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第十四次南極考察(1 / 1)

時間:1997年11月15日——1998年04月04日。

長城站科學考察:

國際GPS聯測全南極國際GPS聯測由國際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SCAR)發起。由於南極半島及南大洋為地球動力學研究的熱點地區,通過GPS聯測可了解南極地區的板塊運動狀況及地學特性。中國從1995年開始參加連續觀測,整個南半球有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德國等國的近40個測站,其中有些為IGS站,因此。這種聯測除可建立全南極地區參考網絡外,還可加強和完善IGS地學服務體係。除全南極國際GPS聯測外,還完成了氣象設備的安裝定向。地物補測及測量標誌維護等工作。

NOAA氣象衛星接收係統改進和更新對長城站上原有衛星原有天線係統進行了改造,更新了原天線的控製係統。對原有硬件進行維護及調整並重新鋪設了線路,並聯機對天線控製程序進行了修改和調試。由於衛星接收程序更新,使得接收到的衛星影象更加清晰。

中山站科學考察:

測繪考察。在1997年1月20日一2月10日期間,進行24小時國際’98GPS會戰觀測。觀測數據連同相應的表格信息文件,送交設在德國的數據處理中心。此外,從2月3日冰蓋隊出發後即開始中山站-冰蓋GPS聯測工作。

冰蓋內陸考察。此次內陸冰蓋考察於1998年2月3日從進步一站出發,於2月19日返回中山站,曆時17天,完成斷麵工作464km,到達73°22ˊS,77°00ˊE的位置。考察中曾遇到20—30m/s以上的暴風雪天氣,17天的考察中大約2/3的天氣是12m/s—22m/s的大風天氣和地飄雪天氣,能見度很低,氣溫低,多數天氣是一25℃以下的氣溫,也曾經曆過一44.5℃的低溫天氣,野外作業的難度很大,所有隊員臉部都有不同程度的凍傷?

南大洋考察:

中國第14次南極考察中的南大洋考察是按“九五”國家攻關計劃進行南大洋考察的第一航次、也是最關鍵的一個航次。根據南極考察的現有條件和研究方向,對南大洋考察的斷麵和站位進行了科學的設置,重點強調冰緣區和普裏茲灣內的工作,沿冰緣設置了12個站位,在灣內設置了三條主斷麵、20個站位.另外,充分利用一船兩站、環繞南極航行的機會,加強航渡期間的走航觀測。走航觀測在進入南大洋後,每天四次施放浮遊動物高速采集器,同時采集表層水抽濾、測定葉綠素a,共獲得浮遊動物高速采集器樣品86個,葉綠素數據168個,取得環繞南極航行期間浮遊動物和初級生產力的完整資料。

船載氣象衛星雲圖接收係統航行實驗及使用:

此次考察按計劃完成了船載氣象衛星雲圖接收係統的建立。係統自1997年11月11日正式運行後,每天接收2至3條軌道的高分辨雲圖,至1998年4月4日共接收200多張雲圖。此間還根據需要接收、打印了靜止軌道衛星低分辨雲圖200張,供氣象預報人員及船長使用,為“雪龍”號船穿越西風帶時航行提供可行的導航建議,保證了“雪龍”號船平穩順利通過西風帶。

長城站附近海域錨地水深測量:

長城站測區為鼓浪嶼與雙烽島之間的海域,外業工作從1997年12月22—28日結束,完成測線近00km,獲取點位近6000點,取得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另外,對納爾遜島的氣象灣現用錨地進行檢測及補測。通過測量發現了智利海團上不符水深許多處,為科考船拋錨提供了科學保證。

中山站附近海域水深測量:

中山站測區原設計在望京島附近海域,設計測線總長為218km,由於該海域一直是冰山、浮冰堆積,無法進行測量,所以根據沒發現大的冰山出入等情況將測區改為在饅頭山附近。通過測量發現,在饅頭山以東偏北海域有一片適合大船拋錨的水深區域,該區域水深在100m以內,麵積大約1.3km2,但由於時間關係隻測了5km的測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