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陳雲霞告訴記者,甄老師的妻子離他另嫁已有30個年頭,獨生兒子因公殉職也走了二十二年。三十多年來,老人一直形單影隻,卻滿腔熱情地關心著別人的家庭和孩子,此次雲霞讓女兒認親,也是為了讓老師多一個親戚,多一份家的感受。
甄業成:今天我很高興,你們來噠,我們到館子裏吃頓便飯。
解說:甄業成請客,在小鎮上成了新聞,連酒店老板也感到有些驚奇。因為,熟悉甄老的人都知道,他日常的生活過得十分節儉。
老校長:他睡的鋪,那時就是8元錢買的那個絨毯,下麵墊的就是包穀杆。
甄業成的姐姐:從小他就那樣,他就攢、節約、吃的豆渣、青菜,……人家都講他攢,思想好很了,自己吃也不吃噠!
縣教委同事:他把自己攢的錢都用到學生當中去了,自己很簡陋,這個人就是好同誌。
記者:你一個月生活費要多少?
甄業成:最少、我印象記得最深刻的是到教委調來不久,83至84年這個階段,有一個月我把賬一還,身上隻得5元錢了,那一個月,蘿卜、白菜、豆渣反複這麼吃,5元錢就開到了。
縣教委王會計:我是當會計的,以前我都給他發工資,他的工資本來比我還高一點,應該說生活可以過得很美滿。但是,他的錢我們給他算了一下帳,整個從他工作(算起),大概是7萬多元。但是他的生活,自己用不到兩萬塊,其它錢哪裏去呢?救助了一些貧困學生,孤兒寡母呀,貧困的孩子呀,上不起學,他都給他們捐學費。
附字幕:甄老多年來捐助他人的不完全記錄
1955年10月,給梭子丘鄉農民甄如玉捐40元;
1956年10月,給梭子丘鄉農民甄才雁捐40元;
1965年10月,給官地坪公社買拖拉機捐200元;1977年9月,給四馬洛大隊買機械辦商店捐1100元;1984年6月,給馬合口鄉村民穀梅花捐100元;1986年8月,給赤溪鄉金家台村捐100元;1987年7月,給馬合口鄉劉世根家火災捐100元;1990年4月,給縣賀龍教育基金會捐1500元;1991年5月,給陳家河鎮居民謝留樹捐700元;1992年7月,給馬合口鄉村民穀忠平、穀忠國買牛蛙共捐700元;1993年2月,給武漢市一患白血病患者捐寄200元;1994年8月,給洪家關賀龍紀念館捐1500元;1995年5月,給馬合口鄉村民甄國強家火災捐800元;1996年6月,給上洞街鄉村民向仙華買牛蛙捐100元。
······
據介紹,甄業成幾十年來捐給災區,貧困學生、村民和其他有困難的人的經費總額,已達到他工資的2/3。
官地坪鄉村民:他那時有5年時間,我的生活費穿著都給我搞了的,我父親管我不了,媽死了後,父親不多管我的了,他就基本上是5年時間,比我自己親父親還好。
馬合口鄉萬眾洛村支書:村上的幹部和群從一致認為,像甄老師這樣的人是活生生的雷鋒式人物。
縣長陳美林:每當在街上看到他掃街的時候,每當他出現在街道的時候,我都要叫他一聲甄老師。他的事在桑植來說很有代表性,很有現實意義。
解說:酒店老板的飯菜做好了,這是一頓豐盛的“三下鍋”。
甄業成:大家吃,隨便吃。
陳雲霞的丈夫:祝您老人家身體健康。
甄業成:好,感謝,感謝!
陳雲霞:你明日到我屋裏玩去。
甄業成:好,好。你們慢些(走)。
陳雲霞丈夫:把你搞花費了!
甄業成:沒有……!
解說:甄業成的特殊宴席就這樣結束了。當記者詢問這位老人,生活的意義到底是為了什麼時,他說……甄業成:這個人生活著,是為了奉獻,也不是為了自己。(定格、漸隱)主持:甄業成對於人生的理解和信念就是這樣簡單而質樸。古人曰:“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我想,這也許就是甄業成安於清貧生活的寫照。固然,甄業成消費中的“苦行僧”式的生活是不必刻意去仿效的,但其艱苦樸素的生活本色和一心辦為人民作奉獻的崇高精神品質,卻值得我們去宏揚!
告別黃泥街
記者:李康學、鍾旭攝像:鄧運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