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養生
說到旅遊,如果隻理解為“遊山玩水”那就太簡單了,實質上旅遊活動是一項增長見識、陶冶情操、充實生活、活動筋骨的對人體身心健康極其有益的活動。1985年,全世界約有42億人次參加旅遊,其中,在各國國內旅遊的人達到38.8億人次,國際旅遊者達3.2億人次。我國曆代養生家都主張去接近大自然,如《壽親養老新書·古今嘉言》中載有:“從容山徑,撫鬆竹,與麋犢共偃息於長林豐草間。坐弄流泉,漱齒濯足。”高濂《遵生八箋·起居安樂箋》亦有:“時值春陽,季風和景,芸樹鳴禽,邀朋郊外,踏青載酒,湖頭泛棹。問柳尋花,聽鳥鳴於茂林,看山弄水。”由此可見,古人對旅遊的興致很高。不僅養生家主張旅遊,即使是一些大文學家、大詩人,如徐霞客、王羲之、自居易、蘇軾、李白等也都是喜歡旅遊的。尤其是在我們偉大的祖國,地域遼闊,海岸線漫長,地形地貌千變萬化,氣候變化多樣,動植物種類繁多。再加上曆史悠久,曆代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眾多的文物古跡曠世不衰,遺存至今,遍布祖國各地,這是我們偉大的祖國和祖先賦予和遺留給我們的豐厚恩澤和遺產,它表現在旅遊上,構成了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所有的這一切,就更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參加這項活動。
旅遊的意義和目的
增強體質:生命在於運動,人體內部的各個器官都在進行著維持生命的不停止的活動。如果人的活動減少,組織器官和整個機體就會衰萎,抗病能力下降,而適當的活動,尤其是經常參加旅遊運動,可以促使體內各個器官的組織機能狀況更為良好,從而使人精力充沛,工作效率提高。旅遊者在遠足跋山涉水之中.活動了身體筋骨關節,鍛煉了體魄,使人氣血流通,利關節而養筋骨,達到了增強體質的目的。
增加知識:遊風景名勝。從某種角度來說,是在看一部實在的曆史,它能給人知識,給人力量,這是因為不同的風土人情、不同的地理環境,令人知識麵為之一寬。尤其是我國曆史悠久、文明發達、遠古文化遺址、曆史文化名城、古代工程、寺廟石窟、陵寢墓葬、雕刻繪畫、園林建築,以及革命文物和紀念地.遍布各地。踏著祖先的遺跡、欣賞古代匠師的藝術傑作、領略中華文明的輝煌成果,發尋古探奇之幽思、汲取精神營養,別有情趣。
飽覽風光:當人們投身於大自然、田園花草、溪泉潭瀑、深山密林,這一切一切的大自然奇觀,優美恬靜的環境,秀麗的山水風光。會使人耳目為之一新。身臨其境、解脫市井喧囂,進入清新意境.可盡情品領大自然的恩澤,享受山野情趣:或清夏避暑、沐浴和煦陽光,頤心養性。在開闊了眼界、鬆弛了緊張情緒的同時,又呼吸了大量新鮮空氣,對身體極有好處。
陶冶性情:在中華大地的青山綠水之畔,留下了數不盡的令人緬懷的遺蹤勝跡。再加上名人身後的紀念場所,名人筆下的山川風貌,以名人命名的景致,成為分布廣泛的旅遊勝地。它們融彙了自然風景與人文景觀,顯現了曆史風貌、人物事業、山川景勝、造型藝術。寓強烈的愛國情操和豐富的知識內涵於覓古覽勝之中,並伴有濃重的審美情趣。所有的這一切,都可以極大地陶冶人們的性情,使人們樂而忘歸,沉浸在身心愉快的海洋裏。近年來,不少旅遊勝地、各種形式的遊樂場所如雨後春筍,這樣又可把旅遊和娛樂結合在一起,從而使人心中的雜念盡除,煩惱頓消,充滿喜悅,無比暢快,達到“空人心”、“悅身性”的境地。
熱愛祖國: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異鄉情調,少數民族風土人情,諸如生活習俗、服飾打扮、節日活動、民居民宅、土特名產、鄉土風味,對於久居大城市的人們來講,無不具有引入入勝的魅力。此外,在我國上下5000年光輝燦爛的文明史上,名哲先賢、科學巨輩、文藝大家、騷人墨客、政冶豪傑、軍事奇才、民族英雄、革命先驅,層出不窮,以上的這些在不少旅遊之地均有顯現,使人們在看了這些以後。更加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特別是不少地方的用新技術裝備興建的現代工程,不僅是巨大的生產力,也是饒有興致的旅遊資源。身臨其地,目睹其宏偉氣魄和先進技術,會感受到社會的進步、時代的氣息,令人開闊胸襟、振奮精神,從而產生對偉大祖國的向心力。
