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的低碳道路33(1 / 3)

序二 31

3保護古木是規劃前提

鎮江潤園項目用地內的原檀王廟舊址處有4株臘梅,其中1株樹齡在400年以上,為鎮江市一級古樹名木,另外3株樹齡在220年左右,為鎮江市二級古樹名木。

在項目前期產品定位的過程中,保護古樹名木一直是設計工作的重點。新潤園在建設過程中,在結合鎮江本地的民風、曆史、生活習慣和周圍環境特點的同時也融合當地的曆史與現狀,認真執行這種因地製宜的自然環境與人以及曆史環境的結合。隻有這樣,才能為民眾所接納和喜愛。

鎮江潤園

天津水晶城

4老廠區的新麵貌,新社區的老故事

水晶城所在地原來是一個玻璃廠。玻璃廠的大門原為八柱一頂,20世紀六七十年代廠區的標準入口形式,在“以廠為家”的年代,廠門有著更濃重的象征意義。

“同樣的入口、一樣的路”隻是因為年代的不同難道就不能再用了嗎?為什麼不能加以利用?方案可以設計、規劃可以調整,而建築一旦成為碎片便不可能再複原,隻能成為消散的記憶。在萬科的改造之後,廠門仍然設為水晶城項目的主入口之一,作為景觀主軸(保留的鐵路)的起始點。在設計上保留了其中原有的四棵砼門柱,並包以輕盈的玻璃(原玻璃廠的主產品),刻上項目名稱,在其旁將玻璃廠原有的半成品玻璃塊稍加修飾作為裝綴。

老玻璃廠內有很多工業化的東西,比如標準化空間、金屬排屋架構造,是超越時代永存的東西。這讓我們意識到,絕不能簡單地用推土機把這裏夷為平地,應該對原有大跨度鋼製框架的吊裝車間、貨運鐵軌等曆史見證予以保留,使地塊呈現更為清晰的曆史文脈。

原玻璃廠地處市區邊緣,廠區內有一條調運鐵軌通過,隨著城市的發展,政府決定廢棄此段鐵路的使用。但這段曆史深深地印在了人們的心中。這條鐵路與會所一起成為了社區景觀主軸的一部分,枕木化

為樹池、台階,為人們留住了那段記憶。

新建築的景觀設計並不意味著顛覆過去、重新開始,它更多時候意味著梳理與彰顯這種自然與時間交織的原生美感,並使之與未來的居住場景有機融合。融入對場地曆史價值的傳承,保留部分建築片斷,通過將原有構件和材料在園林景觀中的創造性運用,或設計反映原有構築物氣質的新構築物,這樣既保留了部分城市記憶,又體現了時代特征。房地產開發中的文脈傳承是企業公民的文化和曆史責任,這不僅是對城市曆史的尊重,也是對居住者的人文關切,更是一種對未來負責的態度。作為城市建設的參與者,我們需要有這樣的認識並付諸行動。

金域榕郡

5爬上遊泳池,走到50年前

在金域榕郡的保護案例前,福建當地都市報《海峽都市報》曾經這樣寫道:“2006年8月,對於見證辛亥革命以來中國百年風雨的宇園、德園來說,是一次滅頂之災,因為它們都接到了拆遷令,理由:不宜居,另有他用。不久,作為福州最獨特文化之一的萬國建築群、福州倉山洋樓或將相繼成為曆史廢墟。這是一段讓福州人心痛的回憶,也是福州建築界一直爭議的事情。舊房子不宜居是個不爭的事實,但麵對這樣一個鮮活的曆史標本,難道就沒有

天津水晶城裏的老鐵軌

191

地球尺度下的環保哲學第四章 >

另一種方式處理?”隻是,這種爭議在高昂成本麵前妥協了,因為保留什麼、如何保留,不僅需要慧眼、匠心,更需要不計成本的投入。然而,“另一種處理方式”卻在很多發達地區施行了,效果顯著,並且發展成為一種領先的世界性建築思潮:保護性開發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