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左右逢源好技巧
在說話辦事的時候,語言的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幫你事半功倍,甚至能扭轉乾坤。 語言交流是有技巧的,尤其是運用在適當的環境裏,即使是在“下裏巴人”這個層次是以直來直去為主體,也能聽出“陽春白雪”的味道。
人們都希望給人一個良好的影象,在求職、社交中,交談時掌握語言的技巧,能使語言的深度、廣度、趣味性會給對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心理學上的“首因效應”中,雖然外貌、衣著等占據一定的地位,但主要是語言或文字的力量大。語言技巧高超的人,哪怕是一句諷刺或罵人的話,對方聽著並不反感。如果讚揚時運用不當與罵人無異!
不要小看語言技巧,每個人每天都要說話,沒有技巧的文字羅列令人淡寡無味,不僅使人不受歡迎,落得個不合群、不地道、孤家寡人的罪名,甚至鬱鬱寡歡、潦倒一生!所以,掌握一些能夠左右逢源的語言技巧必將受益終生。
1、第一句話決定溝通額效果
我們大都有過這樣的感覺:與陌生人交往的時候,總是不知道如何開口;在演講的時候,總是不知道如何把聽眾的注意力集中到你身上。有的人認為,隻要自己說好第一句話,接下來就可以盡情發揮了。可事實上,就是這無論如何也說不好的第一句話使你發揮不出應有的水平。這第一句話,就好比一座大山,擋在你麵前,使你與很多機會擦肩而過。
說“第一句話”,就像打井一樣,隻有位置找準、力度適宜,話題才能像水一樣源源不斷地湧出來;如果位置找錯了,就算你有大力神赫拉克勒斯那樣的力量,也無濟於事。
那麼,我們該如何說好第一句話呢?
當你與陌生人初次見麵的時候,你一定要主動上前問候,用盡可能恭敬的語氣表達出你的真誠和熱情。記住,在與陌生人初次交流時,千萬不要顯得拘束、忸怩和做作,一定要泰然自若,以展現自己的風度。
蘇聯衛國戰爭時期著名的女英雄卓婭就是憑借自己的熱情與前蘇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蓋達爾相識的。在一場大雪過後,蓋達爾來到公園裏,興致勃勃地推起了雪人。這時,他聽到身後傳來了“咯吱咯吱”的聲音,他知道,有人向他走來了。蓋達爾下意識地回頭一望,隻見一位年輕的姑娘向他走來。那位姑娘非常有禮貌地伸出了右手,說道:“我認識您,您是著名作家蓋達爾先生,我曾經拜讀過您的全部著作。”蓋達爾也風趣地說道:“我也認識你,你大概是七年級或是十年級的學生。我也曾讀過你的全部著作:代數、物理、三角。”卓婭被逗得笑了起來,於是高高興興地作了自我介紹。從此以後,二人就成了好朋友。
另外,在交談時你一定要注意,讚揚對方是永恒的基調,沒有人喜歡被陌生人批評。你一定要從對方身上尋找優點並大加讚揚——但要注意不要太過虛假,這樣才能讓對方樂於與你交流。
對於任何人來說,在交談時把握住話題的“切入點”都是至關重要的。這個“切入點”,就是彼此之間共同的感情觸發點,也就是能夠引起彼此間感情共鳴的觸點。兩個未曾謀麵的人在第一次接觸時,在感情上必然會有一段距離,但是隻要找準感情觸發點,雙方的距離就會被拉近。比如說,你在社交場合遇到了一位小姐,你想跟她多聊幾句,可是不知道從哪裏入手。遇到這種情況你該怎麼辦呢?尋找話題的辦法有很多種,你可以問問她的職業、愛好甚至家鄉等,其中一些信息很有可能是你所知道或是感興趣的。如果你曾經到過她的家鄉,或是聽別人提起過,你就可以談談她們那裏的風土人情;如果她所從事的職業與你的工作有關聯,你就可以更加方便地與之探討工作問題了。
在與人交往方麵,上麵這幾點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可是,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毛病:與熟人聊天可以侃侃而談,可是一遇到陌生人就緊張得不得了,說起話來結結巴巴、語無倫次,這無疑是交往的大忌。對此,你應該保持平常心態,不要被對方的身份、地位所嚇倒,一定要相信自己有能力與任何人交流。隻有信心十足,你才能消除緊張情緒,輕輕鬆鬆地展現自己。
IT業巨子約翰·史密斯曾被享有“電腦工業寵兒”美譽的滑鐵盧大學請去做一次演講。史密斯準備了很長時間才把演講稿的內容背熟,但是就在登上講台之前,他對陪同自己一起來的朋友阿諾德說:“哦,真該死,演講稿上的東西我全都記混了!”阿諾德把一張疊好的紙遞給他,對他說:“放心吧,如果忘了,就看看這個!”史密斯以為阿諾德給他的是寫好的演講稿,於是滿懷信心地走上講台。就連史密斯自己也沒有想到,他竟然發揮得如此出色,酣暢淋漓地說了很多計劃以外的東西,令在場的師生無不豎起大拇指。當史密斯在掌聲中走下講台時,他打開了那張紙,竟發現上麵沒有一個字。看到史密斯一臉驚駭,阿諾德走過去對他說:“紙上有沒有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對自己有信心!”
