉養生家葛洪在其所著的《抱樸子》中,把伸、屈、俯、仰功應用於側臥、曲臥、俯臥和仰臥,創抱樸子睡眠功。老人練此功,甚為相宜,現介紹如下。
傾臥功
即向左側臥或向右側臥的睡眠功。因為睡眠姿勢,像鹿睡眠,所以養生家又叫它“鹿眠”。鹿係長壽之動物,之所以能長壽,主要借助於側臥,行細呼吸,於睡眠中運通督脈。
側臥的正確姿勢是:如向右側臥,則半屈右臂,將右手放在枕上,伸右腿,蜷左腿。
左、右側臥,兩種姿勢均可,但以衛生常規來講,向右側臥,優於向左側臥,因為右側臥,心髒在上,不致受壓。
側臥功的最大優點是安適舒展,腹背不受壓力,氣血運得順利,久久行之,便於氣通督脈。也可用於防治失眠,老人學習氣功者用之,尤為相宜。
曲臥功
兩腿蜷屈,兩手抱膝,好似仙鶴蜷腿抱翅,頭藏體內,能於睡眠中運通任脈,古代養生家謂之“鶴眠”。
屈臥姿勢,除了屈腿抱膝等外,還可配合縮腹做腹肌鍛煉之功,即一吸氣,小腹痛失內縮,呼氣再放鬆小腹。此功久久行之,可使丹田溫暖,下元堅固,預防遺精。
俯臥功
俯臥於平板床上,下鋪厚裖,慢慢做縮頸、仰頸各二三次,然後靜聽鼻息,呼吸要求細長而勻,類似龜眠,占人謂之“龜息”久久行之,可使督脈旰盛,氣行通暢。
仰臥功
即仰臥在床上的睡眠功。具體姿勢,張臂伸足,類似一條龍,占人稱之口:“龍眠”。
仰臥功,四肢舒暢,呼吸順利,久久行之,可使丹田溫暖,便於任脈及髒腑氣血運行。
以上介紹了抱樸子的四種睡眠功,其中第一項側臥功和第四項仰臥功,可練習純熟,睡眠中即可行之。至於第二項屈臥功和第三項俯臥功,老人用之如有勉強,可作睡前的鍛煉功。鍛煉完畢,再換用第一項的側臥功或第四項的仰臥功。
衣、被、床、枕
衣著
曆代養生家認為,衣服的質地應輕柔保暖,大小適宦,明代養生家龔廷賢在《壽世保元》中說:“衣薄綿輕葛,不宜華麗粗重。”清代養生家曹慈山在《老老恒言》中又指出:“唯長短寬窄,期於適體。”對於衣著的厚薄脫著,養生家亦有詳盡闡述,綜合起來,可有三個方麵。
第一方麵:脫著隨乎寒熱。《彭祖攝生養性論》說:“先寒而後衣,先熱而後解。”《老老恒言·衣》亦說,“其厚薄酌乎天時”,“熱即脫,冷即著”。均指出了衣服的厚薄脫著應與天時的冷暖相適應。另一方麵,古人還認識到穿衣不宜過暖,否則反容易受邪致病。晉代養生家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教誡篇》中說:“彭祖曰:重衣厚褥,體不勞苦,以致風寒之疾。”因為衣服過暖,則機體缺乏耐受風寒的鍛煉,反而使得抗邪防病之力減弱。至於老人和身體虛弱的人,由於對寒熱的耐受性較差,所以又當盡量注意慎於脫著,以免脫著時感冒邪氣。《壽世保元·老人》說:“慎於脫著,避免風寒暑濕之侵,小心調攝。”
第二方麵:脫著順乎四時。春季陰寒未盡,陽氣漸生。一是早春宜減衣不減褲,以助陽氣的生發。《老老恒言·燕居》說:“春冰未冸(音判,冰化開),下體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所以養陽之生氣。”二是隨時加減不可急脫急著。《老老恒言·燕居》又說:“綿衣不可頓加,少暖又須暫脫。”夏季盡管陽熱熾盛,仍應著衣以護其胸背。《老老恒言·衣》指出:“夏雖極熱時,必著葛布短半臂,以護其胸背。”這一點對老年及休弱之人尤為重要。秋季氣候轉涼,亦要注意隨時加衣。冬季寒冷漸盛,應當隨著氣溫的寒冷逐漸加衣,但要避免一次加得過多。元代養生家丘處機在《攝生消息論·冬季攝生消息論》中說:冬季“宜寒甚方加綿衣,以漸加厚,不得一頓便多,唯無寒而已”。
第三方麵:脫著要有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