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經濟學的思維與方法(3)(2 / 3)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經濟學家並沒有在引入經驗主義方法的同時否定抽象理論研究的重要意義。F·馬奇拉普在20世紀50年代關於方法論的一些論文中,強調了那些不可觀察到的因而不可直接檢驗的抽象經濟範疇(如效用)在理論分析中的重要作用。他批判了極端經驗主義,認為間接可檢驗性就足以保證抽象的理論範疇在經濟分析中的意義。T·庫普曼則在《關於經濟科學現狀的三篇論文》(1957)中,強調了抽象的、非現實的理論模型的重要意義,指出它們以簡化的形式表現了複雜的現實的不同方麵,從而有利於深入地認識事實;隻有在此基礎上才能逐步引入更多的因素,構造起可檢驗的、更接近現實的經驗假設;而沒有理論模型,經驗材料就得不到科學說明,甚至會從中得出錯誤的結論。

以上提到的這些論著,就像一些裏程碑,標誌著現代經濟學方法論的發展曆程;圍繞這些論著的討論和思考,推動著經濟學研究方法日趨成熟、嚴謹,逐步形成了今天人們普遍自覺使用的具有明確的科學規範的理論實證方法。這種方法由理論抽象和經驗檢驗兩個相輔相成的階段構成,既強調抽象理論的建立和邏輯演繹的重要作用,又時刻注意用經驗材料對理論進行檢驗和修正。打開現代經濟學著作,我們看到的,一方麵是理論的高度抽象性和作為抽象思維重要工具的數學方法的廣泛應用,複雜的經濟關係被從不同方麵概括為一些簡單抽象的數學模型;理論模型的建立和說明總是被視為經濟分析的首要任務。而在另一方麵,經驗分析也占據了越來越大的篇幅,計量分析方法日趨完善,理論命題或模型也越來越明確地具有經驗假說的性質,一些幾十年前就提出的理論,至今仍被稱為假說從各個方麵進行著嚴格的經驗檢驗。今天,現代經濟學已獲得了“社會科學皇冠上的明珠”的美譽。這不僅是因為其重要(關係國計民生),也不僅是因為其艱深(其理論著作常為他人所不敢問津),也是由於其理論分析方法在其自身特殊條件的範圍內,已發展到可與自然科學媲美的程度。

無論有關方法論的一些名詞概念如何不同,我們中國的經濟學家對於經濟學必須運用“抽象力”,“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理論必須來自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等原則總是不會陌生的。無論你是說天下人跳不出馬克思主義“如來佛手心”也好,還是說西方社會科學方法論包含著可以借鑒的因素也好,我們中國經濟學家對於現代經濟學的這種理論實證方法應該是能夠理解、能夠欣賞的。但是,回過頭來看我們自己的經濟學研究,不能說完全沒有應用上述一些普遍真理,但至少應該承認還處在較低的水平。我們的理論思維方式和分析方法,迄今存在著雙重缺陷。第一,是缺乏實證的精神:理論往往不是從現實中概括出來的,而是從一些先驗的原則或“理想”中推導出來的;理論家往往僅致力於考證和注釋前人的語錄,而不是首先力求實事求是地說明現實的經濟關係實際在如何運行,事實上存在著哪些規律;經濟學的任務似乎就是要“教導”人們應該如何行為,一本“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寫得就像一套“訓誡”,一切不符合這套訓誡的事實則都被說成是應該糾正的錯誤而排除於被考察的理論模式之外。而由於理論不是從現實中概括出來的(甚至以不承認事實為特征),自然也就說不上對理論的經驗驗證。第二,最缺乏抽象思維的能力:既不能從現實的具體關係中概括出抽象的理論以把握現實,又不善於把複雜現實中的各種因素首先抽象出來加以分析;經常隻是進行一些籠統的經驗分析,屬於不同層次的理論問題也常被混淆在一起。這樣的理論顯然難以成為政策的指導,政策分析也因而缺乏有力的理論依據,隻能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貫徹政策的結果也常常是出人意料,或是重新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