在與人交往的“第一次”,我們一定要記住:信心是根本,方法是枝葉。信心能讓你勇敢地打開雙方之間的隔膜,好的方法可以為你錦上添花,使你與他人的交往更加完美無瑕。
2、不知不覺談起共同話題
在與陌生人交談時,有無共同語言至關重要,這不但關係到你能否維持與對方的談話,還會極大地影響你們之間交往的質量。也許誰都知道,尋找共同話題是兩個人交往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可是有些人就是搞不清該如何尋找共同話題,因而在與陌生人交往的時候感到十分茫然。
那麼,我們該如何尋找共同話題呢?
最常見,也最直接的方法是通過察言觀色來探尋對方的特點。一個人的性格、習慣等內在元素總是或多或少地通過外在的語言、表情、服飾等表現出來,你隻要注意觀察這些要素,就很容易找到你們之間的某些共同話題。
在火車上,一位管理學教授看到對麵的一位學生模樣的人正在翻閱一本MBA教材,於是這位教授就主動搭話:“你學的是什麼專業啊?”那個學生答道:“我是學工商管理的。”教授高興地說道:“哦,我真高興,我和你學的是同一專業。你是那所大學的?”……
就這樣,教授從學生的讀書這一行為當中找到了共同話題,最終使二人越談越投機。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通過察言觀色可以了解對方的習慣、職業或愛好,但是我們一定要把對方的某種特性與自己聯係起來,這樣才能找到共同語言。假如這位教授看到學生讀的是自己根本不感興趣的建築學書籍,他就不會從專業入手與對方交談了。
如果你通過觀察並沒有找到共同話題,你也可以通過簡單的問話來“偵查”你們之間的共同點。比如說,你在酒吧喝酒時,旁邊坐著一個小夥子,你要是想與他搭話,可以從杯子裏的酒入手。你可以這樣問:“嗨,夥計!你喝的是什麼?”他回答:“雲嶺的冰酒。”你可以說:“哦,冰酒!在加拿大酒當中,隻有這種酒堪稱一流!我就非常喜歡。”有了對酒的共同認識,你就可以進一步與他交流了,比如說問問他從事什麼職業、家住哪裏、有何興趣愛好等,一般來說,你從中肯定會找到一些共同的話題,然後就可以借題發揮,與對方充分交流了。
如果上述兩種方法都不奏效,你還可以傾聽他與別人的談話,如果他們談論的話題正是你所關注的,你就可以插上一句,打開與對方交往的大門。
除了直接從陌生人身上尋找共同話題以外,你還可以通過第三者的介紹來了解對方,從而找到你們之間的共同點。
一天,菲爾普斯到朋友傑克家裏做客,傑克的老同學凱恩正好也在那裏。菲爾普斯和凱恩原本不認識,可是既然兩人都是傑克的好友,傑克自然責無旁貸地要為兩人作介紹。在介紹過程中,菲爾普斯得知凱恩是從事圖書發行的,而自己是從事圖書策劃工作的,這一下,他就找到了兩人之間職業的共同點,於是就興高采烈地聊了起來。就這樣,原本互不相識的兩個人從此成便了好朋友,並一直保持著業務聯係。
其實,這種情況十分普遍,因為每個人都有一定的關係網,當兩個完全陌生的人由於一個共同的熟人走到一起的時候,這個熟人必然對雙方進行介紹,而這陌生的雙方就是通過共同的熟人來互相了解、加強溝通的。
通過以上幾種方法,你就可以比較輕鬆地與陌生人進行溝通了。隨著交往的不斷深入,你會發現你們之間還存在更多的共同點,於是,你們之間的話題也就越來越多,你們之間的關係也就變得越來越密切了。
3、找好時機開口最重要
一個人所從事的任何活動,都是與時間、空間分不開的,說話也是一樣。有時候,你覺得自己說得很好,可是就因為時機不當,導致你所說的話達不到預期效果。
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曆。
比如說,有些人一張開嘴就滔滔不絕地和別人談天說地,使別人對他立刻產生幾分仰慕之情。可是,這樣的人往往會在不必要的場合把自己想說的話一口氣說完,等到了真正需要他講話的時候,他的肚子裏就沒有多少“庫存”了。
再比如說,很多人喜歡談論時事。如果在事件剛剛發生以後就開始進行評論,別人會認為他消息靈通、視角敏銳;可是,當一件新聞過去了很長時間成為“舊聞”以後再去談論,別人就會不屑一顧了。
由此看來,在社會生活當中,能否把握說話的時機是衡量一個人辦事能力的重要因素,如果在適當的時間說出適當的話,結果自然會令人滿意。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很多人都犯有與上述情況類似的毛病,使得自己的語言總是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從而在人生的路上節節敗退。
不過話又說回來,恰當地把握說話的時機並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一個真正善於用語言表達自己的人,能夠相當準確地抓住聽眾所關心的話題,在此基礎上就可以把對方知道的東西生動地表達出來。具備這種能力的人,即使在受到阻礙的時候也依然能夠轉危為安,使自己在人生的路上無往而不勝。
那麼,我們該怎樣做才能把握好說話的時機呢?