旅遊中的保健
隨著國際、國內旅遊活動的快速增多,與之相應的一門新興學科誕生了。這就是旅遊保健學。所謂旅遊保健學,就是研究和探討人們在旅遊活動中自我保健的理論、原則和方法的一門學科。
旅遊,不僅僅是“遊山玩水”,實質上是一項增長見識、陶冶情操、充實生活、活動筋骨、對人體身心健康極其有益的活動。但要達此目的,必須注意旅遊保健,否則事與願違。如有的人患有暈動病。若不懂得克服暈車暈船的知識,又怎樣能旅遊好呢?坐飛機旅遊已成為時尚,但一些人卻不適乘飛機。越來越多的青年人喜歡蜜月旅遊,但怎樣注意性保健,又如何避孕,這裏麵有許多學問。又比如,不少人現在喜歡野遊,即到荒山野嶺處旅遊,但如何避免蛇的咬傷.野蜂的蜇傷,也是旅遊者必備的常識。此外,旅遊中得了病,怎麼自救?旅遊中,又怎樣注意衣食住行?這些都是旅遊保健學研究的問題。可見,旅遊保健學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它包括了養生學、康複學、運動學、營養學、疾病防治、氣象學、地理學、性學、心理學諸多學科的內容,不僅從事旅遊工作的同誌需要了解,普通旅遊者也應該略知一二。總之,旅遊離不開保健,旅遊需要保健,旅遊保健學是人們的良師益友、旅遊者的保健參謀和顧問。
下麵再談一談旅遊保健學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形神兼養:旅遊活動不僅要做到“動形以健身”,而且還要借以舒展情懷,修身養性,即形神兼養,隻有這樣,才能“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因人、因地、因時旅遊:所謂因人旅遊,是說人們年齡、性別、體質、職業不同,所選擇旅遊的地點、項目、季節,要有所差異。所謂因地旅遊,是說旅遊的地點不同(指地理環境、氣象條件的不同),衛生保健的方法應不同。所謂因時旅遊,是說隨著季節的變化,衛生保健亦應有別。
暢通經絡:中醫學認為,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隻有氣血調和,人體才能健康無病。因此,如何保持經絡通暢,這是旅遊保健學的一條重要原則。
綜合調養:旅遊活動是集衣、食、住、行為一體的綜合活動,無論哪一個環節發生了障礙,都會影響旅遊活動的正常進行,旅遊保健必須從整體全局著眼,注意到各個環節,全麵考慮,綜合調養。
至於旅遊活動的保健方法,更是多種多樣,如騎自行車旅遊的保健,登山活動的保健等,這裏就不多說了。
旅遊中的精神保健
眾所周知,現代人在獲得了相當充分的物質享受的基礎上。越來越追求完美的精神享受。而旅遊觀光、周遊世界.便可以有效地滿足人們高層次的精神需求。我國古代的很多文學家、大詩人,如徐霞客、王羲之、自居易、蘇軾等都是喜歡旅遊的。曆代養生家都主張去接近大自然,山上的清風、山間的紅日,是大自然對人們的恩賜,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山不在高、貴有層次,水不在深、妙於曲折,峰嶺之勝、在於深秀,提高心理素養,是旅遊者盡興遊覽,陶冶性情的重要環節。要使旅遊有修身養性的妙用,不斷提高旅遊者的文化和鑒賞水平是至關重要的。在我國上下5000年光輝燦爛文明史上,名哲先賢、科學巨輩、文藝大家、騷人墨客、政冶豪傑、軍事奇才、民族英雄、革命先驅,層出不窮、光芒四射。他們不僅給後世留下了永不泯滅的精神財富,而且在中華大地的青山綠水之畔、鄉鎮市井之間,留下數不盡的令人緬懷的遺蹤勝跡,再加上名人身後的紀念場所、名人筆下的山川風貌,以名人命名的景致。成為分布廣泛的旅遊地。它們融彙了自然風景與人文景觀,顯現了曆史風貌、人物事業、山川景勝、造型藝術,寓強烈的愛國情操和豐富的知識內涵於覓古覽勝之中,並伴有濃重的審美情緒。此外,由於我國曆史悠久,文明發達,遠古文化遺址、曆史文化名域、古代工程、寺宙石窟、陵寢墓葬、雕刻、繪畫、園林建築,以及革命文化和紀念地遍布各地。踏著祖先的遺跡,欣賞古代匠師的藝術傑作,領略中華文明的輝煌成果,發尋古探奇之幽思,汲取精神營養,別有情趣。
