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市場或廠商的分類。市場是從事某一特定商品買賣的場所或接觸點。廠商為市場生產產品,不同種類的市場決定了廠商的性質和類型。按競爭程度,從廠商數目、產品差別程度、進入市場的難易程度以及廠商對產量和價格的控製程度,市場或廠商一般分為4類:完全競爭、壟斷、壟斷競爭和寡頭。
3、廠商均衡。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分別分析4種廠商在短期和長期中如何決定價格和產量。分析4種廠商的平均收益曲線、邊際收益曲線同需求曲線的關係,從而區別4種廠商均衡的各自特點。並得出結論:完全競爭廠商或市場是經濟效率最高的,成本最小、價格最低,各種資源或生產要素的利用達到最優狀態。
4、非利潤最大化的廠商理論。研究廠商不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時的廠商理論。例如,H.西蒙提出令人滿意原則,認為廠商的目標在不確定和不完全競爭條件下,應該追求利潤達到令人滿意的水平,而不是最大化。
什麼是菜單成本論?
菜單成本論又叫成本的價格調整論。該理論認為,經濟中有一定壟斷力的廠商是價格的決定者,能夠選擇價格。菜單成本的存在阻礙了廠商調整價格。菜單成本指調整價格時所花費的成本,它包括:研究和確定新價格的成本、重新編印價目表的成本、通知銷售點更換價格標簽的成本等。有些機會成本也叫做菜單成本。菜單成本的存在使得名義價格水平有了粘性。在價格粘性的條件下,廠商對需求變動的反應是改變產量。這樣,總產量隨總需求的變化而變動,經濟中就會出現大的波動。
關於菜單成本的代表性理論主要有:曼丘提出的菜單成本和經濟周期論、阿克洛夫和珍妮特·耶倫提出的近似理性周期模型、勞倫斯·鮑爾和戴維·羅默提出的實際剛性和貨幣非中性論。
生產者主權論是指什麼?
“生產者主權”是一個與“消費者主權”相對立的概念。加爾布雷思從現代公司以實現“穩定”為首要目標這一點出發,提出了“生產者主權”論。
消費者主權是指在商品市場上消費者占據主導和支配地位的狀況,消費者的購買和消費決策決定著生產者生產什麼;
而生產者主權則是指生產者決定生產什麼產品並控製價格,消費者要根據生產者的意誌來進行購買和消費。加爾布雷思認為,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者設計和生產產品,並控製著產品銷售價格,然後通過龐大的廣告、通訊網絡和推銷機構對消費者進行“勸說”;現代大公司還對政府進行遊說,以左右政府的采購決策。這就是“生產者主權”論的主要內容。
隨著經濟的發展,在科學技術進步的影響下,西方社會經濟發生了變化,加爾布雷斯通過對大公司發展特征的研究,提出消費者主權被生產者主權所取代。新工業國的形成,企業權利從資本所有者手中轉入“專家組合”手中,專門知識是最重要的。企業權利的轉移,決定了企業目標的變化,企業的穩定、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成為更重要的目標。因此,在現代社會中,大企業總是不斷自行研究、設計、開發新的產品,自行安排生產,自行規定價格,然後通過龐大的廣告網、通訊網和推銷機構向消費者進行勸說,讓消費者按照品種、規格、價格來購買商品,形成了消費者聽從生產者的意旨來購買的情況,即“生產者主權”。
廠商規模無關論的主要觀點是指?
廠商規模無關論者提出的主要觀點是:分工與專業化是經濟增長和遞增報酬的源泉,廠商規模同經濟增長並無內在因果關係。分工在企業內部發生,則廠商平均規模擴大;分工在企業之間發生,則廠商平均規模縮小。決定廠商規模的是中間產品和勞動力相對交易效率的變化;決定經濟增長的是一般交易效率的高低。廠商規模的變化和經濟增長是兩個相互獨立的現象,經濟增長可以在廠商平均規模擴大時發生,也可以在廠商平均規模縮小時發生。這實際上對長期以來占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經濟學的規模經濟理論提出了一個悖論。
什麼是規模經濟理論?
規模經濟理論是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之一,也是現代企業理論研究的重要範疇。
規模經濟理論是指在一特定時期內,企業產品絕對量增加時,其單位成本下降,即擴大經營規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從而提高利潤水平。兼並可以在兩個層次上實現企業的規模效益,即產量的提高和單位成本的降低。兼並給企業帶來的內在規模經濟在於:通過兼並,可以對資產進行補充和調整;橫向兼並,可實現產品單一化生產,降低多種經營帶來的不適應;縱向兼並,將各生產流程納入同一企業,節省交易成本等。兼並的外在規模經濟在於:兼並增強了企業整體實力,鞏固了市場占有率,能提供全麵的專業化生產服務,更好地滿足不同市場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