我們首先應該在大腦裏建立這樣的觀念:世界是個普遍聯係的統一體,一個人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要受外界環境——包括時間、空間——的影響。有了這樣的觀念,你就會明白,你的言語是受外界條件製約的,你隻有先把握好時機,然後才能確定自己該說什麼以及怎麼說。所以,在開口之前,你應該以一名觀察者的姿態融入周圍環境之中,看看周圍的人正在說什麼、做什麼,以及他們將要做什麼。
在看清他人的行為之後,還要去揣摩談話對象的心理。一個社交高手,可以根據他人的言行來猜測對方在想什麼,這樣才能讓自己所說的話切合對方的心理。比如說,你在午後找人辦事,盡管對方和你關係很好,可是畢竟這是午後,而且人家還有午休的習慣,你如果冒冒失失地把自己的事說給人家聽,人家多少會有些反感。正確的做法是,在說正事以前,你先通過簡單的交流來了解一下對方的心理,看看人家是否願意幫你,這樣一來,你再求他辦事就會容易多了。
有些時候,你要說的話可能會受多重因素影響,比如談話對象、社會環境等,這時你所需要考慮的問題也就多了。
傑西是一位地產公司的銷售總監,他才能出眾,在1998年世界經濟動蕩的危急時期依然保持了較高的銷售業績。傑西以為,自己在危急關頭為公司立下了汗馬功勞,老板理應為他大幅加薪。可是,他卻忽略了一些事實:盡管該公司的銷售情況很好,但由於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該公司的資產還是縮水了將近30%;老板雖然對他的工作十分滿意,但當時正好趕上老板的兒子出車禍死了,老板一度陷入悲痛之中。傑西沒有考慮這些,就冒冒失失地找老板談加薪的事,結果可想而知,老板沒有答應他的請求,相反,還把他訓斥了一頓。
傑西感覺自己很委屈,就去找朋友訴苦。朋友幫他仔細分析了老板發怒的原因以後,傑西才恍然大悟,於是便老老實實地繼續做自己的工作。到了第二年,傑西率領銷售團隊幫助公司實現了利潤的翻倍,此時恰逢老板又得了一個兒子。傑西在向老板表示慶賀時,老板主動提出要為他加薪。
由此可見,在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把握說話的時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隻有勤於觀察、善於揣摩,才能找準說話的最佳時機,從而為自己贏得勝利。
4、讚美他人有技巧
任何人都是需要讚美的,這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必備條件。可是,並非所有讚美都能讓你博得他人的好感,有時候讚美不當,反而有損你在他人心目當中的形象。
讚美別人是一件好事,但絕非易事。隻有掌握一定的技巧,你才能在社交活動中無往而不勝。
假如你在社交場合遇到了一位相貌根本說不過去的小姐,你對她說:“哦,你是我所見過的最美麗動人的小姐了!”對方不但不會感謝你的誇獎,相反還會認為你這是在故意嘲諷她。
這種情況是十分常見的,對此我們該怎麼做呢?難道不去讚美對方嗎?當然不能!既然她的相貌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地方,你就應該從她身上尋找其他突破口,比如服飾、語言、舉止等等,總會有一樣值得你稱讚。比如說你發現她的談吐比較文雅,你就可以稱讚他有修養、有品位。這樣,你既讚美了她,同時又避開了她的缺點,她一定會高興的。
人與人的性格、經曆都是不同的,所以讚美他人還要因人而異。
你在與年輕人交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讚美他們青春、活潑的一麵,甚至可以稍微有些誇張地讚揚他們的開拓意識和創新精神。你還可以用一兩個事實來證明他們擁有美好的未來,如果他們喜歡研究些稀奇古怪的東西,你可以說他們將來很有可能成為某一新興領域裏的精英;如果他們曾屢次在失敗中重新站起來,你可以讚美他們百折不撓的意誌,並告訴他們,這種意誌是任何一個成大事者所必備的素質。
