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和家庭一樣,也從相互交易的能力中獲益。貿易使各國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並享有很多的各種各樣物品與勞務。
比較優勢論是指什麼?
比較優勢論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由日本一橋大學的小島清教授(Kiyoshi Kojima)發展提出的。
小島清認為,各國經濟情況均有特點,所以根據美國對外直接投資狀況研究出來的理論無法解釋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他認為,日本對外投資之所以成功,主要是由於對投資企業能夠利用國際分工原則,把國內失去優勢的部門轉移到國外,建立新的出口基地;在國內集中發展那些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使國內產業結構更趨合理,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
由此,他總結出“日本式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即對外直接投資應該從投資國已經或即將陷於比較劣勢的產業,即邊際產業依次進行。
概括他的比較優勢理論,可突出以下三方麵內容:
1.摒棄了“市場不完全競爭”的觀點,提出了從投資國的具體情況出發,據以製定切實可行的對外投資策略。
2.摒棄了“壟斷優勢”的觀點,強調了比較優勢的原則,繼續維護傳統的國際分工原理。
3.摒棄了“貿易替代型”的觀點,提出了“貿易創造型”的發展戰略。
何謂產業組織理論?
產業組織理論, 研究市場在不完全競爭條件下的企業行為和市場構造,是微觀經濟學(個體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支。研究產業內企業關係結構的狀況、性質及其發展規律的應用經濟理論。由美國經濟學家梅森( Edward。S。Mason)和喬·貝恩(J.Bain)創立。其理論淵源可追溯到馬歇爾的經濟理論。
現代產業組織理論的三個基本範疇: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成果。
該理論的核心問題是:在保護市場機製競爭活力的同時充分利用“規模經濟”,即:某一產業的產業組織性質是否保持了該產業內的企業有足夠的競爭壓力以改善經營、提高技術、降低成本;是否充分利用規模經濟使該產業的單位成本處於最低水平。
該理論的目的在於尋找最有利於資源合理分配的市場秩序,尋找充分發揮價格機製功能的現實條件。在產業組織論者看來,有限的市場規模和企業追求規模經濟所產生的市場行為會使市場結構趨向壟斷。壟斷的形成會破壞價格在合理分配資源上所起的作用,阻礙資源隨供求關係移動,減弱企業改善經營管理和推動技術革新的動力,最後造成經濟發展的停滯。
因而,為了獲得理想的市場效果,需要國家通過製定產業組織政策幹預產業的市場結構和市場行為,維護合理和適度的競爭秩序。
促進產業多元化保護理論是指?
促進產業多元化保護理論是研究貿易保護與國內產業結構變動的理論。
這一理論認為:由於各種生產集團的利益是互相交織的,所以某一產業直接獲得利益,將使其他產業也間接地獲得利益。因而,一定時期的保護政策可能使一國在產業多元化上逐步形成一種均衡穩定的經濟結構。鑒於多數發展中國家並沒有形成國內獨立的經濟體係,並且明顯地存在勞力、資源的大量閑置,因此一定時期采取一定程度的保護關稅政策,對形成國內完整、獨立的經濟體係,促進發展中國家長期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
促進產業多元化保護理論有二個嚴重的缺陷:
1.在資源充分應用下,總的生產不可能因保護關稅而得到擴張。因為這時菜一方麵經濟活動的擴張必然是以其他方麵產量的減少為代價的。在這種情況下,保護關稅的結果隻能是使資源從這一產業轉移到另一種產業。因此,以生產的擴張和市場的擴大而形成的多元化產業不可能實現。
2.某些資源因保護關稅而進行了重新分配,但這些資源很可能是從出口品的生產中被分派出來的,這樣必然引起出口品生產的緊縮,影響出口品市場的擴張,其結果是使資源從國內相對有效率的出口產業轉移到國內相對無效率的受保護的產業,這種情況很難說對整個經濟有利。
產業集群理論指什麼?
產業集群理論是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由美國哈佛商學院的競爭戰略和國際競爭領域研究權威學者麥克爾·波特創立的。其涵義是:在一個特定區域的一個特別領域,集聚著一組相互關聯的公司、供應商、關聯產業和專門化的製度和協會,通過這種區域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構建出專業化生產要素優化集聚窪地,使企業共享區域公共設施、市場環境和外部經濟,降低信息交流和物流成本,形成區域集聚效應、規模效應、外部效應和區域競爭力。
何謂產業集聚最佳規模論?
美國區域經濟學家埃德加.M.胡佛,在20世紀30年代論證了不同產業的區位結構之後,將規模經濟區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他認為,就任何一種產業來說,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