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邊際收益遞減律?
邊際收益遞減律, 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情況下,當把一種可變的生產要素投入到一種或幾種不變的生產要素中時,最初這種生產要素的增加會使產量增加,但當它超過一定限度時,增加的產量將要遞減,最終還會使產量絕對減少。
這一法則告訴我們,如果不斷添加相同增量的一種投入品(且若其他投入品保持不變),這樣所導致的產品增量在超過某一點後將會下降,也就是說,邊際產品將會減少。
一般說來,生產所需的基本要素有四大類:土地(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本財貨和企業家才能。生產一定量的產品就的消耗一定的要素,在一定的技術條件下,這個要素比例是確定的,即當其他要素不變的情況下,改變某個要素的投入量勢必會影響產量。從開始投入這個要素,邊際產量比較平穩(也有可能因為其他要素的非最佳貢獻導致邊際產量遞增),因為其他要素過剩,能保證這個要素按最佳比例充分利用;達到確定的要素比例之後邊際產量則會下降,因為這個要素過剩,沒有按最佳比例充分利用,因而會使邊際產量遞減,最終在其他要素耗盡的之後繼續投入該要素出現產量不增。
絕對優勢論是怎麼回事?
絕對優勢論是指由英國古典經濟學的奠基人亞當·斯密提出的貿易理論,即各國以生產成本的絕對差異為基礎、發揮各自的優勢進行國際分工,並通過自由貿易增進共同利益的國際貿易理論。
斯密認為,分工是市場交換的基礎,也是促進勞動生產率提高的最主要因素。分工和市場交換,可以極大地促進社會財富的增進。這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同樣適用於不同國家之間的分工和交換。他認為,如果一個國家生產某種商品的成本絕對低於他國,即在該商品的生產上具有絕對優勢,那麼它就應該大量生產和出口該商品;反之,則應從國外進口。斯密主張,各國都應該按照這一原理,選擇自身具有優勢的產品進行專業化生產,然後相互交換,這對貿易雙方都有好處。
不過,該理論不能解釋當絕對優勢集中在一方時出現的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李嘉圖在斯密的絕對優勢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相對優勢論”,解決了這一問題。
你知道泰勒規則嗎?
泰勒規則(Talor rule)是常用的簡單貨幣政策規則之一,由斯坦福大學的約翰·泰勒於1993年根據美國貨幣政策的實際經驗,而確定的一種短期利率調整的規則。泰勒認為,保持實際短期利率穩定和中性政策立場,當產出缺口為正(負)和通脹缺口超過(低於)目標值時,應提高(降低)實際利率。
泰勒規則描述了短期利率如何針對通脹率和產出變化調整的準則,其從形式上看來非常簡單,但對後來的貨幣政策規則研究具有深遠的影響。泰勒規則啟發了貨幣政策的前瞻性。如果中央銀行采用泰勒規則,貨幣政策的抉擇實際上就具有了一種預承諾機製,從而可以解決貨幣政策決策的時間不一致問題。
你相信“二八法則”嗎?
1897年,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1848~1923)偶然注意到英國人的財富和收益模式,於是潛心研究這一模式,並於後來提出了著名的二八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