如果你與老年人交往,你應該“幫助”他對他一生所走過的路進行回顧。老年人總喜歡回顧以往的經曆,更喜歡別人對他的經曆加以讚美。人家年輕的時候可能是政府高官,也有可能是戰鬥英雄,或者是商界巨頭。你滿懷敬意地讚美他的過去,他必然會對你產生好感。
此外,你還應該根據對方的職業來選擇讚美的角度。對於學者,你可以說他知識淵博;對於商人,你可以說他精明強幹;對於運動員,你可以稱讚他健美的體魄……總之,對於不同的人,你要選擇恰當的方式去讚美,這樣才能達到“對症下藥”的目的。
有時候,你的談話對象在某一領域內已經非常有名,如果你繼續從職業方麵去讚美他,可能和別人對他的評價重複,他本人也不會有太深的印象。遇到這種情況,你可以另辟蹊徑,從一些“旁門左道”入手巧妙地讚美他。比如說你要讚美一位著名的物理學家,你不必拘泥於他的本行,而是可以讚美一下他教育子女的方法、他的業餘愛好等,這樣的讚美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你在對方心目當中的地位也會有所提升。
在讚美他人的時候,還要注意一點,那就是要翔實具體。很多人在讚美別人的時候總是說一些套話,比如“你氣質真好”、“你的業績很出色”、“你有過人的領導才能”之類。這些空泛而漂浮的話用在誰身上都可以,所指對象不是很具體,因而常常會讓對方產生懷疑,認為你這完全是在應付。正確的做法是,你盡可能地選擇具體的事物,比如說對方說話時的特殊語氣、對方身上的一個飾品等。隻有這樣,對方才會認為你對他的觀察細致入微、你的讚美句句屬實,從而對你產生深刻的印象。
捎帶提一句,有的時候,你對陷入困境之中的人由衷地讚美幾句,更容易得到對方的尊重。因為這些人平時得不到別人的讚美,他們往往會有自卑心理。你在對方最需要安慰的時候讚美幾句,他一定會一生一世記住你的!
總之,人人都需要他人的讚美,人人都需要讚美他人,隻有掌握了讚美的技巧,才能讓我們的人際關係更加和諧。
5、實話實說的技巧
我們知道,有時候實話並不一定比假話更容易讓人接受,因為假話總是美麗的,而實話卻像帶有棱角的石頭,很容易傷人。但是,很多人為了堅持自己的原則,還是不能把假的當成真的來說。為此,一些人感到很困惑:說實話吧,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可是說假話呢,又違背自己的良知。就這樣,很多人徘徊在二者之間,實在難以決斷。
其實,說實話並不一定會遭來別人的白眼甚至謾罵,關鍵看你怎麼說。
我們在生活中會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況:同一個意思的話,某些人說出來就會遭人厭惡,而某些人說出來則會使人無比愜意。這是為什麼呢?答案就在於,說實話是有技巧的,隻有掌握了這種技巧,才能讓原本不招人喜歡的實話變得更加動聽。
從前有一位國王,有一天夜裏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的牙齒全都掉光了。第二天,他找來兩個解夢人,問他們:“你們說說,為什麼我會夢見自己的牙齒全部掉光呢?”第一個解夢人說:“回陛下,您所做的夢預示著當你所有的親人全都死去以後您才會死。”國王聽罷大怒,當即命人將他拖出去暴打。國王又問第二個解夢人:“你說說看,我做的夢是什麼意思。”這個解夢人答道:“尊敬的國王陛下,夢的意思是,您將成為您所有親人當中壽命最長的一個。”國王聽了以後十分高興,馬上給了他大筆賞金。
事實上,這兩個解夢人所說的意思完全相同,可是由於他們表述方法上有差別,致使一個挨打、一個被賞。後者把死亡的話題說得如此悅耳,任何人聽了都會高興的。
實話巧說,在人們的日常交往當中經常會用到,尤其是在商場上,顯得尤為重要。
有一位殺蟲劑廠的推銷員在街頭向行人宣傳該廠生產的殺蟲劑,他說得天花亂墜,周圍很快就聚集了一大群顧客。這些顧客懷疑產品的性能,因此隻是在那裏站著聽他講,卻沒有一個人購買。這時,一位顧客突然提出了一個問題:“你能保證這種殺蟲劑能殺死家庭常見的所有害蟲嗎?”
