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四章(3 / 3)

2.運動療法目前風濕病專家都明確提出,積極地維持關節的可動性,增強四肢肌力的運動療法確有必要。不過,過度的運動會帶來相反的後果。因此,如何使休息和運動很好地協調配合,顯得十分重要。一般認為,必須遵循以下兩條原則,即運動後以次日不感覺疲勞為標準;盡量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早期即進行運動訓練。

3.飲食療法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的飲食沒有特殊要求,因為它不是營養缺乏症,在飲食的選擇上無需成為病人的負擔。平日的飲食中有必要適當地補充蛋白質、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注意飲食的攝取一定要因人而異,以食為補。類風濕性關節炎出現貧血時,可以考慮增加一些含鐵的食物,如動物肝髒、瘦肉等;對骨質疏鬆明顯的病人,除了增加蛋白質之外,還應增加維生素D和鈣質;長期服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的病人,應多進食一些含鉀和鈣豐富的食物。

4.藥物治療目前藥物治療多種多樣,但所有藥物,包括中草藥均不能完全控製關節破壞,而隻能緩解疼痛、減輕和延緩炎症的發展。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常用藥物通常包括4大類,即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改善病情的抗風濕藥(DMARDs)、糖皮質激素和植物藥。

(1)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是治療本病的基本藥物。這類藥物雖具有止痛和抗炎的特性從而可減輕關節疼痛和腫脹,但不能改變疾病進程或阻止關節破壞,因此不能單獨應用。其主要副作用有胃腸道損害、肝腎損害等。

(2)改善病情的抗風濕藥(DMARDs):該類藥物較NSAIDs發揮作用慢,從使用至臨床症狀的明顯好轉需1~6個月,故又稱為慢作用藥(SAARDs)。它雖不具備即刻止痛與抗炎作用,但可影響患者的異常免疫功能,從而有改善和延緩病情進展的作用。近年來有早期應用此類藥物的趨勢。常見副作用有骨髓抑製、胃腸道不良反應、肝腎功能損害、皮疹、脫發、頭痛等。

(3)糖皮質激素:糖皮質激素有強大的抗炎作用,能迅速減輕關節疼痛與腫脹,也具有免疫抑製作用。它是一種非常好的抗炎止痛藥,但許多患者害怕不良反應而拒之千裏,事實上糖皮質激素是一把雙刃劍,不是不可用,關鍵是使用得法,要掌握適應症和控製劑量。糖皮質激素用量應保持在最小有效劑量,即能用小劑量時不用大劑量。雖然臨床上亦有針對病情嚴重者應用大劑量(衝擊療法),但都需非常慎重。其主要副作用是骨質疏鬆、高血壓、消化道潰瘍、體液瀦留、血糖升高、白內障、潛在的過早動脈硬化及機遇性感染等。故臨床劑量需視具體情況調整,停藥也應逐步減量。

(4)植物藥:中草藥治療本病一般是在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同時,強調早期診斷、分期治療。一般分風寒濕痹阻型、風濕熱痹阻型、瘀血阻絡型、肝腎陰虛型和氣血兩虛五型論治。

5.物理治療是利用人體與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變換過程中的一切正常因素,以調動人體自身功能為主而起到康複作用。其對本病的急性發作期和緩解期都是一種重要的治療措施。其目的既包括緩解疼痛、控製病情的發展,更重要的是保護、恢複病人已受損的各種功能活動,從而保存病人的工作和生活能力,防止殘疾的發生或減輕其程度。物理療法主要包括:直流電藥物離子導入療法(又稱藥物離子透人療法)、石蠟療法(簡稱蠟療)、磁場療法(簡稱磁療)、光療法(包括紫外線療法和紅外線療法)。

6.生物療法

(1)蜂毒療法:蜂毒具有抗炎、免疫抑製及抗菌等作用。其止痛效果尤佳,但不能阻止病程發展。

(2)螞蟻療法:螞蟻長期生活在潮濕環境裏而不得病,由此引起人們的重視。螞蟻中含有多種有效成分及豐富的鋅,用其治療本病能收到很好療效。用法:將大黑螞蟻烘幹,研為細末,每次服半匙,每日3次,開水衝服。或加入祛風除濕的中藥一同服用。

7.手術療法一般在藥物治療不能完全控製病情,滑膜炎嚴重,關節腫痛無法耐受,關節活動範圍受限,或關節結構破壞導致關節畸形,才考慮手術治療。常見手術方法有滑膜切除術、關節鏡下微創手術、關節矯形術、人工關節置換術、關節融合術、軟組織鬆解術等。

二、點穴按摩

(一)點穴療法

以全身取穴為主,再配合局部取穴。

1.取穴

①主穴:肝俞、腎俞、關元、血海、命門、足三裏、大椎。

②配穴:上肢病變加肩髃、曲池、陽溪、陽池、陽穀、合穀、八邪;下肢病變加膝眼、解溪、太溪、昆侖、太衝、八風。

2.定位

肝俞—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腎俞—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關元—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下3寸。

血海—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命門—腰部,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足三裏—小腿前外側,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大椎—後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肩髃—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

曲池—肘橫紋外側端,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陽溪—腕背橫紋橈側,手指向上翹起時,拇短伸肌腱和拇長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

陽池—腕背橫紋中,指伸肌腱的尺側緣凹陷處。

陽穀—手腕尺側,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的凹陷中。

合穀—手背,第1、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八邪—手背,微握拳,第1至5指問,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左右共8穴。

膝眼—屈膝,髕韌帶兩側凹陷處。內側的稱內膝眼,外側的稱外膝眼。

解溪—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中,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太溪—足內側內踝後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昆侖—足外踝後方,外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太衝—足背側,第1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八風—足背側,第1至5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一足4穴,左右共8穴。

(二)自我按摩法

1.按揉用按揉法在四肢關節處操作,以病變關節作為重點,約10分鍾。

2.點穴用拇或中指對受累關節附近的穴位進行點按,每穴約1分鍾。

3.撚法用撚法在手指間關節處操作約5~10分鍾。

4.活動關節屈伸、搖、搓、拔伸各受累關節。

5.擦法用擦法在受累關節部操作,再施以拍打法使熱透人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