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十幾、二十年前過年過節都得吃個痛快的雞鴨魚肉類食品的消費已漸入冷門,而五、六十年代憶苦餐中的馬齒莧、紅薯藤反倒成了人們餐桌上的珍品,這也許就是王老太太辦國慶家宴犯難的原因吧!
王老太太的老伴黃老:五、六十年代生活比較簡單,呷大魚大肉要幾天才有一次。我原來住在教育街,那所房子,是舊社會國民黨一個師長的房子,中間圍了個院子,周圍旁邊都是房子。我們吃飯都是在院子裏吃,鄰居卻願意端著飯碗到我家來吃菜,因為我婆子做的菜,講味口,不管在什麼階段,生活水平怎麼樣,她做的菜味道都是比較好的。
解說:確實,王老太太做菜也有過輝煌的曆史,無論是物質缺乏的六十年代,還是在清早要排除買豆腐的七十年代,她都能把菜做得色香味美,老伴和兩個女兒從來不敢對她的烹飪技術說半個不字。親朋好友也常常為了品嚐她的菜而到她家串門,可如今再也沒有人為吃飯到她家來了,真可謂門庭冷落車馬稀呀!王老太告訴記者,實際上這些年在吃的方麵她也確實沒有過去那樣投入了,因為在他們家的日常生活中,吃已不再是重點。消費經濟學的研究成果等表明,現代社會中飲食消費在家庭消費性開支中所占比例越小,說明生活的水準和質量越高。根據湖南省統計局提供的資料表明,城鎮居民1978年的食品消費隻占家庭收入的50%,而1996年人們的食品消費卻隻占家庭收入的百分之三十幾,這種消費結構的變化無疑是人們的消費生活逐漸步入小康水平的特征。
字幕:湖南省城鎮居民生活收支情況對比表
食品開支、家庭收入
年份全部收入消費性支出食品開支1978323.88289.56166.11980475.92425.52244.11995470540701898.101996506040981986.6解說:王老太太的中餐做好了,餐桌上的議題還是國慶節的家宴問題。
黃老:國慶節快到了,我們反正是每年國慶節都要訂個菜譜,看大家要吃幾個什麼菜。哎,發揚民主,根據各人的喜愛,來擬個菜單。
王老太太:寫好給我就是了。
小女:這個菜很好!
黃老:木丹,你想吃點什麼菜呀?你自己講一句。
小姑娘趴在外公耳邊說了一句。
大女:你自己點菜囉!
小姑娘:呷活魚。
大女兒:好,呷活魚,……還有哩?
黃老:我點個燒辣椒拌皮蛋。
二女兒:(我點)清蒸水魚。
大女兒:你點的高級些。
王老太:她喜歡吃排骨的。
黃老:那就點個排骨。
王老太:還點個螞蟻上樹。
大女兒一麵記,一麵說:來個甜湯。
王老太:莫搞多了,搞多了呷現菜。
大女兒:搞8個菜要得不?來個板栗炒雞。
二女兒:好了,搞個素菜。
大女兒:還搞兩個涼菜,……還有最後一個嗎!
黃老:你們不是要呷棗子嗎?
大女兒:要得囉,10個菜,(過)國慶節;(說著寫下拚盤二字)國慶菜譜特寫鏡頭。
字幕解說:王老太家的國慶菜譜終於商定了。這10個菜譜是:1、水煮活魚;2、酸辣椒伴皮蛋;3、清蒸水魚;4、孜然排骨;5、螞蟻上樹;6、甜湯;7、板栗燒雞;8、素菜(芽白剁辣椒);9、涼拌苦瓜;10、拚盤。
主持人:王老太太家的國慶家宴也許還隻是一般的普通菜譜。但即使這樣普通家庭的國慶家宴,在10年、20年前也是難以想象的。被毛澤東同誌譽為“學界泰鬥”的蔡元培先生,在本世紀二十年代曾講過一句話:要審度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文明,從飲食和烹飪的水平去觀察,便可略窺一斑。
甄業成的特殊宴席
記者:李康學攝像:鍾旭
主持:在湘西桑植縣,有一位年逾花甲的老教師甄業成,幾十年來生活上極為簡樸,豆渣、青菜是他餐桌上不變的菜譜,酒店餐館他卻從未涉足,可前不久,他卻破例到一家小酒店消費了一次,請人吃了一頓“三下鍋”。
解說:被請的客人是甄老三十五年前的學生陳雲霞的一家,遠道而來的學生帶來15歲的女兒拜訪老師是為認親,讓女兒從此多一個爺爺。
陳雲霞:我是1962年就和甄老師認識了。當時因為我父親死了,母親送我讀書比較困難,準備不送我讀書了,正在這個時候,甄老師跑到家裏就喊我去讀書,我一想,沒有錢交學費怎麼讀?他就說,不要緊的吧!就在他的資助下完成了我的學業。為什麼我要讓我的小孩認甄老師為爺爺,我為了讓小孩不忘甄老師對我的恩德,要學習甄老師這種助人為樂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