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爾巴阡山狂想曲

《喀爾巴阡山狂想曲》是匈牙利著名作家伊雷什·貝拉的長篇小說三部曲,創作於1937~1939年,作者因此作品而獲得科蘇特獎金。

第1部《新葡萄酒》描寫格查·巴林特的一家。他生長在馳名世界的葡萄酒產地貝雷薩斯。到他父親時,他家經營的葡萄園越來越小,最後全部被高利貸者吞食,一家人背井離鄉。

第2部《林中人》描寫巴林特一家搬到邊界山區,看到少數民族人民過著與世隔絕的貧苦生活。林業工人有組織地開展了一係列反剝削反迫害的鬥爭。

第3部《格傑裏·薩科維支的王國》描寫巴林特大學畢業後應征入伍,走上了為革命奮鬥的艱難曆程。

這部宏大的作品是一軸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從小鎮到山林,從窮鄉僻壤到首都布達佩斯,上及國會內閣和外軍司令部,下涉山村茅舍和貧民窟,作者筆下有民族敗類的醜行、資本家的貪婪、反動勢力的凶狠,也有小資產者的彷徨,知識分子走向革命,革命者的視死如歸……匈牙利人民的解放鬥爭盡顯現在這部長篇巨作中。

考驗

《考驗》是匈牙利作家彼得於1950年發表的短篇小說。作品的故事梗概如下:

新成立的巴洛賽格農業生產合作社有三個領導人。主席梭什·米哈依,雖懂得農事,但為人謹小慎微,遇事拿不定主意,對社隊的情況又不大了解。社委喬波·安德拉什,原是趕大車的,嘴很甜,專講好聽的,但愛說謊和占小便宜,幹活挑肥揀瘦,淨磨洋工。社委基什·戛波爾,長工出身,工作認真,頭腦清醒,辦事公道,群眾關係好。

麥收到了,社員對何時開鐮眾口不一,梭什自己拿不定主意;喬波老盤算著如何把社裏的東西往自己大車上裝;基什經過認真考慮,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意見,使當主席的梭什感到麵上很難堪。

割麥時,三人各帶領一隊人幹活。社員之間發生口角,梭什因怕得罪人不敢去管,喬波隊裏也因喝水事吵個不休,隻有基什隊裏平安無事,群眾齊心協力,幹勁很大,收割進展順利。

在運麥子的問題上社員們又七嘴八舌,眾說紛紜。喬波隻考慮讓自己的大車參加運輸,好讓馬兒猛吃集體的莊稼。梭什講話也無人理睬。基什在反複琢磨後吸取了大夥兒幾種方案的優點,提出個合情合理的辦法,大家心悅誠服地照辦了。

小麥脫粒的過程中也發生一些糾紛,偷懶、吵嘴、打架呀,鬧男女關係呀,梭什對此都不甚了解,睜隻眼閉隻眼;基什則及時了解情況,作出恰當的處理。

一天突然大雨傾盆,梭什因事先缺乏安排,臨時又瞎指揮一氣,集體糧食遭受很大損失,自己也弄得十分被動。基什帶領群眾緊張地搶救糧食和機器,在搶救的過程中發現了一袋藏在一邊的麥子,經查明是喬波偷隊裏的。雨後基什揭發了這一偷盜事件,對喬波作了處置。

暴雨造成的損失和偷盜事件的發生都說明了梭什的官僚主義作風。群眾主張撤換梭什,由基什當主席,梭什羞愧地流下了悔恨的眼淚。

經過這場暴風雨的考驗,新的合作社在基什的領導下團結一致,積極愉快地進行著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