麵對這一直接而又敏銳的提問,一般的推銷員可能會說:“當然可以!”或許顧客們聽信了他的話以後會紛紛購買。但是,誰也不能保證殺蟲劑可以消滅所有害蟲,如果顧客事後發現產品的效能與推銷員的說法不符,他們極有可能四處宣傳“某某廠家的廣告信不得”,這樣一來企業的信譽就會受損。
如果推銷員實事求是地說:“我也不敢保證它會消滅所有害蟲。”那麼,顧客根本不會對他的產品感興趣,也許他一件產品也賣不出去。
麵對這種困境,我們的這位推銷員則表現出了過人的智慧。他機智地回答道:“我可不敢保證。在你沒打藥的地方,害蟲可以照樣生存。”他這句話的真實意思是,害蟲是活動的,它們隻有接觸到殺蟲劑才有可能被消滅,可是人不可能把殺蟲劑直接灌到每一隻害蟲的肚子裏,所以沒辦法保證殺滅所有害蟲。他把這個意思用一種極為巧妙的說法表達了出來,使顧客非常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宣傳,於是時間不長,他就賣掉了幾大箱殺蟲劑。
可見,同樣的話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實話也是一樣。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如果一句實話會給你或其他人帶來負麵影響,而你又不得不把意思真實地表達出來,你就需要開動腦筋,用一種巧妙的方法來表達同一個意思,這樣才能使你才充滿挑戰的人際交往中左右逢源,始終被其他人認可。
6、學會讓對方說“是”
在與人交往的時候,我們總是希望別人能夠接受自己的想法。不過,在說服對方之前,我們首先要讓對方的生理和心理都處在易於接受外界影響的狀態下。
奧弗斯德在《影響人類行為》一書中指出:“一個‘不’字的反應,是最難克服的。當一個人說出‘不’字以後,為了個人的尊嚴,他不得不堅持到底。也許他事後會覺得自己說出‘不’字是錯誤的,但是他必須要考慮自己的尊嚴,他所說的每一句話都要堅持到底。因此,人在最開始的時候就要往正麵走,這一點非常重要。”
當一個人說“不”字的時候,他的心裏也會產生拒絕外界影響的意念,在此基礎之上,他身體的各個器官、神經、腺體和肌肉就會產生某種反應,從而構成一個拒絕的狀態。相反,當一個人回答“是”的時候,他的身體會呈現出一種開放的狀態。因此,在談話過程中,如果我們能夠使對方更多地說“是”而不是說“不”,那麼我們就有更多的機會讓對方接受我們的意見。
羅伯特是紐約一家銀行的職員,一天有一位先生來銀行存一大筆款,這項業務正好由羅伯特負責。按照銀行的規定,羅伯特將表格遞給了這位先生,可是這位先生嫌上麵的一些內容過於繁瑣,因此拒絕填寫。
羅伯特過去遇到這種情況時通常會說:“假如您不填好表格,我就不能為您辦理存款手續。”可是有很多次,顧客都怒氣衝衝地扔下表格拂袖而去。
這一次,羅伯特沒有按照以往的方法做,而是對那位先生說:“先生,現在您準備把錢存進銀行,那麼如果你去世了,是否願意讓銀行把這筆錢交給你最親密的人?”
那位先生答道:“是的,當然願意。”
羅伯特又說:“既然這樣,您就應該按照銀行的規定來做,把你最親密的親人的詳細信息填寫在表格上。一旦您發生不幸,我們也好將這筆錢交到他手裏。”
聽了這些話,那位先生答道:“好的,好的,我馬上就填!”
羅伯特的成功之處在於,他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使原本持有拒絕態度的客戶不得不說“是”;而這條通道一旦打開,對方就會為了這個“是”而聽從他的安排,從而把爭執丟在腦後。假如羅伯特以拒絕辦理業務為由“要挾”客戶的話,他就根本不可能做成這單生意了。
與羅伯特相比,美國西屋電氣公司的推銷員凱西的經曆更具有挑戰性。
有一家大型企業曾經向西屋公司購買了幾台發動機,凱西覺得這家企業對於發動機的需求量應該很大,於是就親自前去拜訪該公司的工程師,想了解一下對方的看法。
那位工程師說:“我們以後再也不會買你們公司的發動機了,它們工作的時候太熱了,摸起來燙手!”
凱西知道,如果和他爭辯下去的話不會有什麼結果,於是就想出了讓對方說“是”的辦法。
凱西說:“先生,假如我們的發動機過熱,我也不希望您繼續購買。您需要的發動機溫度不能超出電工協會規定的標準,是不是?”
工程師回答:“是的。”
凱西接著說:“按照規定,一台標準的發動機在工作時比室溫高出華氏72度,是不是?”
工程師答道:“是的。可是你們的發動機比這個溫度還要高。”
凱西並沒有急於爭辯,而是說:“工廠的溫度有多高?”
工程師答道:“大概有華氏75度。”
這是凱西說道:“這就對了。工廠溫度是華氏75度,再加上72度,一共是華氏147度。如果您把手放在如此高溫的水裏,會不會被燙傷?”
工程師說:“當然會。”
於是凱西建議他說:“隻要您的手不碰發動機不就行了?”
