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話的幾種分類
有關中國神話的分類,因為分類標準不一致,產生的結果也有很大的不同。最早對神話進行分類的是茅盾先生。他共采取了兩種分類法。一種是從神話產生的起因分為解釋神話和唯美神話兩類;一種分類是從內容的層次為出發點,分為合理的神話(即原始的神話)與不合理的神話(有不同程度的文明化)。解釋神話出於原始人對自然現象的驚異。凡是關於日月雲種種自然現象的神話,關於火的來源,人類的來源等等的神話都是原始人為要解說自然界的神秘和萬物的來曆而作的,稱之為解釋神話。唯美神話是為挽救實際生活的單調枯燥而作的。這些神話所描寫的人物和事件,和我們的日常經驗都隔得很遠;但他們卻那樣地入情入理,所含的情感又是那樣的普遍,真摯,豐富,以至於人們聽到後會感覺很愉快,很感動。茅盾先生還認為,各民族神話總混合著兩種相反的質素合理的和不合理的。說女媧是煉五彩石來補天的,是創造人類的,是發明笙的都很合理,可又說女媧女首蛇身就很不合理,因為她應該是具有極大權力的神,說他三頭六臂還比較合理。
著名人類學家林惠祥也對神話進行了分類。他也采取了兩種分類法。第一種把神話分為八類,即開辟神話(含洪水神話)、自然神話、神怪神話、死亡靈魂及冥界神話、動植物神話、風俗神話、曆史神話、英雄神話或傳奇神話。此外,他在這八種基礎上進一步歸納整理,分為:對自然現象的解釋,宇宙起源神話(含開辟神話),神、人類、動物的起源神話,變化神話(即變形神話),冥界、妖怪、英雄與族源等神話,社會製度、物質文明與曆史事件的神話。林惠祥先生的這種分類標準超出了狹義神話的範圍。
潛明茲先生在《中國古代神話與傳說》中,以內容為核心,以曆史發展為線索,把神話分為八類:
第一,人的自然化即人向自然靠攏,人被自然同化的神話。大約起源於漁獵階段。
第二,人類的起源,創世神話的基本主題。
第三,人化的自然。人不甘心當自然的奴仆,企圖了解自然、同化自然,使自然向人類屈服。這一時期的神話,人類的智慧和才能借助想象的翅膀發揮到極致。
第四,向自然進攻。這階段的神話的主人公,是各種英雄人物的集中與升華,有長久的生命力。
第五,文化英雄。從狹義的神話觀看,這類神話跨越了原始社會的每個階段,以至到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很難固定劃分時期。
第六,英雄崇拜,由對自然神的崇拜到對祖先神的崇拜,進而發展到對本族英雄的崇拜,是同生產力和社會的發展相適應的。
第七,從聖入凡,神話向傳說轉化,由不自覺的藝術萌發了自覺的因素。
第八,史詩中的神話與傳說,這是人類用史詩的形式首次對神話傳說所進行的係統化、文學化的加工。
除了以上兩種分類外,劉城淮在其所作的《中國上古神話》中,從時間的角度對神話進行了分類。他認為神話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並經曆了三個重要的階段。
第一個階段:自然性神話,是以描述自然現象為主的神話。這一階段開始於舊石器晚期,那時,人類的生活以采集天然產物為主,大自然統治人類,人類依靠大自然而生存。此時大自然便是神話創作的主要對象。以《山海經》所錄神話為主,幾乎將天空、地上凡與人有關係的動植物、天體、自然氣候、山川地理、宇宙三界之來源的解釋等都包括在內,是有機生物和無機世界統一的大自然。這一時期的神話作品因是母係氏族社會的作品而不夠成熟。
第二階段:自然社會性神話。此時為新石器的早、中期,相當於中國仰韶時代,距今約一萬多年至五千年左右,此時的漁獵活動比較頻繁,開始了畜牧業、原始農業經濟和製陶業。母係氏族社會由鼎盛到衰落,對偶婚流行,父權萌生,出現了人類社會的第一次大規模的社會分工。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社會性因素愈益增強。神話作品折射的,由女性為主,到女性、男性並出,過渡到以男性為主。這是中國神話的鼎盛期,包括許多優秀的神話作品,如:“誇父追日”、“後羿除百害”、“鯀禹治水”等。
第三階段:新石器時代的晚期到奴隸社會的前期,距今約四千年左右。這個時期,人類的鬥爭的對象已經不止是大自然,還有人與人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這一階段的神話是以男性占絕對的主導地位,初期女性為主的神話不是轉化為男性,就是給女神搭配一位男性配偶。神話的社會現實性增強,荒誕神奇性削弱。
對任何事物的階段論都不能一刀切,所以劉城淮先生認為:“現存的自然性神話,不再是那一階段的作品了,而屬於整個上古時代,幷融有後世的因素。”
二、神話的係統
(1)按地域劃分的神話係統
中國神話豐富,多按地域劃分係統,大體可分為西方昆侖神話、東方蓬萊神話、南方楚神話及中原神話等。
①昆侖神話
“登昆侖兮回望,心飛揚兮浩蕩。”屈原的這一名句,高度概括了登昆侖山者的意境。登上昆侖山,向上看,碧藍的天空一望無際,雄鷹展翅盤翔,距離你是那麼的近,仿佛天人瞬時可以合一;向下看,野驢和羚羊在山下怡然自得地來回走動,別是一種天地。此時,你才能真正感受到昆侖山的神秘和巍峨浩瀚。昆侖山在古代神話中的地位,類似於希臘神話的奧林匹斯山。《山海經》提到過幾十座山,昆侖山雄踞為冠。它是海內最高的山,在西北方,是天帝在地上的都城。昆侖山方圓800裏,高達七、八千丈。上麵長著一種木禾,高四丈,粗夠五個人合抱的。山的每一麵有九口井,每口井都用玉石作欄杆。每道門都有開明獸在那裏看守著。開明獸是位半人半獸的神,身軀有虎那麼大,九個頭,長得都是人麵,向著東方,立在昆侖山上。昆侖山是百神所在的地方。昆侖山傳說有一至九重天,能上至九重天者,是大佛、大神、大聖。
昆侖神話是華夏神話大係中的主題神話,最早出現在昆侖山的神話人物即為伏羲和女媧,昆侖神話的核心人物是西王母。相傳西王母最早就住在昆侖山瑤池旁的山洞中,但她並不像後來傳說中的王母娘娘那樣美若天仙、雍容華貴,而是一幅非常凶惡的樣子,她“虎齒豹尾、蓬發戴勝”,而且“善嘯”,還有凶猛的三青鳥在她身邊侍候。這位半人半獸的神靈主管著人的生死,保管著長生不老藥。英雄後羿就曾得到了這種藥,不料卻被妻子嫦娥偷吃了,飛上了月宮。千百年來,莽莽昆侖編織出無數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在中國民間世代相傳的《封神演義》、《嫦娥奔月》、《西遊記》、《白蛇傳》、《天龍八部》等眾多名著佳作都與昆侖山有關,因而,昆侖山是產生中華民族神話傳說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