以上所說的一切.都無可辯駁地說明了旅遊活動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極好活動,經常參加旅遊,能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對於健康的概念。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為“是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福利上的完美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病和虛弱現象”。因此,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健康者,不僅要軀體無病,而且還要精神愉快,心理上健康。特別是隨著社會的前進、經濟的發展,“人類已進入情緒負重的非常時代”,精神因素影響人體情況將越來越顯得複雜,重視、發展和創造精神保健和心理療法顯得更加重要。而積極發展和參加旅遊活動,則是精神保健和心理療法的重要一環。
旅遊活動盡管本身就是一種精神保健.但要圓滿地達到旅遊的目的,在旅遊中還必須加強精神保健,具體做法是:
(1)培養百折不撓的毅力和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祖國醫學認為,“養生莫如養性,養性莫若養法”,“有法則樂,樂則能久”,就是說,養生要養其根本。人的思想、情誌、心理等是生命的根本。隻有有了好的道德風貌,精神才能安靜、平和、樂觀、愉快。
好的道德風貌之一。就是要有堅定的信心,因為信心是生活的主宰,常言道:“有誌者事竟成。”社會上任何事情能否成功,信心是前提。又怎樣培養信心呢?堅持旅遊是方法之一。不少人都攀登過華山,當遊人來到青柯坪時,坪東有一巨石,叫做“回心石”,此石正處於華山第一道險境千尺崖之下。遊人至此,仰觀千尺嶂,但是懸崖蛸壁之上,陡窄的石梯盤旋而上,直插雲霄,一般年老體弱或沒有勇氣的人,麵對此險境,便望而生畏、不敢攀登、回心轉意、循原路而下,所以稱此石為“回心石”。其實,這裏並不是華山最險之處。如欲領略華山險峰的無限風光,自應知難而進,勇往攀登。可見,旅遊能培養百折不撓的毅力和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這一點對於許多青年人來說,尤其是從小生活在優越環境中的獨生子女來說,就顯得更為重要。
(2)培養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思想
改革開放以來,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他們極力羨慕西方的物質生活,往往是一去不複返,忘掉了養育他們成長的偉大祖國。而通過旅遊.使人們,尤其是青年人,可以深深感覺到,我們可愛的祖國曆史悠久、地大物博、山水風光秀麗、名勝古跡眾多,為自己是一個炎黃子孫而感到自豪。中國的山水風景和名勝古跡各有特色。展現在人們眼前的自然美,往往同曆史建築、文物古跡所反映的人工美結合在一起,形成中國風景名勝所特有的風格。人們假如能常到有風景名勝的地方去旅行,不但會得到難得的美的享受,更會獲得豐富的曆史知識。雄偉秀麗的山水風光和名勝古跡,將幫助您陶冶情操.滌蕩心靈,增長見識,開闊視野,進一步了解祖國,從而激發愛國主義熱情。是的,作為社會主義祖國的一個公民,是多麼的幸福和自豪。
(3)培養開朗樂觀的性格
開朗和樂觀是健身的要素、長壽的法寶,這是人所共知的常理。性格開朗的人。能較好地調暢情誌,所謂“樂而忘憂”,情緒正常,氣血流暢。才能加強對神的滋養,有益於健康。2000多年前的《論語》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可見,樂觀的情緒是調養精神、排除不良情緒因素、防止衰老的最好的精神安慰劑。
實踐證明。旅遊活動是培養開朗樂觀性格的最好途徑。清代袁枚是曆史上有名的長壽作家,被譽為“一代文星兼壽星”,他平生以遊曆名山為最大情趣,高興起來,還在山巔奔跑,領略“萬山隨我同奔騰”的情趣,正如友人為他八十大壽寫的賀詞裏所說:“八十精神勝少年,登山足健踏雲煙。”尤其是近年來,各種形式的遊樂場所如雨後春筍,其中富含知識樂趣和新穎奇趣的項目.使得許多旅遊者高興而來,滿意而歸,這對培養開朗、樂觀的性格亦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