工程師認為凱西說得有道理,發動機雖然很熱,但隻要不影響工作就可以;至於安全,隻要工作人員不去碰它也就能夠得到保證了。於是,他與凱西愉快地交談起來,並商定再從西屋公司訂購一批發動機。
人們在說服別人的時候,總是一開口就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用盡一切辦法消除對方的異議。可是很多時候,這樣做隻能適得其反。我們隻有讓對方自覺地對我們的問題給出肯定回答,才能從心理上拉近與對方之間的距離,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目標。
7、學會用“教材”來說服別人
如果我們身邊的人犯了錯誤卻不知悔改,我們有責任去勸導他們,幫助他們改正。可是,有一些人聽不進別人的勸告,他們總是覺得你的話沒有說服力,因而不論你怎樣勸說,他們都無動於衷。如果你的語氣過於強硬,對方還會對你產生厭惡,結果自然得不償失。
類似的情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經常遇到。比如說,你的一位朋友非常喜歡喝濃咖啡,而且每天至少要喝5杯。你擔心他過度飲用咖啡會影響身體健康,於是就用一些醫學常識來勸說他。可是,他根本聽不進你的話,還反駁說:“我的這個習慣已經保持很多年了,可我的身體依然很好;再說,咖啡可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要是有害早就沒人喝它了!”
在勸說無效的情況下你會怎麼辦呢?是繼續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服他嗎?就算你真的這麼做了,對方也不一定會聽你的話,相反,還會認為你迂腐、不明事理、遭人討厭。這樣一來,勸他沒勸成,你的形象反倒受了影響。
麵對這類常見問題,你可以嚐試用“教材”來說服對方。
這裏所說的“教材”當然不是上學用到的課本,而是一些鮮活的例子。用其他事例來進行類比,你往往可以很輕鬆地讓對方看清楚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還是這個喝咖啡的問題,如果你勸說無效,你可以找個合適的時間跟你的朋友談談別的,在談話過程中,你運用一定的技巧把話題扯到巴爾紮克身上,說巴爾紮克是怎樣工作和生活的。在此過程中,你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提及他喝咖啡的習慣,並指出他的死亡與長期大量喝咖啡密不可分。聽了這樣活生生的例子,你的朋友一定不想重蹈巴爾紮克的覆轍,他多半會很自覺地減少喝咖啡的數量。
如果這種方法運用得當,你甚至可以省去任何說教成分,直接把“教材”拿過來,讓對方自己慢慢體會。
眾所周知,美國的《獨立宣言》是由傑弗遜起草的。說起這件事,其中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插曲。
當時,富蘭克林是起草這一文件的負責人,同時也是傑弗遜的好友。他非常了解傑弗遜的性情,知道他有些自負,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可是,《獨立宣言》的草稿又必須要加以修改。這可怎麼辦呢?
富蘭克林並沒有直接對傑弗遜說出自己的想法,而是對他講了一個故事:
有個名叫約翰·湯姆森的人開了家帽店,他草擬了一塊招牌,上麵寫著“約翰·湯姆森帽店,製作和現金出售各種樣式的禮帽。”招牌下麵還畫了一頂非常漂亮的帽子。
他的一位朋友看見了,覺得“帽店”一詞與“出售各種樣式的禮帽”意思重複,應該刪去。
另一位朋友認為,“製作”一詞應該刪去,因為約翰·湯姆森並非製帽名家,人們隻會注意帽子的式樣而不會關心是誰做的。
又有一位朋友認為,“現金”一詞純屬多餘,因為到商店購物一般都是用現金支付的。
這樣一來,招牌上的字隻剩下“約翰·湯姆森,出售各種樣式的禮帽”和下麵的圖案了。
可是,還有一位朋友覺得不妥,他認為帽子不會白送,沒有必要加上“出售”,而且“各種樣式的禮帽”與圖案也有重複,完全可以省略。
就這樣,招牌上隻剩下“約翰·湯姆森”和帽子的圖案了,這塊招牌也變得更加醒目,約翰非常感激朋友們所提的寶貴意見。
聽了這個故事以後,聰明的傑弗遜立刻感覺到,一篇稿子需要大家的評判才能越改越好,於是,他開始廣泛聽取大家的意見,終於完成了這篇美國曆史上最為重要的文書。
富蘭克林隻是很輕鬆地講了一個故事,就達到了說服傑弗遜的目的。假如他當初沒有這樣做,而是直言相勸,說這篇稿子需要修改,那麼,即使他把傑弗遜說服了,他也會消耗很大的精力,甚至會使二人的關係出現裂痕。
可見,運用“教材”來說服別人是一種既省力又安全的方法,當你遇到那些不以說服的“對手”時,不妨試一下,你也許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8、“幫助”對方犯錯誤
看了這個標題你一定覺得很奇怪:別人犯了錯誤,我們如果不去指正就已經不對了,怎麼還能支持他們繼續犯錯誤呢?
