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上所述,緊張勞累的旅遊活動會損傷人體的精、血、津液、氣,而這些都是營養人體最寶貴的物質。因此,要保證旅遊活動的順利進行,保證身體健康,人們在旅遊中應吃點補藥。那麼,怎樣吃才好呢?
一要分旅遊項目
若旅遊活動純屬身體鍛煉,身體消耗很大,最好吃點人參或西洋參,因為二者均能補氣生津;或吃中成藥生脈飲亦可。
二要分季節
若是寒冷的冬天去旅遊,當溫補,可選用人參、肉蓯蓉等;若是炎熱的夏天去旅遊,當清補,如西洋參、百合等。
三要分人
老年人、體虛者,宜多補,年輕人、體強者,宜少補或不補。或隻需吃得好點。
四要分清氣血陰陽
即氣虛者補氣,血虛者補血,陽虛者補陽,陰虛者補陰。總之要依證而補,不能盲目亂補。補氣藥常用人參、黃芪、黨參,成藥可用四君子丸,症狀主要是氣短、懶言、倦怠;補血者常用當歸、龍眼肉,成藥可用歸脾丸,症狀主要是頭暈、心悸、失眠、脈細;補陽者常用杜仲、蛤蚧,成藥選用右歸丸,主要症狀是形寒肢冷、乏力自汗、脈遲無力;陰虛者常用黃精、枸杞子,成藥可用左歸丸,主要症狀是:五心煩熱、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
旅遊者的大敵——水土不服
目前,旅遊已經成為世界性的潮流,人們越來越喜歡薊大自然中去。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生活習澳均有差異。每當人們從一個地方乍來到一個新地方時,往往感到身體不舒服,甚至表現出食欲不振、身疲神乏、惡心嘔吐、腹脹、腹痛或月經不調等現象,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水土不服”。
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人,由於長期處於特定的自然環境中,已經形成了一種相對穩定的生活條件,機體同周圍環境也已經建立起鞏固的協調關係,即所謂的適應性。一旦外界條件變化了,人體某些生理功能可能發生暫時性的紊亂,從而表現出某些症狀。如從平原到高原,由於高空空氣缺氧,人會產生心慌、頭昏、失眠、嘔吐等高原反應;從北方初到南方,因南方空氣濕潤,會感到筋骨疼痛;而從南方初到北方,因北方空氣幹燥,常常會引起口鼻幹燥。
“水土不服”諸症,對於絕大多數旅遊者來說,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後.常常可自然消失,因為人體生理功能會進行適應性調整,能與新的環境之間建立起新的平衡,但也有少數人需經治療才能適應。那麼,“水土不服”引起的諸症又如何治療呢?
因土質、水質不同而引起的腹瀉、腹脹:這是由於水土不同而造成了食物成分之間的差異。當發生腹脹、腹瀉時,可服用酵母片、保和丸、藿香正氣丸等藥;要喝白開水,不要再吃冷飲、水果;不吃生蔬菜,包括色拉。
因氣候變異而引起的不適:若從熱的地方到冷的地方,可進行耐寒鍛煉。如冷水、冷空氣鍛煉,以增強新陳代謝過程,促進體內血液循環.亦可服用玉屏風散等增強身體抵抗能力之藥。若從冷的地方到熱的地方去,可進行耐熱鍛煉,並注意防止蚊蟲町咬。
不宜忘了森林旅遊
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的休閑觀念和健康意識的增強,返璞歸真的森林旅遊正在我國蓬勃興起。
森林旅遊最早起源於美國,1872年美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黃石森林公園。100多年來,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先後建立起各種類型的森林公園及自然保護3000多個,總麵積達4億多公頃。其中,僅美國就有1050個森林公園,麵積達93萬公頃,約占土麵積的10%。日本有700多個森林公園,麵積5.6萬公頃,約占國土麵積的15%。歐洲領土麵積很小的盧森堡森林公園及森林保護區麵積已占國土麵積的40%。我國自1982年9月,建立了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森林公園.到去年年底,全國經林業部批準建立的森林公園已達313個,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220個。
廣闊的森林具有很強的誘人力,它分布地域廣,不論山區、丘陵、平原,處處可見。到森林旅遊,不需長途跋涉,可減少許多旅途之苦。森林風景優美。有山有林,有鳥有獸,鳥語花香,且空氣芬芳宜人,對健康十分有利,到森林中旅遊,既可觀林賞景,又可進行狩獵、垂釣、野炊,別有一番情趣。
由於森林旅遊以森林景觀為主體,融合其他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特點,愈來愈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現在世界各地到森林旅遊的人數,已躍居各個旅遊項目之首,成為最有發展前途的旅遊項目之一。
旅遊不宜飲山泉水
夏季旅遊。實在是件美事。當我們走到青山綠水之旁或瀏覽到清水之畔時。那涓涓流下的山泉水,真想用手捧上一把“一飽口福”。
但是請你千萬別喝未經“衛生檢疫”的山泉水。山泉水看上去清澈,其實並不幹淨。據衛生部門介紹:他們去過多處泉水檢驗,雖含毒的不多,但卻都含有細菌。由於雨水的衝刷,風沙襲擊,土壤中的細菌、病毒、寄生蟲、枯草芽胞,還有放射性物質等,都可能進入山泉。
泉水中含有硫化氫的是臭泉,我們會聞到一股臭雞蛋味。含硫的氧化物或氯化氫的泉水叫酸泉,其水有腐性。含有硫酸鹽或其他坤鹽等有毒物質的是毒泉。含有放射性元素的泉水,進人人體後會放出射線,使人體內部器官受到照射,殺傷白細胞,使人體虛弱、疲勞,甚至出現脫發等症狀。所以,我們對於無味、無色、無毒的泉水,也不要飲用,以保證旅遊期間的身體健康。
旅遊吃點紅鱒魚好
現在有不少北京人每逢節假日都喜歡到郊區旅遊,除遊山玩水外.還喜歡吃點紅鱒魚,有的喜歡吃烤紅鱒魚,有的則喜歡生吃。紅鱒魚已經成了旅遊中人們的一道美味佳肴。
紅鱒魚,又名紅眼魚,馬娘魚,屬鮭魚科,味道基本與鮭魚相同。但營養價值高,每100克鱒魚肉中含蛋白質16.1克,脂肪1.6克,鈣183毫克。磷183毫克,以及鐵、維生素A等。祖國醫學認為,鱒魚性溫.味甘、功能暖胃和中,適用於凍瘡,寒凝痛經,胃寒冷痛諸症。若胃冷痛,可用鱒魚加蔥椒煮食;若產後少乳,用鱒魚加火腿燉服。但多食鱒魚可發熱瘡。紅鱒魚性好食螺蚌,棲息於流速較慢的水中。紅鱒魚原來北京郊區亦無養殖,大量養殖才是近幾年的事,此魚是焦若漁同誌當北京市長時,從秘魯大量引進養殖的,焦若漁曾在秘魯做過四五年的大使。
我們之所以倡導旅遊中吃點紅鱒魚,是因為本品甘溫,食之有和中暖胃之作用。不少旅遊者,因旅途中食生冷食物多,再加飲食不規律,極易傷胃,故應多吃點紅鱒魚,除生吃、火烤外,還可整尾紅燒、清蒸、燉、油煎,也可烹魚塊、炸魚段、溜魚片,或做成魚丸子,還可與親友圍坐火鍋旁,品食一番涮魚片。但您需要記住的是,紅鱒魚一定不要多食,否則“易發疥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