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該定理在分析產業結構演變時,首先使用了勞動力這一指標,考察了伴隨經濟發展,勞動力在各產業中的分布狀況所發生的變化。
第三,該定理是以三次產業分類法,即將全部經濟活動分為第一次產業、第二次產業和第三次產業為基本框架的。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屬於產業結構變動的經驗總結,它不僅可以從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時間序列中得到印證,而且,還可以從處於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在同一時點上的橫斷麵比較中得到類似結論。也就是說,從處於同一時期而發展水平不同的國家的經濟情況看,人均國民收入較低的國家,第一次產業勞動力所占的比重相對較大,而第二次產業、第三次產業勞動力所占的比重相對較小;反之,人均國民收入水平較高的國家,其勞動力在第一次產業中所占的比重相對較小,而第二次產業、第三次產業中勞動力所占的比重相對較大。因而可以說,配第一克拉克定理也是一條反映產業結構變動的經濟規律。
什麼是平衡發展理論?
平衡發展理論,是以哈羅德-多馬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為理論基礎發展起來的。平衡發展理論認為,由於各經濟要素間的相互依賴性和互補性,一味地側重某一個部門或地區的投資影響了相關部門和地區的發展,由於落後的部門和地區的阻礙作用,所有的部門和地區都不會得到發展。因此所有的經濟部門和地區應該齊頭並進,共同發展。其中又有兩種代表性理論,即羅森斯坦·羅丹的大推進理論和納克斯的平衡增長理論。
推進理論的核心是外部經濟效果,即通過對相互補充的部門同時進行投資,一方麵可以創造出互為需求的市場,解決因市場需求不足而阻礙經濟發展的問題;另一方麵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增加利潤,提高儲蓄率,進一步擴大投資,消除供給不足的瓶頸。
平衡增長理論認為,落後國家存在兩種惡性循環,即供給不足的惡性循環(低生產率——低收入——低儲蓄——資本供給不足——低生產率)和需求不足的惡性循環(低生產率——低收入——消費需求不足——投資需求不足——低生產率),而解決這兩種惡性循環的關鍵,是實施平衡發展戰略,即同時在各產業、各地區進行投資,既促進各產業、各部門協調發展,改善供給狀況,又在各產業、各地區之間形成相互支持性投資的格局,不斷擴大需求。因此,平衡發展理論強調產業間和地區間的關聯互補性,主張在各產業、各地區之間均衡部署生產力,實現產業和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平衡發展理論有何利弊?
平衡發展理論主要貢獻在於抓住發展中國家有效需求不足導致投資誘導不足的核心,提出了打破貧困惡性循環的發展模式。
平衡發展理論的出發點是為了促進產業協調發展和縮小地區發展差距。但是一般區域通常不具備平衡發展的條件,欠發達區域不可能擁有推動所有產業同時發展的雄厚資金,如果少量資金分散投放到所有產業,則區域內優勢產業的投資得不到保證,不能獲得好的效益,其他產業也不可能發展起來。即使發達區域也由於其所處區位以及擁有的資源、產業基礎、技術水平、勞動力等經濟發展條件不同,不同產業的投資會產生不同的效率,因而也需要優先保證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的投資,而不可能兼顧到各個產業的投資。所以平衡發展理論在實際應用中缺乏可操作性。
平衡發展理論注重於促進社會公平、縮小地區間發展差距和維護社會穩定,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有利於區域和產業協調發展。但是這種理論的局限性較明顯:
第一,不發達地區通常不具備平衡發展的條件。一般區域特別是欠發達區域,不可能擁有推動所有地區、所有產業同時發展的雄厚資金,且少量資金投放不能獲得較好效益。
第二,注重地區間公平和產業平衡,忽視了效率。由於各地區間區位、資源、產業基礎、技術水平、勞動力等經濟發展條件差異性大,投資效率和經濟效果各有不同,條件好的地區投資效率高,反之,條件差的地方投資效率低。
什麼是廠商理論?
廠商理論也被稱為市場理論、廠商均衡理論。廠商理論是研究影響資源配置和分配的廠商行為的理論,它是微觀經濟學的組成部分。其中廠商是市場經濟中生產組織的基本單位,它主要指個體工商戶、合夥公司、股份公司等,而生產相同產品的同類廠商則組成一個行業。
廠商理論研究不同市場條件下的廠商均衡條件與價格、產量的決定。不同市場條件包括市場的結構、市場組成的特點和市場的競爭程度。所謂市場,是買者和賣者進行交易的場所,或者說市場反映了一群買者和賣者之間的交易活動。市場的概念既是抽象的又是具體的。
廠商理論的研究內容有哪些?
在微觀經濟學中,對廠商理論的研究包括4個方麵:
1、成本理論。廠商為進行生產購買生產要素而支付的代價是廠商的成本。成本按投入是否全部可變而分為長期成本和短期成本,也按是否隨產量變化分為不變成本和可變成本,並再細分為總成本、總平均成本、邊際成本、總不變成本、總可變成本、平均不變成本、平均可變成本等。這些成本在圖上都表現為相應的成本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