先別著急,這裏的“幫助”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幫助,而是說,當對方犯錯誤的時候,我們可以表麵上支持他的做法,並且按照他的錯誤做法向前推理,最後得出一個無比荒謬的結論。到了這個時候,你就是不說什麼,對方也會知道自己的做法是錯誤的。
中國的東周時期,諸侯林立,楚國就是其中之一。到了楚莊王在位的時候,楚國已經成為諸侯國中最為強大的一個。
楚莊王非常喜歡馬,整天用上等的棗子喂養它們。後來,其中一匹馬因為過於肥胖而死去了,楚莊王悲痛欲絕,於是就要為這匹馬舉行隆重的葬禮,並且要用當時最高級別官員——大夫的標準來安葬。
當時很多大臣都勸楚莊王不要這麼做,可是他根本不聽,他還下令說:“要是有誰再敢勸我,我就殺了他!”
我們平時經常會遇到類似的情況,對方的做法明明是錯的,可是他聽不進別人的勸告,而且從心裏對勸諫者懷有抵觸情緒。如果你冒冒失失地去勸他,恐怕還沒來得及張口,就已經被人趕出去了。
楚莊王的問題比這嚴重得多,因為他已經有言在先,誰敢勸他他就殺了誰。於是,再沒有一個大臣敢去勸他。
楚莊王身邊有個能歌善舞的藝人,名叫優孟。他知道直接去勸楚莊王不會有什麼結果,搞不好還會丟掉性命,於是,他就換了另外一種方式。
這天,優孟來到宮裏,見到楚莊王就大哭起來。楚莊王很是吃驚,就問他為什麼哭得這麼傷心。優孟回答道:“大王最心愛的馬死了,怎能不讓人傷心呢?再說,怎麼隻用大夫的標準來安葬呢?應該用國君的標準來安葬才對!”
楚莊王問道:“那你認為應該如何來安排呢?”
優孟說:“我覺得,應該用上等的玉石做棺材,並且調動大批軍隊,發動整個都城的百姓,為馬修建一座華麗無比的墳墓。到了下葬那天,讓其他諸侯國的使者擔當護衛任務。把馬安葬以後,還要為它修建祠廟,用豬、牛、羊各一千隻的大禮來祭祀它。別的諸侯國看到大王您如此厚待馬匹,肯定會被感動的。他們通過這件事就可以知道,大王您對馬的喜愛勝過一切,到時候他們都會向您學習的。”
優孟的這些話完全是順著楚莊王的意思說的,沒有任何勸阻的意味,因此楚莊王起初興致勃勃地聽優孟的“安排”。可是聽到最後,楚莊王終於感覺自己的做法有些過分,於是幡然悔悟,慚愧地說道:“難道我真的把馬看得太重,而把國家和人民看得很輕嗎?看來我的錯誤很嚴重啊,我該怎麼辦呢?”
優孟看到楚莊王已經主動承認錯誤了,於是就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大王,我建議您用大鍋做棺材,用花椒、生薑當陪葬,把馬肉煮得香噴噴的,最後‘安葬’在大家的肚子裏就是了。”楚莊王聽了以後哈哈大笑,於是就照優孟的辦法做了。
假如優孟當時直言相勸,用“國君不應該重物輕人”、“不應該過分奢侈”等大道理來勸說楚莊王,盡管後人會對他產生敬意,可是在當時,他的話卻起不到什麼效果,相反,還極有可能被楚莊王殺掉。可是他換了一種思路,表麵上支持楚莊王的做法,甚至還認為楚莊王的做法不夠過分,這就使楚莊王對他要說的話產生了興趣。接著,他對楚莊王的錯誤加以“放大”,使楚莊王自己感到事態的嚴重性,並主動認錯。就這樣,優孟輕而易舉地說服了楚莊王,而且又讓這位國君不失顏麵,真可謂一舉兩得。
我們有時之所以無法勸說對方,是因為對方固執己見,又沒有看到事情的惡劣後果。如果你通過這種“幫助”來與他溝通,一方麵可以使談話順利進行,而非剛一開口就被人拒之門外;另一方麵也可以穩定對方的情緒,讓對方跟著你的思路,最後真真切切地看清自己的問題所在,這樣他就會知道自己錯在哪裏了。
如果這個步驟完成得好,對方自然就會聽從你的建議,到那時,你就可以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了。
9、針鋒相對不如以柔克剛
在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免不了發生矛盾。矛盾一旦產生,雙方往往會通過針鋒相對的爭論來一決高下。
