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第十五次南極考察(2 / 2)

越冬隊員22人繼續留站進行科學考察常規觀測和站務維護工作。完成越冬任務後,於1999年12月4日加入第十六次中山站度夏考察隊。

內陸冰蓋考察隊考察隊由10名隊員組成,負責人李院生,包括4名科研人員、2名冰芯鑽工、2名機械師、2名中央電視台記者。駕駛3輛240型雪地車,後拖6個雪橇艙,分別裝有科學考察設備、燃油、食品等75t。

考察隊於1998年12月15日出發在前464km區段,與格羅夫山考察隊同步行動。12月24日兩隊分開。1999年1月5日到達距中山站直線距離1000km預定地點,6日又繼續前進1天,在79°S位置設立營地。7日小分隊駕駛單車抵達Dome-A(A冰穹)地區,這也是1991年國際實施南極冰蓋斷麵計劃以來第一支到達該地區的考察隊。1999年1月15日考察隊啟程返回,於2月3日安抵中山站。該次冰蓋考察曆時50天,成功穿越了200km長的冰裂隙區域,取得了豐碩成果。

該次考察終點位置79°16′46″S、76°59′46″E,距中山站直線距離1106km,海拔高度3931m(GPS數據),雪地車行程1250km,仲夏氣溫-32℃~-37℃。考察隊建立了664km長的冰川學綜合研究剖麵,完成了冰雷達探測,建立了16個新GPS精確定位點,在不同高程的典型降雪區設立了5組物質平衡觀測陣。在1076km鑽取100.6m冰芯1支,在800km處鑽取82.5m冰芯1支,並在沿途進行了係統的氣象觀測和采集了各類雪樣、大氣樣品、氣溶膠樣品等。

格羅夫山地質考察隊。格羅夫山考察隊員共4人,負責人劉小漢。於1998年12月8日開始進行現場物資卸運和準備工作,配備了2輛雪地車(中途1輛因故障撤出),2輛雪上摩托車及燃油、科學考察設備、雪橇、食品及其他物資等。12月15日16:45出發赴格羅夫山考察,於1999年2月3日淩晨返回中山站。考察時間50天,總行程2000km,全程共設置旗標134個,站位14個。其中在格羅夫山區內設置8個站位,累計行程133km。

南大洋考察隊南大洋考察隊員共17人。大洋調查共分兩個航段,第一航段從1998年12月16~24日;第二航段從1999年1月12~21日。共完成29個綜合站和兩個48h生物、化學、海洋水文要素的連續站的調查任務。

“雪龍”船船員40人,管理及指揮人員6人。“雪龍”船於1998年11月5日駛離上海赴南極,1998年12月5日抵達中山站,1999年2月20日從中山站返航,4月2日抵達上海港。“雪龍”船共航行20326nmile,兩次穿越西風帶,其中浮冰區航行1600nmile,破陸緣冰18.3nmile。進行了2個階段的南大洋科學考察任務。“雪龍”船抵達中山站後,在陸緣冰未完全破裂前,通過海冰卸運了科學考察的大型設備和運輸工具,中山站站用燃油等;1999年1月27日至2月5日,陸緣冰破裂後,利用小艇拉回中山站垃圾。共計卸運物資23車次、5艇駁次、各類物資設備100餘噸,航空煤油210桶,煤氣罐50個,發電用油242m3及11艇駁垃圾。此外,“雪龍”船還在中山站海域進行海底測繪,首次發現了“中山”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