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單個區位單位(工廠、商店等等)的規模決定的經濟;
2. 單個公司(即聯合企業體)的規模決定的經濟;
3. 該產業在某個區位的集聚體的規模決定的經濟。而這些經濟各自得以達到最大值的規模,則可以分別看作是區位單位最佳規模、公司最佳規模和集聚體最佳規模。
埃德加·胡佛的主要貢獻在於指出產業集聚存在一個最佳的規模,如果集聚企業太少,集聚規模太小的話,則達不到集聚能產生的最佳效果;如果集聚企業太多,則可能由於某些方麵的原因使集聚區的整體效應反而下降。
霍夫曼是怎樣區分產業的?
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提出的以研究工業化進程中產業結構之間的比例關係和變動趨勢為目的按產品用途進行產業分類的方法。他把從研究工業化發展階段的需要把產業分成三類:
1.消費資料產業,如食品工業、紡織工業等。原則是工業產品75%以上屬於消費資料。
2.資本資料產業,如化學工業、一般機械工業等。原則是該類工業產品75%以上屬於資本資料。
3.其他產業,如橡膠、木材、造紙等工業。
霍夫曼運用這種劃分方法的目的是為了分析消費資料工業淨產值與資本工業淨產值的比例(即霍夫曼比例)問題。他按照霍夫曼比例的大小劃分工業化的發展階段。為了避免某些產品既可以作消費資料又可以作資本資料,他就將產品用途有75%以上屬於資本資料的產業劃分為資本資料共有 難以用以上標準劃分的產業則被列入其他工業。
什麼叫赫希曼基準?
赫希曼基準也稱關聯效應標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艾伯特·赫希曼在其《經濟發展戰略》一書中提出的。具體是指某一產業的經濟活動能夠通過產業之間相互關聯的活動效應影響其他產業的經濟活動。關聯效應較高的產業能夠對其他產業和部門產生很強的前向關聯、後向關聯和旁側關聯,並依次通過擴散影響和梯度轉移形成波及效應而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區域內主導產業隻有與其他產業具有廣泛密切的技術經濟聯係,才有可能通過聚集經濟與乘數效應的作用帶動區域內相關產業的發展,進而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產業關聯效應作為區域主導產業的一個重要標準,實際應用過程中應當選擇那些產業延伸鏈較長,帶動效應大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
何謂配第-克拉克定理?
配第-克拉克定理是提示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變化的經驗性學說。早在17世紀,西方經濟學家威廉·配第就已經發現,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產業中心將逐漸由有形財物的生產轉向無形的服務性生產。1691年,威廉·配第根據當時英國的實際情況明確指出:工業往往比農業、商業往往比工業的利潤多得多。因此勞動力必然由農轉工,而後再由工轉商。
1940年,英國經濟學家科林·克拉克在威廉·配第的關於收入與勞動力流動之間關係學說研究成果之上完成,計量和比較了不同收入水平下,就業人口在三次產業中分布結構的變動趨勢後得出的。克拉克認為他的發現隻是印證了配第在1691年提出的觀點而已,故後人把克拉克的發現稱之為配第-克拉克定理。
該定理把人類全部經濟活動分為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製造業、建築業)和第三產業(廣義的服務業)。經過經濟大樣本觀察,配第與克拉克兩位經濟學家先後發現,隨著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首先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當人均國民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時,勞動力便向第三產業轉移。
配第-克拉克定理揭示了經濟發展中勞動力在三次產業中分布結構的演變規律,指出勞動力分布結構變化的動因是產業之間相對收入的差異。
你了解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內容嗎?
配第-克拉克定理主要內容為:不同產業間相對收入的差異,會促使勞動力向能夠獲得更高收入的部門移動,隨著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首先由第一次產業向第二次產業移動;當人均國民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時,勞動力便向第三次產業移動。結果,勞動力在產業間的分布呈現出第一次產業人數減少、第二次和第三次產業人數增加的格局。
產業結構理論中,“配第-克拉克定理-克拉克定理”表述為:隨著經濟的發展,第一次產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逐漸下降;第二次產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上升,經濟進一步發展,第三次產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也開始上升。
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前提是什麼?
配第-克拉克定理有三個重要前提:
第一,該定理對產業結構演變規律的探討,是以若幹國家在時間的推移中發生的變化為依據的。這種時間係列是與不斷提高的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相對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