當你麵對他人的指責時,你會怎麼做呢?與對方“硬碰硬”地對抗,不失為一種好辦法,因為這樣既可以維護你自己的尊嚴,同時又可以有效回擊對方的進攻。可是,這種方法並不是什麼時候都可以用,如果這場紛爭是由你的錯誤導致的,或者是因為你們之間存在某種誤會,那麼,你就不應該以這種強硬的方式回應對方的指責。畢竟,對方並不是在蓄意傷害你,你以強硬的方式對待,雖然可以維護自己的尊嚴,但是卻很容易傷害對方的利益,最終不但不能將問題化解,相反還會招來對方的怨恨,這對你自己也不會有什麼好處。
比如說你在街上走路,不小心踩到了一位小夥子的腳,正趕上那位小夥子性格比較暴躁,於是就開始大聲指責你。你原本是想跟他道歉的,可是看到他如此無禮,於是你就為了臉麵而跟他爭執。這樣一來,你們之間的爭吵會越來越激烈,最後很有可能發展成為街頭鬥毆。
既然針鋒相對的辦法有它的局限性,那麼我們就應該尋找其他出路。中國道家學說的創始人老子認為,世界上最柔弱的東西莫過於水,可是,就是這沒有固定形態的液體,卻可以戰勝各種各樣堅硬的物體。水可以衝刷河床、改變河道;水可以讓船漂浮,也可以讓船沉默;水還可以在各種縫隙之間來回流動,絲毫不受縫隙形態的影響……總而言之,水就是憑借自身柔弱的特性征服其他事物的。
同樣的道理,在與他人發生紛爭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用“柔弱”的方式來應對他人的攻擊。
就拿前麵的例子來說,當對方指責你時,你如果不去跟他計較,而是恭恭敬敬地道歉,主動詢問對方是否受傷,並且一再承認是自己不對,那麼,對方的指責聲就會一點一點降低,你們之間的矛盾也就會化解了。
著名酒店經理人溫斯頓先生就是通過這種辦法化解紛爭的。
一天,溫斯頓正在辦公室翻閱當天的報紙,突然,一位客人闖了進來,嚇了他一跳。
那位客人氣勢洶洶地說:“你就是這家酒店的經理是吧?剛才我在下樓的時候滑到了,扭傷了腰。你們這兒地麵這麼滑,連防護措施都沒有,我要你們馬上送我看醫生!”
溫斯頓發現,這位客人的腰並沒有多大問題,他很有可能是自己不小心摔倒了,反而埋怨酒店。不過,溫斯頓並沒有與他爭執,而是恭恭敬敬地說道:“哦,實在是抱歉,先生!我馬上就帶您去酒店的醫務部。對了,先生,您換上這雙便鞋吧,一會兒接受檢查時會方便一些。”
於是,客人換上鞋,跟溫斯頓到醫務部去了。
醫生對這位客人做了檢查,結果並未發現異常。與此同時,溫斯頓把客人的那雙鞋交給了自己的秘書,讓她馬上到外麵找個修鞋的地方把已經磨薄的鞋跟修理一下。
客人檢查完畢以後,看到自己的腰並沒有受到什麼傷害,於是就冷靜了下來。溫斯頓帶他回到經理室,請他喝杯咖啡,並對他說:“您的身體沒有受傷,這比什麼都好。”
看到溫斯頓如此有禮貌,客人也覺得自己剛才的語言有些過激,於是心平氣和地說:“摔了一下倒是沒什麼大事,不過你們這裏地太滑了,我隻是想提醒你們一下。”
這時,溫斯頓的秘書那客人的鞋拿了回來。
溫斯頓說:“先生,恕我冒昧,剛才我讓秘書把您的鞋拿到外麵修理了一下。鞋匠說,您的鞋跟磨薄了,很容易打滑。現在好了,他已經對您的鞋跟做了處理。”
客人接過鞋一看,果然修得很好,於是連連感謝溫斯頓,最後高高興興地與他握手告別。
溫斯頓先生就是用這種看似柔弱的方式化解了客人的“進攻”,假如他一味地與客人爭論誰是誰非,最後隻會讓客人更加惱火,自己的心情也會受到影響。
由此看來,用柔弱的方式處理紛爭會為我們省去許多麻煩,中國人常說“以柔克剛”,其精妙之處大概就在於此。
10、“旁敲側擊”效果好
人們的性格各有不同,因而行為方式也大不一樣,有的人說話直來直去,怎麼想的就怎麼說;有的人說話比較隱晦,經常在交談中通過旁敲側擊來向對方透露自己的想法。
那麼,當我們看到他人犯錯誤時,應該采用何種手段來勸說他呢?是直接指出對方的錯誤,還是將自己的想法隱含在言語之間呢?
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還是應該看看這兩種方式的利弊。
如果你選擇了前一種方式,你固然可以直截了當、清清楚楚地把對方的錯誤指出來,但是,如果對方是一個自尊心極強的人,而你與他的談話又是在一個公開場合進行的,那麼你直言對方的錯誤,很想讓會傷到他的自尊。